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06909727A
公开(公告)日:2017-06-30
申请号:CN201710090680.4
申请日:2017-02-20
Applicant: 武汉理工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BP神经网络和遗传算法GA的激光焊接温度场有限元模拟方法,包括以下步骤:S1、激光焊接有限元模拟:选用由高斯面热源和圆柱体热源构成的面体组合热源模型,选取面热源热能分配系数、面热源作用半径和有效热功率系数作为设计变量,设计正交试验表,计算不同参数下面体组合热源模型的有限元模拟误差;S2、BP神经网络的建立、训练和测试;S3、遗传算法求解优化参数,并确定优化结果可行性,若存在较大差异则重新进行BP神经网络的构建和遗传算法优化求解。本发明可以提高传统焊接温度场模拟中的效率和精度,易于得到模拟最优解。
-
公开(公告)号:CN106734487A
公开(公告)日:2017-05-31
申请号:CN201611069502.5
申请日:2016-11-29
Applicant: 武汉理工大学
IPC: B21D22/26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B21D22/26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深锥台型零件的多道次拉深成形方法,包括以下步骤:S1、根据表面积不变法,将侧壁是锥面的深锥台型零件转换为口部尺寸相同的侧壁是直壁的盒形件:由展料所得的长圆毛坯经(k‑1)道拉深工序,得到长圆筒形件,再经第k道工序拉深成盒形件;S2、将盒形件拉深为最终的深锥台型零件:锥面从底部开始成形,在各道工序中,锥面逐渐增大,直至成形。本发明可以最大限度的解决零件冲压过程中减薄率过大、拉裂、起皱等问题,降低零件在成形过程中的废品率,提高生产效率。
-
公开(公告)号:CN105750397A
公开(公告)日:2016-07-13
申请号:CN201610270358.5
申请日:2016-04-27
Applicant: 武汉理工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便于热冲压件后期切边冲孔的热冲压模具及其设计方法,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S1、根据热冲压件的切边线和冲孔线,在热冲压模具凸模和凹模的模具型面上均标示出对应的切边线和冲孔线;S2、在凸模和凹模上设置可以完全覆盖切边线和冲孔线的降温结构,降低该处热冲压件的冷却速率,阻止热冲压件冷却淬火过程中高强度马氏体的转变,促进贝氏体、珠光体等低强度组织的转变,最终实现降低热冲压件切边区和冲孔区强度,方便后期用传统冷冲切设备进行热冲压件的快速冲切,从而大大提高热冲压零件的生产效率。本发明方法简单实用,易于实现,在汽车零部件的热冲压模具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
公开(公告)号:CN105631153A
公开(公告)日:2016-06-01
申请号:CN201610014961.7
申请日:2016-01-11
Applicant: 武汉理工大学
IPC: G06F17/50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G06F17/5018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冲压件起皱的预测及控制方法,包括以下步骤:S1、选取具有相似结构特征的多个冲压件作为分析样本;S2、将各冲压件的相似结构特征进行分解,得到构成各冲压件相似结构特征的结构特征要素以及各结构特征要素的数量;S3、模拟各个冲压件的成形过程,得到各冲压件的起皱值;S4、建立起皱准则;S5、构建基于结构特征要素的起皱预测模型;S6、分别将步骤S3中各冲压件的起皱值带入起皱预测模型,得到各结构特征要素系数之间的关系,据此在产品设计时削弱或增强相应的结构特征要素从而控制皱纹的产生。本发明能简单方便地计算出冲压件的起皱风险,快速预测冲压件起皱,进而达到在设计阶段对冲压件的起皱进行预判的目的。
-
公开(公告)号:CN103923387B
公开(公告)日:2016-03-30
申请号:CN201410145084.8
申请日:2014-04-11
Applicant: 武汉理工大学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Y02W30/62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的废旧丙烯酸漆聚丙烯保险杠材料回收再利用的方法,是一种将废旧丙烯酸漆聚丙烯保险杠经清洗、破碎、水解、过滤、改性等一系列工艺回收再利用的方法。本发明通过该方法获得的再生料,具有较好的力学性能、表面质量、抗老化性能和涂装性能,可实现废旧保险杠的同级再利用,全工艺过程无废气污水等的环境污染产生,是一种高效环保的保险杠回收再利用方法。
-
公开(公告)号:CN105215160A
公开(公告)日:2016-01-06
申请号:CN201510715632.0
申请日:2015-10-29
Applicant: 武汉理工大学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B21D22/022 , B21D35/005 , B21D37/16 , B21D43/05 , B21D43/105 , B21D53/88 , C21D9/0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多工位连续热冲压生产线及方法,该生产线包括依次设置的上料台、进料机器人、压力机组、送料机器人、淬火装置、卸料机器人和传送带;所述压力机组包括加热装置、模具装置和用于安装所述模具装置的至少一个压力机,所述加热装置用于对预制坯料进行整体或局部加热,得到热坯料,所述模具装置用于对热坯料进行冲压成形、保压定形和切边冲孔,得到热冲压件。本发明能连续完成快速加热、冲压成形、保压定形、切边冲孔及淬火,既提高了加热效率,又避免了热坯料冲压前的运输过程;对于钢板来说,在高温下对冲压件进行冲裁,避免了常温下马氏体组织的产生所带来的切割难度的增加,减少了冲裁力并可以得到较佳的冲裁边缘。
-
公开(公告)号:CN104889218A
公开(公告)日:2015-09-09
申请号:CN201510352876.7
申请日:2015-06-24
Applicant: 武汉理工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热冲压成形领域。一种获得变强度热冲压零件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1)模具准备;2)准备阶段;3)冲压阶段:将充分奥氏体化的零件坯料迅速从加热炉中转移至模具上;上模固定镶块与上模活动镶块同步下行,直至模具闭合,完成热冲压成形;4)保压淬火阶段:零件非变强度区在模具冷却系统的作用下进行淬火,奥氏体完全转变为马氏体组织;而零件变强度区对应的上模活动镶块和下模活动镶块,维持闭合保压状态1s~3s后,与零件变强度区表面脱离接触,并形成间隙;5)回程取件阶段:上模固定镶块及上模活动镶块同步上行,模具开启,将零件取出。本发明可使热冲压件不同区域具有不同的组织和强度,实现了单一零件的多性能要求。
-
公开(公告)号:CN103924060A
公开(公告)日:2014-07-16
申请号:CN201410145023.1
申请日:2014-04-11
Applicant: 武汉理工大学
IPC: C21D10/00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Y02P10/212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轴承制造技术,具体涉及一种轴承组件加工残余应力控制的磁处理方法。一种轴承组件加工残余应力控制磁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1)热处理后的轴承组件磁处理:磁饱和强度范围为1.2~2.5T;磁场频率取值范围为1~10Hz;磁处理时间范围为60~180s;将轴承套圈或滚动体固定在夹具上之后,采用上述磁处理工艺参数对其进行磁处理;(2)磨削后的轴承组件磁处理:磁饱和强度范围为1.2~2.5T;磁场频率取值范围为1.5~4Hz;磁处理时间范围为90~120s;将轴承套圈或滚动体固定在夹具上之后,采用上述磁处理工艺参数对其进行磁处理。本发明能显著降低轴承组件加工残余应力、提高产品的精度和性能稳定性,且效率高、能耗低、无污染。
-
公开(公告)号:CN102922373A
公开(公告)日:2013-02-13
申请号:CN201210495800.6
申请日:2012-11-29
Applicant: 武汉理工大学
IPC: B24B1/04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利用低频交变磁场提高铁磁性材料磨削加工效率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1)产生低频交变磁场;2)根据待磨削加工的铁磁性材料,设定合理的磁工艺参数,具体方法如下:①磁感应强度应保证铁磁性材料内部接近或达到饱和磁化状态;②磁场频率取值范围为0.1-20Hz;③磁处理时间范围为0.1-600s;④对于磁致伸缩系数大于零的材料,磁处理方向应与拉应力方向平行或与压应力方向垂直;对于磁致伸缩系数小于零的材料,磁处理方向应与拉应力方向垂直或与压应力方向平行;3)将铁磁性材料置于低频交变磁场中,采用上述磁工艺参数对其进行磁处理,并用于后续的磨削加工。该方法可提高磨削加工效率,达到省时省力、节约能源的目的。
-
公开(公告)号:CN118950793A
公开(公告)日:2024-11-15
申请号:CN202411007016.5
申请日:2024-07-25
Applicant: 武汉理工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超高强钢构件热成形装置及马‑贝复相组织控制方法,超高强钢构件热成形装置包括相对设置的冲压上模和冲压下模,冲压上模和冲压下模中靠近彼此的一侧表面均连接有分层工作面,分层工作面用于与超高强钢构件配合接触;其中,两个分层工作面之间的表面处均设置有温度感应组件,分层工作面的内部还设置有电磁感应加热组件,冲压上模或冲压下模靠近分层工作面的一侧内部设置有冷却组件。本发明通过对冲压上模或冲压下模的表层温度进行精准控温,以对超高强钢构件成形过程中的贝氏体组织形态及数量进行精细调控,进而使超高强钢构件的组织结构转变形成马氏体‑贝氏体复相组织,进一步实现高强韧超高强钢构件的热冲压成形。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