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超高强度高韧性钢及其制造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1624682A

    公开(公告)日:2010-01-13

    申请号:CN200910063580.8

    申请日:2009-08-11

    Inventor: 吴开明 胡锋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超高强度高韧性钢及其制造方法。其技术方案是:铸坯的化学成分及其含量是:C为0.30~0.70wt%,Si为1.20~1.80wt%,Mn为2.00~6.00wt%,Cr为1.00~5.00wt%,Mo为0.10~0.60wt%,V为0.06~0.12wt%,Al为0.05~1.20wt%,P<0.015wt%,S<0.010wt%,其余为Fe及不可避免的杂质。经炼钢和精炼,模铸或连铸;再将铸坯在1150~1250℃均热2.0~3.0小时,热轧,自然冷却;然后将冷却后的钢板在850~1050℃条件下奥氏体化0.2~0.6小时;最后在200~500℃条件于氮气气氛中保温10.0~240.0小时,或在200~500℃、氮气气氛和8~12T的强磁场条件下保温1.0~4.0小时,随炉冷却至室温。本发明具有成本低廉和工艺简单的特点,所制备的钢板性能优良。

    一种低碳高锰取向电工钢板及其制造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0436631C

    公开(公告)日:2008-11-26

    申请号:CN200610019096.1

    申请日:2006-05-18

    Inventor: 吴开明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低碳高锰取向电工钢板及其制造方法。其技术方案是:将一种新钢种板坯加热至1200~1320℃,保温2~5小时;进行热轧,快速冷却和卷取;再按一次冷轧法轧制至板厚≤0.35mm;然后进行脱碳退火,涂氧化镁隔离层后成卷,最后进行高温退火。该板坯的化学成分是:C为0.004~0.030wt%、Si为2.1~2.4wt%、Mn为1.2~1.8wt%、Als为0.001~0.04wt%、Nb为0.01~0.12wt%、N为0.004~0.012wt%、P为<0.015wt%、其余为Fe及不可避免的杂质。本发明具有加热温度和最终高温退火温度低、可省略热轧板常化(退火)、冷轧工艺简单、脱碳量小、成材率高的特点;所制造的厚板坯工艺低碳高锰一般取向电工钢板成本低、铁损低。

    一种高磁感取向电工钢板及其制造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850431A

    公开(公告)日:2006-10-25

    申请号:CN200610019095.7

    申请日:2006-05-18

    Inventor: 吴开明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Y02P10/212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高磁感取向电工钢板及其制造方法。其技术方案是:将新钢种板坯加热至1200~1320℃,保温2~5小时,进行热轧,快速冷却和卷取,冷却速度为10~200℃/秒;再按二次冷轧法轧制至板厚为≤0.30mm;然后进行脱碳退火,涂氧化镁隔离层后成卷,最后进行高温退火。这种新钢种板坯的化学成分是:C为0.03~0.050wt%、Si为2.9~3.3wt%、Als为0.001~0.04wt%、Nb为0.01~0.12wt%、N为0.004~0.012wt%、P为<0.015wt%、其余为Fe及不可避免的杂质,抑制剂为AlN和Nb(C,N)。本发明省略了热轧板常化(退火),工艺简单、加热温度和最终高温退火温度低;所制成的高磁感取向电工钢板具有化学成分简单、磁感高(≥1.89T)、铁损低、制造成本低的特点。

    一种具有良好冲击磨料磨损性能的中锰钢

    公开(公告)号:CN118422057B

    公开(公告)日:2025-04-18

    申请号:CN202410538550.2

    申请日:2024-04-30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具有良好冲击磨料磨损性能的中锰钢,该中锰钢基于质量百分数的元素组成包括:C、Si、Mn、Al、Nb、Cr、Ni、V、P、S、Nb;且该中锰钢中含有更多的残余奥氏体,所述中锰钢受到磨损后在位错缠结附近存在Nb或V的碳化物。该中锰钢由于在冲击磨损的过程中较多的残余奥氏体发生了TRIP效应,且产生大量的位错,导致表面发生硬化;另一方面,本发明的中锰钢还具有较好的韧性。在磨损过程中,更多的残余奥氏体和细小的微观组织,使得材料具备一定的韧性以抵抗冲击和剪切力,从而减少磨损和疲劳破坏。

    一种基于碳化物析出相强化的抗氢脆高熵合金及制备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9243009A

    公开(公告)日:2025-01-03

    申请号:CN202411321558.X

    申请日:2024-09-23

    Abstract: 一种基于碳化物析出相强化的抗氢脆高熵合金,其由Co、Cr、Fe、Mn、Ni、M、C元素组成;其化学通用式为:(CoCrFeMnNi)1‑x‑yMxCy;制备方法:进行原材料配置;真空炉进行熔炼;均匀化退火;空冷;热轧;冷轧至产品厚度;退火;水冷至室温。本发明由FCC面心立方相和MC型碳化物析出相组成;其充氢前抗拉强度为650~740MPa,延伸率为35.2~40.4%,在充氢后抗拉强度为620~700MPa,延伸率为34.6~38.8%,氢致塑性损失率为1.70~3.96%,且生产工艺简便,便于实现大规模工业化生产。

    平板式固体氧化物电池电堆
    96.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8588967A

    公开(公告)日:2024-09-03

    申请号:CN202410592943.1

    申请日:2024-05-14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固体氧化物电池电堆领域,旨在解决电堆内部气体流道优化设计的问题,提供平板式固体氧化物电池电堆。平板式固体氧化物电池电堆包括第一气流腔壳、第二气流腔壳和电堆堆芯。第一气流腔壳和第二气流腔壳的表面凹陷形成间隔的进气通道和出气通道,第一气流腔壳与第二气流腔壳设于金属连接体长度方向的两侧。电堆堆芯包括沿着厚度方向依次堆叠的单电池、阴极密封件、阴极集流器、金属连接体、阳极集流器、阳极密封件,金属连接体沿着厚度方向相背设置阳极燃料通道和阴极空气通道,与传统外流腔SOC电堆相比,采用上述结构后气流腔由四个减为两个,减小了气流腔密封长度和电堆整体体积。电堆内部反应气体流动路径变长,燃料利用率进一步提高。

    超低碳无取向硅钢薄片EBSD样品及其制备和检测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8533881A

    公开(公告)日:2024-08-23

    申请号:CN202410596360.6

    申请日:2024-05-14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电镜试样制备与检测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超低碳无取向硅钢薄片EBSD样品及其制备和检测方法。该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获取超低碳无取向硅钢薄片试样,并去除表面污物;2)依次用目数逐渐增加的碳化硅砂纸,分别沿单一方向对试样表面进行研磨,其中,任意相邻两次研磨的研磨方向相互垂直,形成金属镜面,研磨后对试样表面进行冲洗和干燥;3)对试样表面进行电解抛光;4)电解抛光后立即进行冲洗和干燥,得到超低碳无取向硅钢薄片EBSD样品。本发明首次提供了适用于超低碳无取向硅钢薄片EBSD样品的制备方法,该方法制备出来的EBSD试样可以观察到高质量的菊池花样图像,并且标定率高达90%以上。

    一种超高强塑积的低密度钢板及其制备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7107168B

    公开(公告)日:2024-05-24

    申请号:CN202310984145.9

    申请日:2023-08-07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超高强塑积的低密度钢板及其制备方法,所述钢板包含下述质量百分比的化学成分:C:0.26~0.40%,Mn:5.60~11.50%,Si:0.25~0.75%,Al:3.70~7.50%,Cr:0.20~0.50%,Ni:0.20~0.35%,Mo:0.20~0.30%,Nb:0.02~0.04%,P≤0.010%,S≤0.002%,余量为Fe及不可避免的杂质;且上述元素含量必须同时满足如下关系:4.00%≤Al+Si≤8.00%,Mn/Al≥1.50,0.50%≤Mo+Ni+Cr≤1.00%;其制备方法包括:冶炼并铸造成坯→热轧→固溶处理→温轧→退火+深冷+回火;本发明制得的钢板成品厚度为2.1~2.4mm,密度为6.50~6.80#imgabs0#,屈服强度为1039~1334MPa,抗拉强度为1590~1740MPa,延伸率≥30.2%,强塑积≥52.4GPa%,同时具有高强度和高塑性,可用于冷成型零件,为汽车行业提供了抗撞击的轻量化材料。

    一种集成化热工部件、发电系统及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

    公开(公告)号:CN114447367B

    公开(公告)日:2024-04-19

    申请号:CN202111673760.5

    申请日:2021-12-31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集成化热工部件、发电系统及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包括第二换热组件、与第二换热组件连接的第一换热组件,第一换热组件的侧部设置有燃料气进气口、空气进气口、高温烟气进气口及尾气排口;且第一换热组件内分别设置有供空气、燃料气及高温烟气流通的若干流通部,以采用高温烟气对第一流通部、第二流通部内的空气、燃料气进行预热。本发明的集成化热工部件,第一换热结构内设有两种气体的换热微腔同时为空气和燃料换热,第一换热结构和第二换热室之间取消了管道连接,缩小了热工元件体积,减少了热量在管道上的损失和气体压力损失,提高了热工部件的热量利用率并降低了鼓风机的载荷,进一步提升系统能量利用率和体积功率密度。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