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8913500A
公开(公告)日:2024-11-08
申请号:CN202410985992.1
申请日:2024-07-22
Applicant: 深圳市乾行达科技有限公司
IPC: G01L5/00 , H01M50/242 , H01M50/231 , H01M50/249 , G01L1/22 , G01B7/16
Abstract: 本申请适用于防护板技术领域,提供了一种冲击检测电路及防护板。冲击检测电路包括冲击检测模块和逻辑控制模块,冲击检测模块与逻辑控制模块电连接。冲击检测模块用于根据防护板受到的冲击能量输出实时电压,逻辑控制模块用于根据实时电压输出逻辑报警信号,以警示系统监控中心,以便对防护板进行及时处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冲击检测电路仅使用简单的电路即可实时监控防护板受到的冲击损伤程度,并实现对不同损伤程度的分级警报。这种设计避免了使用成本较高的检测元件或传感器,从而显著降低了冲击检测电路检测防护板受损伤程度的检测成本。
-
公开(公告)号:CN117272547B
公开(公告)日:2024-03-19
申请号:CN202311422768.3
申请日:2023-10-31
Applicant: 深圳市乾行达科技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申请适用于航天器着陆缓冲技术领域,提供了一种基于缓冲器倾角变量确定着陆缓冲机构参数的方法及装置,着陆缓冲机构包括一个主缓冲器,所述主缓冲器包括第一缓冲蜂窝结构和第二缓冲蜂窝结构,方法包括:根据着陆稳定性需求确定所述着陆缓冲机构的结构参数的取值范围,所述结构参数包括第一倾角、第一压溃载荷和第二压溃载荷,根据着陆冲击能量需求,确定使得所述结构参数满足第一关系、第二关系和第三关系的目标取值,其中,所述目标取值在所述取值范围内。本申请可以解决现有的着陆缓冲机构设计需要通过复杂的建模方法来确定缓冲机构的结构参数的问题。
-
公开(公告)号:CN114604285B
公开(公告)日:2023-07-14
申请号:CN202210310589.X
申请日:2022-03-28
Applicant: 深圳市乾行达科技有限公司
IPC: B61F19/04
Abstract: 本申请适用于被动安全防护技术领域,其中提供了一种防爬吸能装置,包括安装部、导向部和吸能部,导向部安装在安装部上,导向部包括第一导向段和第二导向段,垂直于导向部轴向的横截面为第一横截面,第一导向段的任一第一横截面的面积小于或等于第二导向段的第一端的第一横截面的面积;第二导向段的第一横截面的面积在第二导向段的第一端到第二导向段的第二端的方向逐渐增大;第一导向段和第二导向段的第一端连接;吸能部包括吸能套管,吸能套管沿导向部的长度方向可移动地套设于第一导向段,吸能套管的第一端用于承受碰撞。列车在安装本申请的防爬吸能装置时无需为导向部预留后退空间,从而实现节省车体空间。
-
公开(公告)号:CN111392074B
公开(公告)日:2022-01-14
申请号:CN202010127506.4
申请日:2020-02-28
Applicant: 深圳市乾行达科技有限公司
IPC: B64G7/00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着陆缓冲装置试验系统,包括框架,框架的包围区域内设有试验区;第一驱动装置,设于框架的顶部,用于驱使试验载体沿框架作水平直线移动;第二驱动装置,设于第一驱动装置的底部,用于驱使试验载体绕经过第二驱动装置的旋转中心的铅垂线转动;悬吊装置,包括绳索和分离组件,绳索的一端可拆卸连接于第二驱动装置上,绳索的另一端用于连接试验载体,分离组件设于绳索上;扇风装置,设于试验区的旁侧;以及控制装置。本申请提供的着陆缓冲装置试验系统通过第一驱动装置、第二驱动装置、悬吊装置和扇风装置模拟出试验载体的多种着陆场景,使得着陆缓冲装置在该多种着陆场景下完成缓冲任务,从而实现着陆缓冲装置的性能测试。
-
公开(公告)号:CN113808345A
公开(公告)日:2021-12-17
申请号:CN202111154711.0
申请日:2021-09-29
Applicant: 深圳市乾行达科技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申请属于道路管理技术领域,涉及一种隔离柱和交通监控系统。其中,一种隔离柱,应用于交通监控系统,包括:柱体、检测组件和通信组件;柱体包括壳体,壳体具有中空内腔,检测组件与通信组件电性连接,检测组件设置在壳体上,以用于检测壳体的变形量并将检测信号发送至通信组件;通信组件容置于中空内腔中,以用于将检测组件发送的检测信号传输至交通监控系统。利用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隔离柱,通过将检测组件设置在壳体上,检测组件检测壳体的变形量,从而将检测信号发送至交通监控系统。这样,当隔离柱受到外力的撞击时,交通监控系统可以远程监控到隔离柱的损坏情况,从而及时更换或修理隔离柱。
-
公开(公告)号:CN112392902A
公开(公告)日:2021-02-23
申请号:CN202011221221.3
申请日:2020-11-05
Applicant: 深圳市乾行达科技有限公司
IPC: F16F15/02 , F16F15/023 , F16F15/08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隔振缓冲装置,包括第一端板、第二端板、活动板、固定板、第一连杆组、第二连杆组、第一吸能元件和第二吸能元件,第一端板、活动板、固定板和第二端板依次层叠并且间隔设置,第一连杆组活动贯穿活动板并分别与第一端板和固定板固定连接,第二连杆组活动贯穿活动板和固定板,第二连接杆组的一端限位于活动板的靠近第一端板的一侧,第二连接杆组的另一端连接于第二端板上,第一吸能元件设于活动板和固定板之间,第二吸能元件设于固定板和第二端板之间。本申请提供的隔振缓冲装置通过第一吸能元件和第二吸能元件来迅速吸收沿竖直方向传导的振动产生的能量,从而解决了现有的隔振装置无法兼顾竖直方向隔振和隔振效率高的技术问题。
-
公开(公告)号:CN111661099A
公开(公告)日:2020-09-15
申请号:CN202010586468.9
申请日:2020-06-24
Applicant: 深圳市乾行达科技有限公司
IPC: B61F19/06
Abstract: 本发明适用于轨道交通列车的技术领域,公开一种排障器及列车,该排障器包括吸能排障装置。其中,吸能排障装置包括固定壳、滑动盖以及吸能单元,固定壳与滑动盖围设形成密闭的容纳空间,滑动盖与固定壳可伸缩连接,用于排除障碍物。吸能单元位于容纳空间内,吸能单元与滑动盖抵接以吸收滑动盖传递的破坏能量。本发明提供的排障器,滑动盖与固定壳可伸缩连接,碰撞时,滑动盖滑动从而可以吸收一部分能量,避免硬性碰撞,导致滑动盖发生变形,且滑动盖在滑动过程中使得吸能单元与滑动盖抵接可以吸收滑动盖传递的破坏能量。
-
公开(公告)号:CN111649897A
公开(公告)日:2020-09-11
申请号:CN202010438029.3
申请日:2020-05-21
Applicant: 深圳市乾行达科技有限公司
IPC: G01M7/08
Abstract: 本申请适用于冲击试验技术领域,提供了一种调试方法、调试装置及终端设备,所述方法包括:获取待生成冲击波形;根据所述待生成冲击波形计算提升高度,所述提升高度为冲击试验中,跌落台做自由落体运动前被提升达到的最大高度;根据所述待生成冲击波形和跌落物的质量建立第一相关关系式,所述跌落物包括所述跌落台和固定在所述跌落台上的测试件,所述第一相关关系式用于指示在所述跌落物对波形发生器的冲击过程中,所述波形发生器受到的冲击力与所述波形发生器的压缩位移之间的相关关系;根据所述第一相关关系式确定所述波形发生器的外形参数。通过上述方法,可以使冲击试验产生用户所需要的波形稳定的冲击波形。
-
公开(公告)号:CN108801787A
公开(公告)日:2018-11-13
申请号:CN201810549522.5
申请日:2018-05-31
Applicant: 深圳市乾行达科技有限公司
IPC: G01N3/08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G01N3/08 , G01N2203/0017 , G01N2203/0641 , G01N2203/0658 , G01N2203/0682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蜂窝材料生产检测方法,包括步骤:S01、对蜂窝条的相对两侧施加相背方向的拉力;S02、实时采集蜂窝条的拉力数据,判断拉力数据与预先得到的试验数据是否一致;S03、当拉力数据与试验数据不一致时,调整拉力大小;S04、实时采集蜂窝结构的几何数据,根据几何数据判断蜂窝结构中蜂窝单元的形状尺寸是否合格;S05、当蜂窝单元的形状尺寸合格时,停止对蜂窝条拉伸。本发明根据在蜂窝条拉伸的过程中采集的拉力数据和几何数据对拉伸强度、拉伸距离和拉伸时间作动态调整,使得蜂窝条拉伸一次即可达到所需的形状尺寸,从而有效地解决了蜂窝材料生产过程中因材料回弹现象需多次拉伸、蜂窝结构难以精确控制的技术问题。
-
公开(公告)号:CN108501496A
公开(公告)日:2018-09-07
申请号:CN201810111647.X
申请日:2018-02-05
Applicant: 深圳市乾行达科技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点阵结构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是涉及一种点阵结构的制备方法。网状箔片呈阵列分布的节点形成交替的涂胶列与空白列,在网状箔片其中一面的涂胶点涂设胶粘剂,将网状箔片切割成多个箔片段,将箔片段层叠,使每一箔片段的涂胶点与另外一个箔片段的空白点一一对应相粘接,通过热压使胶粘剂固化并形成叠块,切割叠块形成切割条,把切割条拉伸展开形成点阵结构。该点阵结构的制备方法工艺较简单,生产效率高,且点阵结构一致性较好,无需如现有技术要制造模具来生产点阵结构。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