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预制构件钢筋连接的灌浆料及其制备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4817309A

    公开(公告)日:2015-08-05

    申请号:CN201510159771.X

    申请日:2015-04-07

    申请人: 重庆大学

    CPC分类号: Y02W30/92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预制构件钢筋连接的灌浆料,通过选择多种添加剂的掺入及科学合理的骨料筛选,大幅的提高了灌浆料的抗拉强度和膨胀性,显著提高了预制构件套筒连接的抗拔能力和抗往复作用能力;同时,通过加强对水泥原料的选择搭配以及恰当的添加剂,有效提高了灌浆料的早期强度,且能保证强度的良性增涨;此外,还通过加入适当配比的减水剂,减少用水量的同时保证了灌浆料的流动性,便于施工的同时使得灌浆料更加密实可靠。总体而言,本发明的灌浆料具有强度高、流动性好、抗往复性能卓越、不惧施工季节环境、膨胀性能十分适合套筒连接等诸多特点,在连接带套筒的预制构件时具有明显的针对性优势,对于推广使用预制构件有较大的推动作用。

    非岩质坡地水平地震动放大系数确定方法及抗震设计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8182338A

    公开(公告)日:2018-06-19

    申请号:CN201810225154.9

    申请日:2018-03-19

    申请人: 重庆大学

    发明人: 杨佑发 凌玲

    IPC分类号: G06F17/50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非岩质坡地水平地震动放大系数确定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分别建立坡地地形计算模型与平地场计算模型;选取坡地地形计算模型中的N个网格节点作为观测点,所述观测点分布的位置包括斜坡段;选取平地场计算模型的地表层上任意一点作为目标点;计算各观测点以及目标点的相对加速度反应;计算各观测点以及目标点的绝对加速度时程;将各观测点以及目标点的绝对加速度时程变换为对应的反应谱;分别计算各观测点相对于目标点的谱比值,以对应的谱比值作为对应观测点的水平地震动放大系数。本发明填补了针对非岩质坡地水平地震动放大系数的空白,为坡地建筑的抗震性能分析提供更加合理的参数。

    一种掉层框架结构的抗震性能分析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8427849A

    公开(公告)日:2018-08-21

    申请号:CN201810226490.5

    申请日:2018-03-19

    申请人: 重庆大学

    发明人: 杨佑发 凌玲

    IPC分类号: G06F17/50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掉层框架结构的抗震性能分析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步骤1:建立位于坡地上的掉层框架结构模型,步骤2:以实现频谱特性的一致性为原则,选取地震波;步骤3:下接地层柱底输入所选取的地震波的地震动加速度时程,上接地层柱底输入λ倍所选取的地震波的地震动加速度时程,其中,λ为上地层的水平地震动放大系数;步骤4:计算抗震性能指标,所述抗震性能指标包括:最大层间位移角、上接地层柱的剪力、杆端延性系数比以及杆端出铰率。本发明解决了现有技术中高估掉层框架结构抗震性能的技术问题,修正掉层框架结构抗震性能分析的误差,得到更符合实际抗震需求的抗震性能指标。

    一种两阶段式建筑框架结构损伤检测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4462785B

    公开(公告)日:2017-11-10

    申请号:CN201410655691.9

    申请日:2014-11-12

    申请人: 重庆大学

    发明人: 杨佑发 梁文广

    IPC分类号: G06F19/00

    摘要: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两阶段式建筑框架结构损伤检测方法,采用了两个阶段来完成:阶段一、利用建筑框架结构在损伤前后的单元模态应变能变化率初步确定建筑框架结构中的损伤单元的位置;阶段二、将建筑框架结构中阶段一初步确定的各个损伤单元的损伤系数作为建立建筑框架结构的直接解析法损伤识别方程中的未知量,通过求解最终确定建筑框架结构中各个损伤单元的损伤程度与位置。该方法充分利用单元模态应变能变化率指标仅需低阶模态就能有效识别损伤单元位置的优点,同时也减少了直接解析法损伤识别方程迭代求解的未知量数目和迭代次数,所需的模态阶数大大降低,从而提高了损伤检测识别效率,并具有较高的损伤检测识别精度。

    一种两阶段式建筑框架结构损伤检测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4462785A

    公开(公告)日:2015-03-25

    申请号:CN201410655691.9

    申请日:2014-11-12

    申请人: 重庆大学

    发明人: 杨佑发 梁文广

    IPC分类号: G06F19/00

    摘要: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两阶段式建筑框架结构损伤检测方法,采用了两个阶段来完成:阶段一、利用建筑框架结构在损伤前后的单元模态应变能变化率初步确定建筑框架结构中的损伤单元的位置;阶段二、将建筑框架结构中阶段一初步确定的各个损伤单元的损伤系数作为建立建筑框架结构的直接解析法损伤识别方程中的未知量,通过求解最终确定建筑框架结构中各个损伤单元的损伤程度与位置。该方法充分利用单元模态应变能变化率指标仅需低阶模态就能有效识别损伤单元位置的优点,同时也减少了直接解析法损伤识别方程迭代求解的未知量数目和迭代次数,所需的模态阶数大大降低,从而提高了损伤检测识别效率,并具有较高的损伤检测识别精度。

    一种框架结构损伤识别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2043019A

    公开(公告)日:2011-05-04

    申请号:CN201010513214.0

    申请日:2010-10-21

    申请人: 重庆大学

    IPC分类号: G01N29/44

    摘要: 一种框架结构损伤识别方法。首先,对损伤前的框架结构测试,对框架结构离散化初始模型进行模型修正,得到精确有限元理论模型,计算结构模态参数(ωA0,ΦA0);然后,对损伤后的结构进行测试,并进行模态分析,得到模态参数(ωt2,Φt2);建立直接解析法损伤识别方程,利用结构损伤前后的前n(n≤N)阶频率、振型变化值Δωr,ΔΦr(r=1,2,…,n)来求解单元损伤系数Di(i=1,2,…,n),达到同时识别整个结构存在的损伤的数量、位置和大小的目的。该方法适用于建筑框架结构的损伤识别,检测所需数据量少,效率高,具有较高的精度。

    建筑框架结构损伤检测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2043017A

    公开(公告)日:2011-05-04

    申请号:CN201010517958.X

    申请日:2010-10-25

    申请人: 重庆大学

    IPC分类号: G01N29/12 G01N29/44

    摘要: 一种建筑框架结构损伤检测方法。首先,对损伤前的框架结构测试,得到结构模态参数(ω0,Φ0);然后,对损伤后的结构进行测试,并进行模态分析,得到模态参数(ωD,ΦD);建立一阶模态参数灵敏度方程S1D′=Δf与二阶模态参数灵敏度方程S1D′+S2D″=Δf;采用改进后的模态截尾方法来计算一阶和二阶模态参数灵敏度;利用一种基于一阶和二阶灵敏度方程的混合迭代求解方法来求得单元损伤系数Di(i=1,2,…,n),达到同时识别整个建筑结构存在的损伤的数量、位置和大小的目的。该方法适用于建筑框架结构的损伤检测,节省了计算工作量,效率高,极大地提高了检测精度。

    一种实腹式吊车梁
    8.
    实用新型

    公开(公告)号:CN208732462U

    公开(公告)日:2019-04-12

    申请号:CN201821187547.7

    申请日:2018-07-25

    申请人: 重庆大学

    发明人: 杨佑发 岳芹旭

    IPC分类号: B66C6/00

    摘要: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实腹式吊车梁,包括横截面为工字型的吊车梁主体,吊车梁主体的腹板两侧面上均固定连接有与其垂直的竖向加劲长肋;所述竖向加劲长肋上端与吊车梁主体的上翼板底面连接,其下端延伸至靠近吊车梁主体的下翼板上表面;所述腹板两侧面上沿吊车梁主体长度方向均设有靠近上翼板的纵向加劲肋;所述纵向加劲肋垂直于腹板,并且纵向加劲肋的长度等于上翼板长度;吊车梁主体的腹板两侧面上均固定连接有与其垂直的竖向加劲短肋,所述竖向加劲短肋上端与吊车梁主体的上翼板底面连接,其下端与纵向加劲肋上表面连接。本实用新型能够改善吊车车轮偏心垂直荷载下的应力集中程度,能够提高抗疲劳性能,能够提高弹性稳定性。

    一种位移计升降支撑架
    9.
    实用新型

    公开(公告)号:CN206479154U

    公开(公告)日:2017-09-08

    申请号:CN201720210313.9

    申请日:2017-03-06

    申请人: 重庆大学

    发明人: 杨佑发 王飞宇

    IPC分类号: G01B21/02

    摘要: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用于安装位移计并能调节其安装高度的位移计升降支撑架。一种位移计升降支撑架,包括上端设有位移计安装机构的升降杆,所述升降杆为空心管,其内表面具有内螺纹;所述升降杆内表面螺纹连接有粗调螺杆,所述粗调螺杆下端连接有外伸出升降杆下端的调节把手;所述升降杆外穿套有套筒,所述升降杆与套筒之间设有能够限制所述升降杆周向转动的周向限位机构;所述套筒下端沿其圆周方向均匀分布并连接有至少两个支座站脚。本实用新型具有安装方便,测量高度和测量角度调节灵活,安装后占地空间小,方便携带的优点。

    一种钢筋连接器件
    10.
    实用新型

    公开(公告)号:CN204492012U

    公开(公告)日:2015-07-22

    申请号:CN201520202831.7

    申请日:2015-04-07

    申请人: 重庆大学

    IPC分类号: E04C5/16

    摘要: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钢筋连接器件,其主要由一个主套筒和一个紧固件构成,具有连接强度高,安装施工方便的优点,且安装使用不受到灌浆料凝固等因素的限制,能够快速实现对钢筋的连接,此外如果发生钢筋连接安装出错或者需要解除已连接的钢筋时,其拆卸操作即为安装操作的逆过程,拆卸也十分方便,且拆卸后钢筋连接器件能够得以重复使用,有利于节省材料成本,经济性好;总体而言,本实用新型的钢筋连接器件为预制构件中的钢筋连接提供一种新的连接器材和连接工艺,很好地解决了现有技术的预制构件中无法转动的钢筋之间缺乏简单、高效的连接器材的技术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