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连续制备聚烯烃的方法及其制备得到的聚烯烃

    公开(公告)号:CN110016092A

    公开(公告)日:2019-07-16

    申请号:CN201810016257.4

    申请日:2018-01-08

    发明人: 李化毅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连续制备聚烯烃,特别是连续制备聚烯烃弹性体或其混合物的方法及其制备得到的聚烯烃。所述制备过程中采用釜式反应器进行预聚合,其具有提高反应体系粘度的作用,以方便后续的螺杆反应器操作;所述制备过程中采用静态混合器进行静态混合聚合,用于继续增加体系粘度并延长反应停留时间;所述制备过程中采用反应性螺杆挤出机进行挤出聚合,以实现高转化率和高粘度下的聚合反应的发生。所述制备方法可以适合多种类型聚烯烃,特别适合聚烯烃弹性体或其混合物的制备。

    一种以硅胶微球/氯化镁为载体的烯烃聚合催化剂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公开(公告)号:CN104926967B

    公开(公告)日:2018-11-27

    申请号:CN201510121260.9

    申请日:2015-03-19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以硅胶微球/无水氯化镁为载体的烯烃聚合催化剂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所述烯烃聚合催化剂包括硅胶微球/无水氯化镁催化剂载体和催化活性组分,催化活性组分为Ziegler‑Natta催化剂。所述烯烃聚合催化剂经高能球磨原位反应工艺制备。本发明提供的硅胶微球/无水氯化镁负载Ziegler‑Natta催化剂催化效率高且生产方法易于工业化。此烯烃催化剂在烷基金属化合物助催化剂存在下可引发异戊二烯及丁烯一聚合,该催化剂引发所得聚合物物表观形貌为类球形,解决了此类催化剂催化活性低,聚合产物结构难控的问题。

    纳米粉体原位辅助制备高丁烯含量的丙烯—丁烯共聚物的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8164624A

    公开(公告)日:2018-06-15

    申请号:CN201711188956.9

    申请日:2017-11-24

    摘要: 本发明涉及石化工业中丙烯和1‑丁烯的共聚合技术领域,是一种纳米粉体原位辅助制备高丁烯含量的丙烯—丁烯共聚物的方法,该方法是通过将齐格勒‑纳塔催化剂前体、助催化剂、复配外给电子体、纳米无机粉体与液体丙烯均聚后,再与丁烯发生共聚合反应得到高丁烯含量的丙烯—丁烯共聚物。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工业化纳米粉体原位辅助制备高丁烯含量的丙烯—丁烯共聚物的方法;本发明解决了现有方法中,由于粒子发粘得到的共聚物中丁烯含量低和所得到的丙烯—丁烯共聚物性能优势不明显的问题;通过该方法制备的高丁烯含量的丙烯—丁烯共聚物,丁烯含量大于5wt%,具有好的冲击性能,可广泛应用于工业注塑领域。

    一种聚1-丁烯及其制备方法
    138.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05622811B

    公开(公告)日:2018-06-08

    申请号:CN201410598395.X

    申请日:2014-10-30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聚1‑丁烯及其制备方法,该方法包括:在烯烃溶液聚合反应条件下,将含有1‑丁烯的单体与烯烃催化剂进行接触,该烯烃催化剂含有固体组分、外给电子体化合物和有机铝化合物,所述固体组分含有载体以及负载在所述载体上的钛化合物和内给电子体化合物;所述含有1‑丁烯的单体中,1‑丁烯的含量为60‑100摩尔%,所述外给电子体化合物如式(1)所示,其中,R2和R3不相同,且R1‑R3各自独立地为C1‑C6的直链或支链烷基、C3‑C8的环烷基、C6‑C14芳基或C5‑C14杂芳基。本发明的方法的催化剂具有较高的催化剂活性,制备的聚1‑丁烯其等规度较高且残留催化剂含量少。

    生产耐磨抗静电聚烯烃的载体催化剂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公开(公告)号:CN107022040A

    公开(公告)日:2017-08-08

    申请号:CN201710195829.5

    申请日:2017-03-29

    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生产耐磨抗静电聚烯烃的载体催化剂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催化剂为活性组分负载在复合载体上,所述的活性组分为过渡金属催化剂;所述的复合载体包括第一组份和第二组份,其中第一组份为层状结构的石墨类碳材料或其改性产物,第二组分为链状或棒状结构的纤维材料或其改性产物;所述的第一组分、第二组分之间的重量比为(0.01‑100):1,所述的第一组分和第二组分重量之和与活性组分的重量比为(0.01‑100):1。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所得催化剂可以聚合得到全密度聚烯烃产品,产物分子量可调,粘均分子量最高可达1000万。本发明所得到的聚烯烃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得到大幅度提升,表现出优异的耐磨性、耐冲击性和永久抗静电性、高导电率、摩擦系数小等特性,实现高性能聚烯烃复合材料轻量化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