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02192124A
公开(公告)日:2011-09-21
申请号:CN201110052873.3
申请日:2011-03-03
Applicant: 株式会社丰田自动织机
IPC: F04B27/14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F04B27/1804 , F04B27/1081 , F04B2027/1813 , F04B2027/1827 , F04B2027/1831 , F04B2027/1854 , F04B2027/1863
Abstract: 一种可变排量压缩机,其具有吸入压力区域、排出压力区域和曲柄室。该压缩机包括供应通路、排放通路和控制阀,该控制阀调节排放通路的横截面积。控制阀包括阀室、阀部和阀座部件。阀部布置在阀室中,用于将阀室分成排放室、背压室和连通通路。排放室形成排放通路的一部分。背压室与供应通路连通。连通通路形成在阀部的外圆周表面和阀室的内圆周表面之间,用于在排放室和背压室之间提供流体连通。阀座部件布置在排放室中,并且与形成阀室的压缩机壳体分开地设置。
-
公开(公告)号:CN1157536C
公开(公告)日:2004-07-14
申请号:CN01133152.6
申请日:2001-08-01
Applicant: 株式会社丰田自动织机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F04B27/1804 , F04B2027/1813 , F04B2027/1827 , F04B2027/1854
Abstract: 一种控制阀(CV),该控制阀用于安装在汽车空调器的制冷回路中的变量压缩机中。该控制阀(CV)具有一阀壳(45)。一阀腔(46)限定在阀壳(45)中。一压力传感腔(48)限定在阀壳(45)内。一压力传感元件(54),该元件将压力传感腔分隔成第一压力腔(55)和第二压力腔(56)。致冷剂回路上的第一位置处的压力被施加给第一压力腔(55)。致冷剂回路上的第二位置处(其位于第一位置的下游)的压力被施加给第二压力腔(56)。压力传感元件(54)根据第一压力腔(55)和第二压力腔(56)之间的压差而推动阀体(43),使得压缩机的排量发生变化以抵销压差的变化。第一压力腔(55)和第二压力腔(56)中至少有一个成为致冷剂回路的一部分。
-
公开(公告)号:CN1096567C
公开(公告)日:2002-12-18
申请号:CN00802327.1
申请日:2000-07-27
Applicant: 株式会社丰田自动织机制作所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F04B27/1804 , F04B27/1036
Abstract: 一种变容量斜盘式压缩机,通过控制斜盘的倾角改变排出容量,斜盘通过带有锥形表面的垫圈19与该斜盘18的接触对准,这样,在压缩运转不能实施或压缩运转以基本看作为0的小排出容量实施的情况下,也能避免斜盘与驱动轴6之间产生噪音等。
-
公开(公告)号:CN1327518A
公开(公告)日:2001-12-19
申请号:CN00802327.1
申请日:2000-07-27
Applicant: 株式会社丰田自动织机制作所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F04B27/1804 , F04B27/1036
Abstract: 一种变容量斜盘式压缩机,通过控制斜盘的倾角改变排出容量,斜盘通过带有锥形表面的垫圈19与该斜盘18的接触对准,这样,在压缩运转不能实施或压缩运转以基本看作为0的小排出容量实施的情况下,也能避免斜盘与驱动轴6之间产生噪音等。
-
公开(公告)号:CN1174938A
公开(公告)日:1998-03-04
申请号:CN97117137.8
申请日:1997-06-19
Applicant: 株式会社丰田自动织机制作所
IPC: F04B27/18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F04B27/1804 , F04B49/225
Abstract: 压缩机具有带汽缸筒(11a)的汽缸体(11),安装在汽缸体(11)第一端上的第一外壳(12),安装在汽缸体(11)第二端上的外壳(13),形成在汽缸体(11)和第二外壳(13)间的曲轴室(15)在曲轴室(15)内由驱动轴(16)驱动的斜盘(22),受斜盘驱动的活塞(35)。驱动斜盘(22)根据曲轴室(15)内的压力和汽缸筒(11a)内的压力差,可在最大倾角位置和最小倾角位置间摆动。汽缸体(11)具有开设在第一端及第二端上的容纳孔(27),隔断体(28)容纳在该容纳孔(27)内并可沿驱动轴(16)的轴线方向移动。其特征在于容纳孔(27)的内径在其全长上是一相同的,隔断体(28)从汽缸体(11)的第二端侧可取出或插入容纳孔(27)内。
-
公开(公告)号:CN107078300A
公开(公告)日:2017-08-18
申请号:CN201580056342.8
申请日:2015-10-20
Applicant: 株式会社丰田自动织机
IPC: H01M4/62 , C08F8/32 , C08F8/48 , H01G11/38 , H01M4/13 , H01M4/133 , H01M4/134 , H01M4/136 , H01M4/38 , H01M4/48 , H01M4/58 , H01M10/0566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H01M4/622 , C08F8/32 , C08F8/48 , C09D5/24 , C09D133/02 , H01G11/38 , H01M4/0404 , H01M4/0471 , H01M4/133 , H01M4/134 , H01M4/386 , H01M4/483 , H01M4/587 , H01M10/0525 , H01M2004/027 , Y02E60/13
Abstract: 作为蓄电装置的负极用粘合剂使用的高分子化合物是聚丙烯酸和下述通式(1)表示的多官能胺缩合而成的化合物,Y为碳原子数1~4的直链烷基、亚苯基或氧原子,R1、R2各自独立地为一个或多个氢原子、甲基、乙基、三氟甲基或甲氧基。
-
公开(公告)号:CN105122510A
公开(公告)日:2015-12-02
申请号:CN201380073494.X
申请日:2013-12-25
Applicant: 株式会社丰田自动织机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H01M4/366 , C01B33/18 , H01M4/134 , H01M4/386 , H01M4/604 , H01M4/622 , H01M4/625 , H01M10/0525 , H01M2220/30
Abstract: 将负极活性物质用于负极,该负极活性物质由凝聚粒子和碳层构成,该凝聚粒子由通过将层状聚硅烷进行热处理而制造的纳米硅构成,该层状聚硅烷形成由硅原子构成的六元环多个相连的结构且由组成式(SiH)n表示,该碳层含有非晶质的碳且覆盖凝聚粒子的至少一部分而被复合化。该蓄电装置能够减少不可逆容量,并且能够抑制SEI的生成。
-
公开(公告)号:CN104937753A
公开(公告)日:2015-09-23
申请号:CN201380058274.X
申请日:2013-11-18
Applicant: 株式会社丰田自动织机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C01B33/021 , B82Y40/00 , C01B33/02 , C01P2004/64 , C01P2006/12 , C01P2006/40 , C08G77/60 , C09D183/14 , C09D183/16 , H01G11/30 , H01G11/86 , H01M4/049 , H01M4/134 , H01M4/1395 , H01M4/366 , H01M4/386 , H01M4/621 , H01M4/622 , H01M10/052 , H01M10/0525 , H01M2004/021 , H01M2004/027 , Y02E60/122 , Y02E60/13 , Y02P70/54 , Y02T10/7011 , Y02T10/7022
Abstract: 通过对层状聚硅烷进行热处理而制造的纳米硅材料在拉曼光谱中在拉曼位移的341±10cm﹣1、360±10cm﹣1、498±10cm﹣1、638±10cm﹣1、734±10cm﹣1存在峰,比表面积大,SiO的含量降低。
-
公开(公告)号:CN104054210A
公开(公告)日:2014-09-17
申请号:CN201280067381.4
申请日:2012-09-21
Applicant: 株式会社丰田自动织机
Abstract: 本发明可以提供一种体积能量密度高的二次电池,二次电池是以负极、负极用电解液、隔膜、正极用电解液和正极这样的顺序设置。负极由负极材料构成,该负极材料含有具有比氢的氧化还原电位低1.5V以上的氧化还原电位的元素,且体积密度大于锂金属。隔膜由仅可通过上述元素的离子的固体电解质构成。
-
公开(公告)号:CN102466285A
公开(公告)日:2012-05-23
申请号:CN201110371844.3
申请日:2011-11-10
Applicant: 株式会社丰田自动织机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F24F5/0042 , B60H1/00478 , F24F3/0527
Abstract: 空气调节热交换器及具有该空气调节热交换器的空调。一种空气调节热交换器,包括多个帕尔贴装置、多个第一热传递构件、多个第二热传递构件、空气调节通道以及热交换介质通道。空气调节通道在其中具有帕尔贴装置和第一热传递构件。空调调节通道允许待空气调节的空气流过其中。空气调节通道至少在第一热传递构件相对于空气流过空气调节通道的空气流动方向的上游端部的下游位置处具有多个分隔通道。在每个分隔通道中的帕尔贴装置与在其余分隔通道中的帕尔贴装置分开地控制。热交换介质通道在其中具有第二热传递构件、并且允许流体流过热交换介质通道。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