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共享充电宝固体氢供电系统
    1.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9561193A

    公开(公告)日:2025-03-04

    申请号:CN202411734574.1

    申请日:2024-11-29

    Inventor: 魏辉 徐康山 唐璇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共享充电宝固体氢供电系统,涉及共享充电宝技术领域,包括固态氢储存单元、供电单元、电能分配单元、储能单元、电池监测单元和自动供能单元;本发明采用固体氢供电系统作为共享充电宝的电源,固体氢供电系统具有较高的能量密度,可以在较小的空间内储存更多的能量,使供电系统体积更小、重量更轻,而氢反应后只产生水蒸气,没有气体污染物排放,有利于减少环境污染,且固体氢的储存形式比液态氢更安全、更便携,有利于快速更换氢源,减少了对外部电源的依赖,可以在没有传统电网的地方提供充电服务,提高共享充电宝桩的灵活性和环境可持续性,同时能够提高共享充电宝桩的运营效率,减少因充电导致的设备闲置时间。

    一种造纸用煤气化与燃料电池耦合的热电联产系统及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9308169A

    公开(公告)日:2025-01-14

    申请号:CN202411437896.X

    申请日:2024-10-15

    Abstract: 本发明提出了一种造纸用煤气化与燃料电池耦合的热电联产系统及方法,该系统由制浆单元、漂白单元、烘干单元、酸化单元、碳化单元、碱化单元、活化单元、一级气化单元、二级气化单元、水气变换单元、燃料电池等组成;制浆与漂白单元产生的黑液通过酸化与碳化单元转化为粗碳,部分粗碳通过碱化与活化单元转化为活性炭,作为碳化单元的吸附剂,部分粗碳与煤炭通过两级气化后转化为CO,经过水煤气变换后转化为氢气,氢气作为燃料电池原料产生电能,其中还包含多个换热单元与传热单元,最大化利用H2、CO、H2O等的高品位能量,通过精细化的能量管理和梯度利用策略,实现高效产热、产电,为整个系统提供稳定且高效的能源供应。

    一种氨氢燃烧-氨分解制氢-燃料电池耦合系统

    公开(公告)号:CN118712431A

    公开(公告)日:2024-09-27

    申请号:CN202411025112.2

    申请日:2024-07-29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氨氢燃烧‑氨分解制氢‑燃料电池耦合系统,包括液氨储存装置、气化器、第一换热器、第二换热器、氨分解反应器、膜分离提纯器、燃烧器和燃料电池。系统通过第一换热器、第二换热器实现氨气的多级预热,提高能效;氨分解反应器中氨气分解为氢气与氮气,高温产物混合气作为第二换热器的热源,进一步回收能量;膜分离提纯器采用选择性透氢膜高效分离氢气,提升氢气纯度;将氨分解制得的氢气用于燃料电池发电,实现能源的梯级利用和高效转换。此外,系统引入燃烧器利用余气及外部空气、氢气进行燃烧,为氨分解反应供热,并可通过调节比例,灵活控制燃烧反应的温度和强度,保证系统在不同工况下的稳定运行。

    一种轻型固态储氢反应器及氢动力系统

    公开(公告)号:CN114335606B

    公开(公告)日:2024-08-27

    申请号:CN202110470546.3

    申请日:2021-04-28

    Inventor: 吴震 付铁峰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轻型固态储氢反应器及氢动力系统,包括氢源反应器、水箱、动力设备,所述氢源反应器底部设置出水阀,所述水箱设置循环水管,所述循环水管连通所述动力设备,所述动力设备还连接有设置在所述氢源反应器侧壁的进水管,所述氢源反应器底部设置出水阀及过滤器,当不需要氢气产生时,可以通过开启出水阀排水或者开启动力设备将氢源反应器内水通过过滤器过滤排出,可以快速减少反应器内反应水,减少氢气排放。

    一种燃料电池系统
    9.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09216738B

    公开(公告)日:2024-08-09

    申请号:CN201810892324.9

    申请日:2018-08-07

    Inventor: 李海龙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燃料电池系统。该系统将催化剂单元填充于第二容置内腔内,该催化剂单元包括载体层及负载于其上的催化剂层,载体层卷曲形成若干燃料流通通道,燃料从进液口进入第二容置内腔,并在流过燃料流通通道的过程中与催化剂层接触,此时接触路径更长,能保持有利于氢气发生反应的较高温度等特性,使反应更迅速和充分。同时设置第一壳体及嵌套于其内的第二壳体,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间形成用于容置氢气的第一容置空间,第一容置空间截面积较大,从而减缓了气流速度,加之第一容置空间有利于散热、利用气流折返和重力进行气液分离,提高分离效率,最终提高了燃料电池系统能量密度和功率密度,并能使其长时间稳定工作。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