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高温工业废气余热回收综合利用装置及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9374381A

    公开(公告)日:2025-01-28

    申请号:CN202411545810.5

    申请日:2024-11-01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工业废气余热利用技术领域,具体提供了一种高温工业废气余热回收综合利用装置及方法,包括储能发电机构、废气余热制热机构、废气余热制冷机构和除尘机构;本发明解决了当前高温工业废气余热回收系统复杂、投资及运行维护成本较高,且大部份中低温废气都容易被浪费的问题,本发明提高了当前金属冶炼炉产生的高温工业废气的回收利用效率,将余热综合运用到储能、发电、制冷、采暖等方面,通过对高温工业废气余热的梯级分配,提高了余热的利用效率。本发明能够大大提高能源的回收利用效率,降低钢铁企业炼钢生产的过程中的能耗水平,降低了生产成本。

    一种微能源网系统及其日前调度策略优化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9030028A

    公开(公告)日:2024-11-26

    申请号:CN202411417507.7

    申请日:2024-10-11

    Applicant: 惠州学院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微能源网系统及其日前调度策略优化方法,微能源网系统包括供能侧、能量转化装置、储能装置和负荷侧,同时调动柔性电负荷、柔性冷负荷和柔性热负荷来平抑新能源发电的波动性,通过历史电网数据的预测值序列构建面向“源‑荷”确定场景微能源网系统优化模型并输出结果,并基于预测值序列通过定义“源‑荷”不平衡功率共同构建波动功率值的“源‑荷”不确定场景下的不确定数据集,此不确定数据集配合定义的可调变量用来平抑系统中的“源‑荷”波动,最终得到面向源‑荷”不确定场景微能源网系统优化模型及其结果,此过程环环相扣,实现供能侧、能量转化装置、储能装置和负荷侧的统一协调调度,能够较好地应对“源‑荷”不确定性。

    吸附型热泵
    3.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15183501B

    公开(公告)日:2024-11-22

    申请号:CN202210837442.6

    申请日:2019-03-07

    Abstract: 公开了一种吸附型热泵,其可用于制冷和冷却/加热,以针对如HVAC和制冷机之类的应用。吸附是一种表面现象,其中固体物质(吸附剂)在其表面上吸引气体或溶液(制冷剂或吸附质)的分子。吸附质的潜热提供加热/冷却作用。该新型吸附热泵增强了去往及来自吸附质的热和/或质量传递。一个实施例包括至少一个蒸发器、至少一个解吸器(吸附剂加热装置)、至少一个吸附剂冷却装置以及至少一个冷凝器。该实施例采用不同的技术来增强热和/或质量传递。

    生物天然气多模式供能系统及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2211686B

    公开(公告)日:2024-07-23

    申请号:CN202011219101.X

    申请日:2020-11-04

    Applicant: 余伟俊

    Inventor: 王显龙 余伟俊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生物天然气多模式供能系统及方法,基于在很多地区和项目上生物天然气发电上网困难和使用量不足的问题,通过内部自用(冷热电)和储能(LNG和储冷储热)结合,实现可以大比率调节不同使用方向和储用比。系统主要结构包括生物天然气发酵设备、多组生物天然气燃气发电机组、生物天然气燃气锅炉、余热锅炉、蒸汽发电机组、用蒸汽设备和工艺线、吸收式制冷设备、蓄冷装置、储热设备、冷却LNG制取设备、生物天然气储存容器、LNG储存容器、脱硫净化设备、烟气净化环保设备和相关泵阀门管道等。

    一种直接氨燃料电池系统
    6.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7936852A

    公开(公告)日:2024-04-26

    申请号:CN202410069643.5

    申请日:2024-01-18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直接氨燃料电池系统,包括储氨装置,吸收式制冷系统,发生器,氨分解系统,鼓风机,发电系统和回收系统;储氨装置用于向吸收式制冷系统提供液氨;吸收式制冷系统用于将液氨转化为过饱和氨溶液并导入发生器;发生器用于将过饱和氨溶液转化为氨气蒸汽并分别导入发电系统、氨分解系统和吸收式制冷系统;氨分解系统用于将从发生器中导入的氨气进行分解;并将分解后的混合气体导入发电系统,鼓风机用于向发电系统和催化燃烧装置中导入空气,发电系统用于将导入的气体的化学能转换为电能,回收系统用于回收吸收发电系统的尾气。该直接氨燃料电池系统能够充分利用发电过程中产生的热量,减少了系统的能量消耗,提高了发电效率。

    吸收器单元、热交换单元以及吸收式制冷机

    公开(公告)号:CN117916538A

    公开(公告)日:2024-04-19

    申请号:CN202280060732.2

    申请日:2022-09-15

    Abstract: 吸收器单元(1)具备第一容器(11a)、第一导热管组(12a)、第一供给器(13a)、第二容器(11b)、第二导热管组(12b)、第二供给器(13b)、贮存部(14)以及泵(15)。贮存部(14)在第二容器(11b)的内部贮存第三溶液。吸收器单元(1)具备喷射器(16)、第一抽气路(17a)以及第二抽气路(17b)。喷射器(16)通过将第三溶液用作驱动流而从第一容器(11a)抽取包含不冷凝气体的第一气体。第一抽气路(17a)与第一容器(11a)和喷射器(16)连接。第二抽气路(17b)将存在于第二容器(11b)的内部的包含不冷凝气体的第二气体向第一容器(11a)的内部引导。

    焦化厂超净排放冷热联产系统

    公开(公告)号:CN108131656B

    公开(公告)日:2024-03-15

    申请号:CN201710558062.8

    申请日:2017-07-10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焦化厂超净排放冷热联产系统,包括脱硝装置、余热锅炉、吸收塔、再生器,脱硝装置用于对烟气进行脱硝处理,余热锅炉用于回收烟气的余热,余热锅炉的烟气通过换热器为吸收式制冷机组提供热源,吸收塔、再生器用于对烟气进行深度脱硫、除尘及脱气溶胶处理。该焦化厂超净排放冷热联产系统,通过配置脱硝装置、余热锅炉、吸收塔、再生器等装置,深度回收及高效利用焦化炉烟气的余热,同时分级处理烟气,实现烟气超净排放,保证全年的节能环保收益。

    一种基于吸收式冷机的级间冷却式吸收碳捕集系统

    公开(公告)号:CN117515945A

    公开(公告)日:2024-02-06

    申请号:CN202311587114.6

    申请日:2023-11-24

    Applicant: 浙江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吸收式冷机的级间冷却式吸收碳捕集系统,属于吸收碳捕集和余热利用领域。该系统包括吸收式冷机单元和碳捕集单元,其中吸收式冷机单元对来自燃煤电厂、钢铁厂等工业系统的烟气余热及碳捕集系统内部冷凝热进行热回收,并提供低温冷量用于吸收塔的级间冷却,实现吸收效率的提升;碳捕集单元对降温后的烟气进行富集,并在解吸塔内吸收高温蒸汽热量进行再生。本发明有效利用低品位余热,采用吸收式冷机进行能品的转换,提高碳捕集系统吸收量和吸收效率,降低捕集系统的单位热耗,从而降低原工业系统内高温蒸汽的需求,实现能源的高效利用。

    一种吸收式热泵处理设备
    10.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09114840B

    公开(公告)日:2024-01-23

    申请号:CN201810904413.0

    申请日:2018-08-09

    Applicant: 天津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吸收式热泵处理设备,包括有吸收式热泵机组,吸收式热泵机组包含发生器、蒸发器、冷凝器、吸收器和再冷器,处理设备还包括有第一换热器、第二换热器和第三换热器。本发明利用再冷器的辅助,保证吸收式热泵的有效运行,仅利用自然冷源和烟气自身热量,实现烟气的消白除雾及余热回收的效果,节能环保,且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