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09131585A
公开(公告)日:2019-01-04
申请号:CN201810235270.9
申请日:2018-03-21
Applicant: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IPC: B62D25/12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B62D25/12 , B62D25/085
Abstract: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冷却发动机及发动机的后方的冷却部件的车身下部罩构造。本发明的车身下部罩构造包括:开口,其形成于发动机下部罩,使至少机油滤清器元件及发动机露出;凹部,使开口的前缘部向上方凹陷而形成该凹部;供给路径,其将从凹部导入的行驶风向发动机供给;以及保护构件,其覆盖机油滤清器元件,保护构件在车宽方向上与供给路径邻接,包括:覆盖机油滤清器元件下方的大致水平板状的下壁部、以及将供给路径和机油滤清器元件隔开的分隔壁部,下壁部(31)具有随着向分隔壁部(40)侧接近而升高的曲面状的第1曲壁部(34)。
-
公开(公告)号:CN107428380A
公开(公告)日:2017-12-01
申请号:CN201680015895.3
申请日:2016-03-11
Applicant: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IPC: B62D25/20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B62D21/155 , B62D21/15 , B62D25/145 , B62D25/20 , B62D25/2045 , B62D27/02 , B62D29/007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提高了通道部件(30)的前端部的冲击吸收能力的车身构造(1)。车身构造(1)具有仪表板下面板(10)、仪表板横梁(80)、和通道部件(30),仪表板横梁(80)在俯视下呈中央部与车宽方向的两端部相比位于前方的凸状,通道部件(30)具有:构成仪表板横梁(80)的中央部的一部分的通道闭合截面部(35);设于通道闭合截面部(35)的前侧的前侧脆弱部(36);和设于通道闭合截面部(35)的后侧的后侧通道部件(32),前侧脆弱部(36)相对于来自前方的载荷其压缩强度比后侧通道部件(32)低。
-
公开(公告)号:CN103648891A
公开(公告)日:2014-03-19
申请号:CN201280033315.5
申请日:2012-06-29
Applicant: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IPC: B62D25/08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B62D25/08 , B62D25/081
Abstract: 本发明为车辆前部构造。车辆前部构造(1)具有风挡玻璃下部件(20)。风挡玻璃下部件(20)包括:风挡玻璃下部件主体(21)、从风挡玻璃下部件主体(21)的前端部(21a)向前方延伸形成的延伸部(22)。延伸部(22)具有:连续形成在风挡玻璃下部件主体(21)的前端部(21a)的基部(23)、从基部(23)的前端部(23d)向斜前上方延伸的配重部(24);在基部(23)和配重部(24)的边界部分中沿车宽方向延伸设置,刚性比基部(23)低的脆弱部(25)。
-
公开(公告)号:CN110662689B
公开(公告)日:2022-03-04
申请号:CN201880034755.X
申请日:2018-05-09
Applicant: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Abstract: 该车身前部结构具备:前部侧方框架(14),其沿着车身前后方向延伸;以及侧壁构件(52),其设置于所述前部侧方框架(14)的车宽方向外侧,且接合于所述前部侧方框架(14),所述前部侧方框架(14)从车身前方朝向后方而隔开间隔地依次具备能够因从车辆的前方输入的冲击载荷(F1、F3)而折弯的第一弯折部(24)、第二弯折部(25)及第三弯折部(26)这至少三个弯折部,车身前部结构具备加强板(65),该加强板层叠于所述侧壁构件(52)中的、设置于所述第二弯折部(25)与所述第三弯折部(26)之间且因所述冲击载荷(F1、F3)而被作用压缩力(F2、F4)的压缩部位(81),且加强板具有纵筋条(87)。
-
公开(公告)号:CN107428380B
公开(公告)日:2019-04-05
申请号:CN201680015895.3
申请日:2016-03-11
Applicant: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IPC: B62D25/20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提高了通道部件(30)的前端部的冲击吸收能力的车身构造(1)。车身构造(1)具有仪表板下面板(10)、仪表板横梁(80)、和通道部件(30),仪表板横梁(80)在俯视下呈中央部与车宽方向的两端部相比位于前方的凸状,通道部件(30)具有:构成仪表板横梁(80)的中央部的一部分的通道闭合截面部(35);设于通道闭合截面部(35)的前侧的前侧脆弱部(36);和设于通道闭合截面部(35)的后侧的后侧通道部件(32),前侧脆弱部(36)相对于来自前方的载荷其压缩强度比后侧通道部件(32)低。
-
公开(公告)号:CN109415094A
公开(公告)日:2019-03-01
申请号:CN201780038150.3
申请日:2017-06-22
Applicant: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Abstract: 提供能够在小重叠碰撞时将碰撞载荷尽早传递到前侧车架的车身前部结构。车身前部结构具备:左右一对前侧车架(11、11),其沿着车辆前后方向延伸设置;和前隔板(20),其与前侧车架(11)的前端部(11a)连结。前隔板(20)具有:上下一对横部件(30、30),其沿着左右方向延伸;和左右一对纵部件(40、40),其以将横部件(30,30)的车宽方向外侧的端部彼此连接的方式沿着上下方向延伸。在纵部件(40)的下端部设置有向车辆前方延伸的前方延伸部(46)。在前方延伸部(46)固定有第1载荷传递部件(70),其位于比前侧车架(11)靠车宽方向外侧的位置。
-
公开(公告)号:CN109204197A
公开(公告)日:2019-01-15
申请号:CN201810325114.1
申请日:2018-04-12
Applicant: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IPC: B60R16/04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能够在谋求节省空间及轻型化的同时稳定地支承/保持电池的电池支承构造。电池支承构造(A)用于对载置于电池承载部(21)并配置在前侧车架(3)的上方且减震器壳体(11)的车宽方向(T1)内侧的侧方的电池进行支承,该电池支承构造具备对电池承载部(21)进行悬挂支承的作为第一支承部件(22)的悬挂支承部(22),悬挂支承部(22)构成为:具备在沿上下方向(T3)的轴线方向上延伸的一壁部(22a)和另一壁部(22b)而形成为大致L字形,将上端部固定在减震器壳体(11)的上端侧的减震器基座(12)附近,并在下端部固定电池承载部(21),从而对电池承载部(21)进行支承。
-
公开(公告)号:CN105905169B
公开(公告)日:2018-10-02
申请号:CN201610037346.8
申请日:2016-01-20
Applicant: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IPC: B62D25/08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能够通过上部构件部分来稳定地吸收从车辆前方施加的冲击负载的车辆的前部车身结构。一种车辆的前部车身结构,其中设置有左右一对上部构件(9),该左右一对上部构件(9)在左右的前侧车架的车宽方向上的外侧大致沿着车身前后方向延伸,其后端部连接于车厢的前部侧方的前柱。上部构件具有左右侧方的壁部和上下的壁部,且其截面呈大致矩形。在形成于上部构件(9)的邻接的壁部之间的角部中的、没有凸缘的至少一个角部,设置有凹陷部(20F)、(20R)等脆弱部。
-
公开(公告)号:CN103648891B
公开(公告)日:2017-05-17
申请号:CN201280033315.5
申请日:2012-06-29
Applicant: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IPC: B62D25/08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B62D25/08 , B62D25/081
Abstract: 本发明为车辆前部构造。车辆前部构造(1)具有风挡玻璃下部件(20)。风挡玻璃下部件(20)包括:风挡玻璃下部件主体(21)、从风挡玻璃下部件主体(21)的前端部(21a)向前方延伸形成的延伸部(22)。延伸部(22)具有:连续形成在风挡玻璃下部件主体(21)的前端部(21a)的基部(23)、从基部(23)的前端部(23d)向斜前上方延伸的配重部(24);在基部(23)和配重部(24)的边界部分中沿车宽方向延伸设置,刚性比基部(23)低的脆弱部(25)。
-
公开(公告)号:CN105905169A
公开(公告)日:2016-08-31
申请号:CN201610037346.8
申请日:2016-01-20
Applicant: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IPC: B62D25/08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B62D25/082 , B62D25/08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能够通过上部构件部分来稳定地吸收从车辆前方施加的冲击负载的车辆的前部车身结构。一种车辆的前部车身结构,其中设置有左右一对上部构件(9),该左右一对上部构件(9)在左右的前侧车架的车宽方向上的外侧大致沿着车身前后方向延伸,其后端部连接于车厢的前部侧方的前柱。上部构件具有左右侧方的壁部和上下的壁部,且其截面呈大致矩形。在形成于上部构件(9)的邻接的壁部之间的角部中的、没有凸缘的至少一个角部,设置有凹陷部(20F)、(20R)等脆弱部。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