锂二次电池用正极及包括该正极的锂二次电池

    公开(公告)号:CN116565133A

    公开(公告)日:2023-08-08

    申请号:CN202310055068.9

    申请日:2023-02-03

    Abstract: 本发明的实施方案的锂二次电池用正极可以包括:正极集流体;以及正极活性物质层,所述正极活性物质层包括依次层叠在所述正极集流体上的第一正极活性物质层和第二正极活性物质层,其中,所述第一正极活性物质层和所述第二正极活性物质层可以包含具有晶体学或形态学上彼此不同的颗粒结构的第一正极活性物质颗粒和第二正极活性物质颗粒,所述第一正极活性物质层中的所述第二正极活性物质颗粒与所述第一正极活性物质颗粒的混合重量比可以不同于所述第二正极活性物质层中的所述第二正极活性物质颗粒与所述第一正极活性物质颗粒的混合重量比。因此,可以使电极密度极大化,并且使正极电阻的增加最小化。

    一种具有改善的高温性能的二次电池

    公开(公告)号:CN118472348A

    公开(公告)日:2024-08-09

    申请号:CN202410708616.8

    申请日:2020-06-11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二次电池,其包括:正极集流体;设置在正极集流体上的包括第一正极活性材料和粘合剂的第一正极混合物层;和设置在第一正极混合物层上的包括第二正极活性材料和粘合剂的第二正极混合物层。第二正极活性材料的镍含量为第一正极活性材料的镍含量的80重量%或更少。通过提供包括包含镍含量不同的正极活性材料的多层结构的正极的二次电池,可以提供能够在保持能量密度的同时改善高温特性的二次电池。

    锂二次电池用负极及包括其的锂二次电池

    公开(公告)号:CN117917783A

    公开(公告)日:2024-04-23

    申请号:CN202311056231.X

    申请日:2023-08-22

    Abstract: 可提供一种锂二次电池用负极及包括其的锂二次电池,本发明的锂二次电池用负极包括:负极集流体;配置于所述负极集流体的至少一面上,含包括多孔性结构体的硅系活性物质及第一碳系活性物质的第一负极合剂层;以及配置于所述第一负极合剂层上,含掺杂镁的硅系活性物质及第二碳系活性物质的第二负极合剂层;所述多孔性结构体包括具有气孔的碳系颗粒及配置在所述碳系颗粒的所述气孔内部或所述碳系颗粒的表面上的含硅涂层,从而缓解负极的体积膨胀且能够实现高容量、高能量密度设计,同时快速充电性能提高。

    硅基负极及其制备方法
    6.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5224240A

    公开(公告)日:2022-10-21

    申请号:CN202210413380.6

    申请日:2022-04-20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二次电池用负极,所述负极包括:负极集流体;以及负极活性物质层,其形成在所述负极集流体上,其中,所述负极活性物质层包含硅基活性物质和导电材料,所述导电材料包含直径为4‑9nm且壁的数量为3‑7个的碳纳米管,相对于总100重量%的所述硅基活性物质,所述碳纳米管的含量为3‑9重量%。根据本发明的负极显示规定值以下的负极浆料电阻值,从而可以确保优异的导电性,根据本发明的制备方法,与以往相比,具有可以显著降低成本的效果。

    一种具有改善的高温性能的二次电池

    公开(公告)号:CN112086676B

    公开(公告)日:2024-06-21

    申请号:CN202010530740.1

    申请日:2020-06-11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二次电池,其包括:正极集流体;设置在正极集流体上的包括第一正极活性材料和粘合剂的第一正极混合物层;和设置在第一正极混合物层上的包括第二正极活性材料和粘合剂的第二正极混合物层。第二正极活性材料的镍含量为第一正极活性材料的镍含量的80重量%或更少。通过提供包括包含镍含量不同的正极活性材料的多层结构的正极的二次电池,可以提供能够在保持能量密度的同时改善高温特性的二次电池。

    具有低电芯电阻及优秀的寿命特性的二次电池

    公开(公告)号:CN116435456A

    公开(公告)日:2023-07-14

    申请号:CN202211655902.X

    申请日:2022-12-22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具有低电芯电阻及优秀的寿命特性的二次电池。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现例提供一种二次电池,包括:包括正极集流体及在所述正极集流体的至少一面的正极活性物质层的正极;及包括负极集流体及在所述负极集流体的至少一面的负极活性物质层的负极,由以下式(1)表示的K1的值为130至270。(1)(200*AR+CR+20*CIR)*(1+CA)/CP,所述式(1)中,AR是负极的体电阻(Ω·cm),CR是正极的体电阻(Ω·cm),CIR是正极活性物质层和正极集流体之间的界面电阻(Ω·cm2),CP是1‑D/4.7,所述D是正极的压延密度(g/cc),CA是正极活性物质层和正极集流体之间的粘合力(N/18mm)。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