-
公开(公告)号:CN114680849B
公开(公告)日:2024-07-23
申请号:CN202210350798.7
申请日:2022-04-02
Applicant: 重庆大学
IPC: A61B5/0205 , A61B5/01 , A61B5/0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基于多层次特异生理指标评估室内人员热舒适的方法,包括如下步骤:1)获取室内人员信息;2)测量得到收缩压和舒张压;3)根据收缩压和舒张压的大小将室内热环境分为热环境类型I‑III;4)热环境类型I时,通过心率变异性参数对室内环境的热舒适性进行评价;室内热环境为热环境类型II时,通过皮肤温度和汗液引起的温度变化情况共同对室内环境的热舒适性进行评价;室内热环境为热环境类型III时,通过感觉神经传导速度参数对室内环境的热舒适性进行评价。本发明不完全依赖于测试人员的主观感受,同时避免单一生理参数在不同热环境下不稳定而导致的测量精度不够的问题,大大提高整体预测精度。
-
公开(公告)号:CN118009493A
公开(公告)日:2024-05-10
申请号:CN202410203027.4
申请日:2024-02-23
Applicant: 重庆大学
IPC: F24F11/74 , F24F11/00 , F24F7/003 , F24F11/64 , F24F110/65 , F24F110/70 , F24F120/14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室内通风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基于霉菌浓度和霉菌粒径分级的通风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该方法包括:获取待通风环境内的环境霉菌浓度,并根据环境霉菌浓度确定污染等级;检测待通风环境内的霉菌粒径,并基于污染等级和各霉菌粒径确定除菌通风量;根据除菌通风量生成通风策略,并按照通风策略对待通风环境进行通风。相比于现有的按照热平衡和风平衡的方式确定通风量进行通风,本发明可根据待通风环境中的环境霉菌浓度以及各霉菌粒径确定通风量进行通风,提升了霉菌的生长抑制效果。
-
公开(公告)号:CN116608541A
公开(公告)日:2023-08-18
申请号:CN202310478605.0
申请日:2023-04-28
Applicant: 重庆大学
IPC: F24F11/38 , F24F11/62 , F24F11/72 , F24F11/64 , F24F110/64 , F24F110/7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室内空气质量保障系统故障诊断方法及介质,方法步骤包括:1)搭建缩尺空调系统模型;2)分季节划分所述缩尺空调系统模型中CO2传感器、送风阀、新风阀、排风阀、回风阀的偏移故障工况;3)对缩尺空调系统模型开展无故障和有故障下的模拟实验,得到故障工况下的系统模型运行状态数据集;4)制定室内空气质量保障系统故障诊断归因表;5)获取待诊断室内空气质量保障系统的实时指标数据,并对实时指标数据进行处理,得到特征指标;6)判断室内空气质量保障系统是否发生故障;若发生故障,则进一步判断可能的故障点和故障类型。介质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本发明能够通过系统运行特征来判断故障点和故障类型。
-
公开(公告)号:CN113983665B
公开(公告)日:2022-12-23
申请号:CN202111361770.5
申请日:2021-11-17
Applicant: 重庆大学
IPC: F24F11/64 , F24F11/65 , F24F11/46 , F24F120/1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基于人体温度感受神经元指标的空调控制系统及方法,该系统中人体温度感受器TRP(transient receptor potential)蛋白表达量采样检测仪用于采集人体组织液并进行检测;人体皮肤温度传感器用于采集人体皮肤温度值;空调模式调节器用于输出相应的控制信号;空调执行系统用于对工作模式进行调节;人体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CV,sensory nerve conduction velocity)监测仪用于监测人体感觉神经传导速度,并将数据输出给空调模式调节器;外接信号端用于发送预警信号提示用户或控制外接设备。本方案能更好的反应人体热响应程度及健康状态,减缓空调病的发生,对影响人体舒适健康的环境因素进行更加全面的调节,提高用能限额条件下的室内热环境的舒适性和健康程度。
-
公开(公告)号:CN115240192A
公开(公告)日:2022-10-25
申请号:CN202210823052.3
申请日:2022-07-13
Applicant: 重庆大学
IPC: G06V20/69 , G06V10/764 , G06V10/774 , G06V10/82 , G06N3/04 , G06N3/08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室内真菌菌种的快速识别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属于图像自动识别领域,该方法包括:获取真菌菌落的待处理图像;将所述待处理图像输入至预设的真菌菌种识别模型,得到所述待处理图像的识别结果,所述识别结果包括所述待处理图像中菌落的菌种,其中,所述预设的真菌菌种识别模型是基于具有菌种标签的训练数据对预设的待训练模型进行迭代训练后得到的;基于所述菌落的菌种,确定所述菌落中优势菌种的有利生长环境,以供检测人员基于所述菌落中优势菌种的有利生长环境对室内环境进行改善。本申请能够简便地进行室内真菌污染检测。
-
公开(公告)号:CN114046596A
公开(公告)日:2022-02-15
申请号:CN202111363615.7
申请日:2021-11-17
Applicant: 重庆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基于TRP生化指标检测的室内空气质量控制系统及方法,该系统中炎症因子采样检测仪检测炎症因子数据输出到预警处理系统;预警处理系统在炎症因子数据超过设定值时输出预警信号到用户界面,在未超过设定值时输出信号到TRP蛋白表达量采样检测仪;TRP蛋白表达量采样检测仪用于获得TRP(transient receptor potential,瞬时感受器电位)蛋白表达量;运算控制系统将无量纲化的TRP蛋白表达量比值作为控制信号,并输出相应的控制信号到新风净化系统及除湿系统作为调控依据;新风净化系统及除湿系统能够根据控制信号以联合工作模式协调控制运行。本发明利用室内环境多参数对人体舒适健康影响的特征指标来调控室内空气处理系统,在节能需求下减缓病态建筑综合征的产生。
-
公开(公告)号:CN112484157A
公开(公告)日:2021-03-12
申请号:CN202011481998.3
申请日:2020-12-15
Applicant: 重庆大学 , 绿建空间(重庆)科技有限公司
IPC: F24F1/0073 , F24F8/108 , F24F8/175 , F24F8/22 , F24F13/28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净化组件和空调器,所述净化组件包括由第一一次滤网、第一二次滤网、第一生物滤网、第一光触媒滤网、第一光线阻隔层滤网和光源组成的过滤组件,以对室内空气不仅能实现过滤毛发、灰尘等大颗粒物的作用,还能起到过滤细微颗粒物PM2.5、细菌和甲醛等污染物,降低黄曲霉等真菌及H1N1等病毒的含量的效果,从而提升室内的空气质量。
-
公开(公告)号:CN111928458A
公开(公告)日:2020-11-13
申请号:CN202010727189.X
申请日:2020-07-24
Applicant: 重庆大学
IPC: F24F11/89 , F24F11/88 , F24F11/64 , F24F11/56 , F24F110/10 , F24F120/1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基于用户实际热舒适度的室内环境温度控制方法,所述方法包括:接收操作信息,所述操作信息包括室内环境的第一设定温度和温度控制设备的输出工况;根据用户实际热舒适度图、所述输出工况以及所述第一设定温度,获得第二设定温度;将所述第二设定温度发送至所述温度控制设备,以使所述温度控制设备将所述室内环境温度调整为所述第二设定温度。本发明还公开了一种基于用户实际热舒适度的室内环境温度控制装置、系统、设备以及存储介质。基于用户实际热舒适度图,并结合输出工况以及第一设定温度,获得的第二设定温度更适用于当前室内环境的,使得室内环境温度舒适度较好。
-
公开(公告)号:CN108088772B
公开(公告)日:2020-09-29
申请号:CN201711219416.2
申请日:2017-11-28
Applicant: 重庆大学
Abstract: 发明提供一种多元室内建材VOCs散发预测系统及其使用方法。该方法包括建立多元建材综合散发预测模型、获取监测数据、对监测数据进行分析处理、代入多元建材综合散发预测模型、室内污染物浓度随时间变化情况输出至用户端等步骤。该方法避免了已有方法中模型系统复杂和测试时间长等不足,此方法简便、测试时间短,同时具有较高的精度,非常便于工程实际应用。
-
公开(公告)号:CN107449119A
公开(公告)日:2017-12-08
申请号:CN201710495047.3
申请日:2017-06-26
Applicant: 重庆大学
Abstract: 针对既有建筑中空调房间气流组织设计不完善所导致的室内冷热不均匀,温度控制差,热舒适性差,空调能耗高的问题,本发明公开一种适用于空调房间的气流组织诱导增强系统。适用于空调房间热环境改造,与空调设备联动并基于室内热环境状态监测的室内气流组织诱导增强装置,其可以实现在不显著增大室内风速,使用较低风机能耗的前提下,有效增强室内气流组织效果,有效解决空调房间冷热不均,温度控制准确性较差的问题;同时在冬季工况下,通过垂直方向上的气流组织增强,可以有效解决“下冷上热”的问题,从而在保证室内热舒适的情况下,有效降低空调的能耗。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