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催化剂单元的锯齿型固定带及催化剂模块

    公开(公告)号:CN102580527A

    公开(公告)日:2012-07-18

    申请号:CN201210049449.8

    申请日:2012-02-29

    Abstract: 用于催化剂单元的锯齿型固定带,所述固定带包括有联系体(1)和凸齿(2),凸齿(2)设置在联系体(1)的表面。一种催化剂模块,它包括有外框(3)、固定带(4)和多个蜂窝式催化剂单元(5)。本发明针对蜂窝式催化剂,将带式的催化剂单元固定带改进为锯齿型的催化剂单元固定带,利用锯齿型固定带的凸齿与催化剂单元内框形成的外气孔,烟气不但在内气孔中流动,也在外气孔中流动,使原本不利用的内框外壁得到充分利用,增加了烟气与活性成分的接触面积,提高了烟气转化效率,同时能够有效的缓冲催化剂单元安装过程中的撞击并调整催化剂单元制造偏差。

    有利于吹扫积灰的脱硝系统及脱硝系统催化剂布置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1791518A

    公开(公告)日:2010-08-04

    申请号:CN201010001163.3

    申请日:2010-01-14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有利于吹扫积灰的脱硝系统,包括进气烟道、反应器和出气烟道,反应器的内部设置有扰流板和整流器,在整流器的下方还设置有多个水平放置的催化剂组合模块,催化剂组合模块沿脱硝系统反应器的纵向分层设置在反应器的内部,每一层催化剂组合模块的上方相应位置均设置有吹灰装置,每一层催化剂组合模块的周边与反应器的器壁之间均保持一定的间隙,间隙的宽度与催化剂组合模块的内孔径的比值为0.8~1.5∶1,本发明通过使催化剂组合模块的周边与反应器的器壁之间保持一定间隙以及吹灰器的配合设置,能够保证灰分大部分从反应器壁四周排出,从而减轻或避免灰分堵塞,本发明还公开了一种有利于吹扫积灰的脱硝系统催化剂布置方法。

    用于催化剂单元的锯齿型固定带及催化剂模块

    公开(公告)号:CN102580527B

    公开(公告)日:2015-09-09

    申请号:CN201210049449.8

    申请日:2012-02-29

    Abstract: 用于催化剂单元的锯齿型固定带,所述固定带包括有联系体(1)和凸齿(2),凸齿(2)设置在联系体(1)的表面。一种催化剂模块,它包括有外框(3)、固定带(4)和多个蜂窝式催化剂单元(5)。本发明针对蜂窝式催化剂,将带式的催化剂单元固定带改进为锯齿型的催化剂单元固定带,利用锯齿型固定带的凸齿与催化剂单元内框形成的外气孔,烟气不但在内气孔中流动,也在外气孔中流动,使原本不利用的内框外壁得到充分利用,增加了烟气与活性成分的接触面积,提高了烟气转化效率,同时能够有效的缓冲催化剂单元安装过程中的撞击并调整催化剂单元制造偏差。

    有利于吹扫积灰的脱硝系统及脱硝系统催化剂布置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1791518B

    公开(公告)日:2012-05-09

    申请号:CN201010001163.3

    申请日:2010-01-14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有利于吹扫积灰的脱硝系统,包括进气烟道、反应器和出气烟道,反应器的内部设置有扰流板和整流器,在整流器的下方还设置有多个水平放置的催化剂组合模块,催化剂组合模块沿脱硝系统反应器的纵向分层设置在反应器的内部,每一层催化剂组合模块的上方相应位置均设置有吹灰装置,每一层催化剂组合模块的周边与反应器的器壁之间均保持一定的间隙,间隙的宽度与催化剂组合模块的内孔径的比值为0.8~1.5∶1,本发明通过使催化剂组合模块的周边与反应器的器壁之间保持一定间隙以及吹灰器的配合设置,能够保证灰分大部分从反应器壁四周排出,从而减轻或避免灰分堵塞,本发明还公开了一种有利于吹扫积灰的脱硝系统催化剂布置方法。

    蜂窝催化剂单元及蜂窝催化剂模块

    公开(公告)号:CN103212451A

    公开(公告)日:2013-07-24

    申请号:CN201310137515.1

    申请日:2013-04-19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蜂窝催化剂单元,包括用于承载催化活性成分的催化剂单元本体,所述催化剂单元本体内设有催化剂孔,所述催化剂孔呈六边形且阵列布置在所述催化剂单元本体内。本发明还公开了一种蜂窝催化剂模块,包括至少两个如上所述的蜂窝催化剂单元和用于框住所述蜂窝催化剂单元的外框,所述外框与所述蜂窝催化剂单元之间、以及相邻两个蜂窝催化剂单元之间均设有用于固定位置的固定带。通过将催化剂孔设置为六边形,根据几何特性可知,能够增加了烟气与活性成分的接触面积,提高了烟气转化效率,可降低催化剂的体积用量;另外,利用六边形的稳固性,能够有效提高催化剂单元的强度,避免催化剂单元由于运行过程中的积灰而造成的坍塌。

    双向吸收塔
    17.
    实用新型

    公开(公告)号:CN201085987Y

    公开(公告)日:2008-07-16

    申请号:CN200720125186.9

    申请日:2007-09-10

    Abstract: 一种双向吸收塔,在塔体内设置喷淋层和喷射层,且喷淋层位于喷射层的上方;喷淋层内的喷淋管通过第一浆液循环管与喷淋循环泵的出口连接,喷淋循环泵的进口通过第二浆液循环管与反应池的底部连通;喷射层内的喷射管通过母管与第三浆液循环管相通,该第三浆液循环管与喷射循环泵的出口连接,喷射循环泵的进口与反应池的底部连通。本实用新型使烟气与吸收剂浆液进行了三次充分接触,增加了吸收浆液对塔内烟气的覆盖率,增加了气液接触时间;喷淋层和喷淋层以相反方向喷射过程中吸收剂浆液相互碰撞,大大增加了浆液液滴的表面积,增加了气液有效接触面积,同时浆液的多次碰撞使吸收剂浆液微粒的新的活性表面不断暴露出来,增加了吸收剂的有效利用。

    双回路喷淋塔
    18.
    实用新型

    公开(公告)号:CN201085985Y

    公开(公告)日:2008-07-16

    申请号:CN200720125184.X

    申请日:2007-09-10

    Abstract: 一种双回路喷淋塔,设置有左、右两个塔体,左塔体的顶端与进气烟道连接,右塔体的顶端与出气烟道连接,左、右塔体的底部与反应池连为一体,三者的内腔相通;在左、右塔体的内腔中均设置有喷淋层,各喷淋层内的喷淋管通过第一浆液循环管与循环泵的出口连接,循环泵的进口通过第二浆液循环管与反应池的底部连通。本实用新型通过在左、右塔体内进行两次喷淋,使烟气与吸收剂浆液在双回路喷淋塔中完成了两次接触,液、气接触时间长,接触充分,较大程度的提高了吸收剂浆液的利用率和脱硫效率,减少了吸收剂的输入。同时,由于吸收剂利用率提高,可减少循环泵的循环次数,有效降低了脱硫系统的能耗和运行成本,具有设计新颖、实施容易等特点。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