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6384591B
公开(公告)日:2023-08-29
申请号:CN202310580369.3
申请日:2023-05-23
申请人: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IPC分类号: G06Q10/04 , G06Q50/26 , G06F18/241 , G06F18/25 , G06F16/2458 , G06F17/18
摘要: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基于大数据的旱情预测方法、系统和介质。该方法包括:采集地域的土壤样本、降水、气候环境以及生物的监测信息,根据土壤性变特征数据处理获得土壤干旱指数,再与降水盈亏系数进行加权获得地域干旱风险指数,根据气候环境和生物的动态监测数据处理获得环变干燥度响应值,通过数据库提取历史数据与生物动态监测数据处理获得生物繁衍因子,根据环变干燥度响应值结合生物繁衍因子对地域干旱风险指数进行修正处理获得地域干旱测评修正指数,再进行阈值对比获得地域的旱情评级;从而基于大数据根据地域的土壤样本、降水、气候环境以及生物信息数据进行处理获得地域旱情的评估指数,实现通过大数据技术对地域旱情的综合智慧化处理。
-
公开(公告)号:CN116205310B
公开(公告)日:2023-08-15
申请号:CN202310112272.X
申请日:2023-02-14
申请人: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可解释集成学习模型的土壤含水量影响因素敏感区间判定方法,包括构建初始样本训练集;利用初始样本训练集对集成学习模型进行训练和验证,优选预测结果更好的集成学习模型,结合其本身的特征重要度算法进行特征重要度计算;将择优后的模型及其最优参数组合与SHAP方法融合,基于初始样本训练集计算每个特征所有个体的SHAP值;并基于个体SHAP值进一步确定对土壤含水量影响最大的特征区间;按照输入特征的重要度排序对比几种缺省因子方案下模型预测土壤含水量的精度。优点是:不仅能够降低土壤水分的预测成本,显著提升了土壤含水量的预测精度,更增添该预测模型的可解释性,也可以为缺省因子情况下模型的输入因子选择提供参考借鉴。
-
公开(公告)号:CN115545519B
公开(公告)日:2023-06-02
申请号:CN202211286070.9
申请日:2022-10-20
申请人: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摘要: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面向不同水土环境下作物蒸腾升尺度测量和评估方法,包括:利用便携式叶面积仪扫描观测植株所有叶片的面积;利用便携式气孔计测量测量植株冠层内部不同层位叶片蒸腾速率的日内变化;安装植物茎流计系统对观测植株的蒸腾速率进行定点连续测量;采用不同方法将叶片蒸腾速率升尺度得到整个植株的蒸腾;将升尺度结果与茎流计观测的植株蒸腾进行对比,评估不同升尺度方法的精度,确定适于观测植株的最佳升尺度方法。本发明揭示不同部位叶片气孔导度的变化,可用于量化评估各种下垫面条件下的作物蒸腾,避免了以往经验性升尺度方法的不确定性和定点观测的限制,对研究作物在不同水土环境条件下的气孔响应和蒸腾损失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撑。
-
公开(公告)号:CN114331023B
公开(公告)日:2022-07-01
申请号:CN202111461905.5
申请日:2021-12-02
申请人: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 福州大学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植被干旱监测评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对照干旱指数的筛选、VCI和TCI不同贡献值下的VHI指数计算、评估不同a值的VHI指数与对照干旱指数的相关程度并提取不同地区最佳贡献值、最后通过不同地区的最佳贡献值计算其各自对应的VHI指数,得到改进后的VHI指数空间分布图,实现整个研究区域的植被干旱综合评估。本发明的方法在不同水热条件、下垫面条件的干旱影响范围识别、旱情程度判定方面具有创新性,可为干旱形成过程、干旱致灾机理、旱情快速反馈及干旱监测预警研究提供科学技术支撑。在防旱抗旱,农业管理及粮食安全生产等工作中具有广泛的推广应用价值。
-
公开(公告)号:CN113468478A
公开(公告)日:2021-10-01
申请号:CN202110564312.5
申请日:2021-05-24
申请人: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 三峡大学
摘要: 本发明属于水文预报领域,具体公开了一种基于土壤质地推求流域稳定下渗率的方法,所述方法包括:对研究流域按照一定的方法进行子流域划分,得到包含子流域边界的.shp格式的地理信息文件;下载包含研究流域范围的土壤质地数据,并根据子流域边界文件,提取出研究流域各子流域的土壤质地数据;通过GIS统计分析工具,计算各子流域不同土壤质地的比例;通过物理实验建立各子流域特定的土壤质地的稳定下渗率对应关系,从而根据子流域的土壤质地组成推求子流域的稳定下渗率。
-
公开(公告)号:CN113128893A
公开(公告)日:2021-07-16
申请号:CN202110467129.3
申请日:2021-04-28
申请人: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区域防旱减灾的评估方法和装置,其中,方法包括:采集预设区域的防旱减灾的评价指标,建立防旱减灾的指标评估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所述指标评估体系中各级指标的主观权重;采用CRITIC法确定所述指标评估体系中各级指标的客观权重;采用黄金分割法分别为每个所述主观权重和所述客观权重赋予对应的第一系数和第二系数,并计算得到各级指标对应的综合权重;根据所述综合权重和未确知测度理论分别建立单指标未确知测度矩阵和多指标未确知测度矩阵;根据所述多指标未确知测度矩阵计算得到每个指标对应的综合测度评价结果,并对所述评价结果进行置信度识别;根据置信度识别结果确定所述预设区域内各个地区的防旱减灾能力的评估结果。
-
公开(公告)号:CN115545519A
公开(公告)日:2022-12-30
申请号:CN202211286070.9
申请日:2022-10-20
申请人: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摘要: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面向不同水土环境下作物蒸腾升尺度测量和评估方法,包括:利用便携式叶面积仪扫描观测植株所有叶片的面积;利用便携式气孔计测量测量植株冠层内部不同层位叶片蒸腾速率的日内变化;安装植物茎流计系统对观测植株的蒸腾速率进行定点连续测量;采用不同方法将叶片蒸腾速率升尺度得到整个植株的蒸腾;将升尺度结果与茎流计观测的植株蒸腾进行对比,评估不同升尺度方法的精度,确定适于观测植株的最佳升尺度方法。本发明揭示不同部位叶片气孔导度的变化,可用于量化评估各种下垫面条件下的作物蒸腾,避免了以往经验性升尺度方法的不确定性和定点观测的限制,对研究作物在不同水土环境条件下的气孔响应和蒸腾损失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撑。
-
公开(公告)号:CN115081952A
公开(公告)日:2022-09-20
申请号:CN202210903805.1
申请日:2022-07-28
申请人: 中国农业大学 ,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地区农业干旱识别方法,包括:获取地区的水分供给量以及水分损耗量;分别获取所述的水分供给量的水分供给序列以及水分损耗量的水分损耗序列;选取最优Copula函数构建水分供给序列和水分损耗序列的联合分布函数;将联合分布函数反算后得到基于Copula函数的农业干旱指数;基于所述农业干旱指数识别农业干旱的程度。本发明在作物视角下,利用Copula函数,根据生育期水分供给和损耗规律构建了基于Copula函数的农业干旱指数(Copula‑basedAgriculturalDroughtIndex,CADI),定量分析了全生育期内河套灌区的农业干旱演变特征。识别农业干旱风险,为地区干旱的系统监测与统筹防治提供理论依据与科学支撑,促进农业节水、农民增收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和水土环境保护。
-
公开(公告)号:CN114331023A
公开(公告)日:2022-04-12
申请号:CN202111461905.5
申请日:2021-12-02
申请人: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 福州大学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植被干旱监测评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对照干旱指数的筛选、VCI和TCI不同贡献值下的VHI指数计算、评估不同a值的VHI指数与对照干旱指数的相关程度并提取不同地区最佳贡献值、最后通过不同地区的最佳贡献值计算其各自对应的VHI指数,得到改进后的VHI指数空间分布图,实现整个研究区域的植被干旱综合评估。本发明的方法在不同水热条件、下垫面条件的干旱影响范围识别、旱情程度判定方面具有创新性,可为干旱形成过程、干旱致灾机理、旱情快速反馈及干旱监测预警研究提供科学技术支撑。在防旱抗旱,农业管理及粮食安全生产等工作中具有广泛的推广应用价值。
-
公开(公告)号:CN108256193B
公开(公告)日:2018-11-16
申请号:CN201810021126.5
申请日:2018-01-10
申请人: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IPC分类号: G06F17/50
摘要: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河道溃决洪水一、二维数学模型耦合分析方法。采集相应数据后,首先采用四边形或三角形非结构网格离散溃口出流淹没区和受溃口出流影响明显的河道段,其余河段采用一维断面数据概化。一维模型采用经典的Presimann隐格式求解,二维模型采用具有激波捕捉能力的Godunov格式求解。为避免数值震荡,保证一、二维模型连接处质量守恒和动量守恒,本方法提出的连接处为一过渡区域,在过渡区域内既进行一维模型计算,也进行二维模型计算。溃口启动后,溃口出流淹没区和河道二维计算区自动成为一体化二维计算区域,溃口出流过程的计算由二维模型完成。这种处理方法能够充分考虑溃口处河道内外的水动力响应过程,提高溃口出流过程的数值模拟精度,克服了传统方法中仅采用堰流公式计算溃口出流过程,不能考虑河道内外动量交换的缺点。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