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钢板桩支护遇漂石时的施工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2854237B

    公开(公告)日:2022-11-22

    申请号:CN202110015620.2

    申请日:2021-01-07

    摘要: 本发明属于基坑开挖支护领域,具体公开一种钢板桩支护遇漂石时的施工方法,将钢板桩进行锁口连接形成支护结构,由于地层中夹杂坚硬漂石影响钢板桩施工,在有漂石部位自地面采用高压旋喷桩,其他没有漂石的部位采用钢板桩连接支护,在钢板桩与高压旋喷桩中间部位架设两道工字型钢围凛,利用焊接牛腿将钢板桩与工字型钢围檩连接固定,将锚杆穿过工字型钢围檩打入桩内进行固定,附加钢支撑进行再一次维稳,能够有效克服钢板桩由于遇到漂石而埋深较浅出现支护不当的缺陷,仅在漂石部位采用高压旋喷桩其他位置保留钢板桩,相对排桩支护而言,排土量小,对邻近建筑物影响小,另外,施工时各部件之间采用焊接,操作简单、强度高,使用操作更加安全。

    一种钢板桩支护遇漂石时的施工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2854237A

    公开(公告)日:2021-05-28

    申请号:CN202110015620.2

    申请日:2021-01-07

    摘要: 本发明属于基坑开挖支护领域,具体公开一种钢板桩支护遇漂石时的施工方法,将钢板桩进行锁口连接形成支护结构,由于地层中夹杂坚硬漂石影响钢板桩施工,在有漂石部位自地面采用高压旋喷桩,其他没有漂石的部位采用钢板桩连接支护,在钢板桩与高压旋喷桩中间部位架设两道工字型钢围凛,利用焊接牛腿将钢板桩与工字型钢围檩连接固定,将锚杆穿过工字型钢围檩打入桩内进行固定,附加钢支撑进行再一次维稳,能够有效克服钢板桩由于遇到漂石而埋深较浅出现支护不当的缺陷,仅在漂石部位采用高压旋喷桩其他位置保留钢板桩,相对排桩支护而言,排土量小,对邻近建筑物影响小,另外,施工时各部件之间采用焊接,操作简单、强度高,使用操作更加安全。

    曲线型隧道施工时地表沉降槽峰值点偏移距离的分析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2380757A

    公开(公告)日:2021-02-19

    申请号:CN202011461334.0

    申请日:2020-12-14

    摘要: 本发明公开一种曲线型隧道施工时地表沉降槽峰值点偏移距离的分析方法,用以确定不同线路半径条件下地表沉降槽峰值点的偏移距离;该方法以曲线型盾构隧道引起地表沉降槽峰值点偏移的现象为基础,采用数值模拟的手段,通过拟合不同工况下的计算结果来确定曲线型隧道线路半径与地表沉降槽峰值点偏移距离之间的函数关系,从而提供一种曲线型隧道施工时地表沉降槽峰值点偏移距离的新型计算方法;本方案考虑曲线型隧道的超挖区,并以弹性等价替代层来进行模拟,从而使模拟条件更加符合现场施工的实际情况,分析结果更为准确,为其上覆建筑物不均匀沉降的控制以及地表沉降处理提供依据,从而保证建筑物的正常使用及隧道的安全施工。

    曲线型隧道施工时地表沉降槽峰值点偏移距离的分析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2380757B

    公开(公告)日:2022-10-14

    申请号:CN202011461334.0

    申请日:2020-12-14

    摘要: 本发明公开一种曲线型隧道施工时地表沉降槽峰值点偏移距离的分析方法,用以确定不同线路半径条件下地表沉降槽峰值点的偏移距离;该方法以曲线型盾构隧道引起地表沉降槽峰值点偏移的现象为基础,采用数值模拟的手段,通过拟合不同工况下的计算结果来确定曲线型隧道线路半径与地表沉降槽峰值点偏移距离之间的函数关系,从而提供一种曲线型隧道施工时地表沉降槽峰值点偏移距离的新型计算方法;本方案考虑曲线型隧道的超挖区,并以弹性等价替代层来进行模拟,从而使模拟条件更加符合现场施工的实际情况,分析结果更为准确,为其上覆建筑物不均匀沉降的控制以及地表沉降处理提供依据,从而保证建筑物的正常使用及隧道的安全施工。

    双模态盾构隧道下穿水库引起导水裂隙带高度的预测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3324506A

    公开(公告)日:2021-08-31

    申请号:CN202110549981.5

    申请日:2021-05-20

    摘要: 本发明公开一种双模态盾构隧道下穿水库引起导水裂隙带高度的预测方法,适用于隧道上覆岩为多种岩层组合结构地层,包括以下步骤:首先通过钻孔提取岩样,收集岩层的各项指标信息,再根据有限元模拟得到隧道开挖时引起的地表竖向位移值,得到隧道开挖扰动边界角以及充分开挖扰动角,通过理论计算得到各岩层中间层的最大下沉量以及各岩层中间层的层向拉伸量,最后对各岩层中间层的层向拉伸率与岩层层位高度进行拟合,得到二者关系曲线,找到曲线平滑转折点即为导水裂隙带的最大发育高度。该方法结合实际勘察资料、有限元模拟以及理论计算,通过创造性的结合进行预测,既适用于复杂地质条件下导水裂隙带发育高度的预测,同时又具有较高的准确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