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5603316A
公开(公告)日:2023-01-13
申请号:CN202211362373.4
申请日:2022-11-02
Applicant: 合肥工业大学(CN) , 国网安徽省电力有限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CN)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氢储能的楼宇多能互补能源系统能量管理方法,包括,1,确定基于氢储能的楼宇多能互补能源系统的主要设备,搭建系统结构图;2,建立电解槽、储氢罐、储热罐、燃氢燃气轮机、ORC余热发电装置、空气源热泵、吸收式制冷机和风光的数学模型,以及内部电网、热网和冷网的功率平衡约束方程;3,以系统效率最大为目标,计及风光在不同时段的出力,考虑基于氢储能的楼宇多能互补能源系统的能量管理。本发明针对用户冷、热、电三种负荷的能量需求特点,更加合理的对楼宇多能互补能源系统的能量进行控制,在保证供能可靠性的前提下,优化能量流动和充分实现能量的合理利用,从而能够提高能量的综合利用率。
-
公开(公告)号:CN114156948A
公开(公告)日:2022-03-08
申请号:CN202210027215.7
申请日:2022-01-11
Applicant: 合肥工业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工业园区氢能综合利用站的能量管理方法,其步骤包括,1,确定工业园区综合利用电站的主要设备,搭建工业园区氢能综合利用站的系统结构图;2,建立电解槽、储氢罐、燃料电池、燃气锅炉和风光的数学模型,以及电母线和热母线的功率平衡约束方程;3,以工业园区碳排放量最小为约束,计及风光在不同时段的出力,考虑氢能综合利用站的工作状态和能量管理方案。本发明能够更加合理的对氢能综合利用站的能流进行控制,在保持供能可靠性的条件下,优化能量流动和充分实现能量的梯级利用,使工业园区处于可靠经济的供能运行状态,从而能够提高能量的利用效率。
-
公开(公告)号:CN113949108A
公开(公告)日:2022-01-18
申请号:CN202111198919.2
申请日:2021-10-14
Applicant: 合肥工业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二人零和博弈的含智能软开关的配电网功率调控方法,其步骤包括:1根据主动配电网功率调控的对象与目标,建立配电网多目标运行时序优化模型,基于二人零和博弈求取权重系数,确定综合目标函数;2根据主动配电网结构与其初始信息读取数据,对配电网潮流模型进行简化,设置约束条件,进行锥转化,形成锥优化模型;3使用基于改进模拟退火算法和锥优化的混合优化方法进行求解,从而实现对其功率的调控。本发明能够快速、准确地对主动配电网功率进行调控,在稳定各支路节点电压,平衡各支路负载平衡和降低电网损耗方面具有较好的效果。
-
公开(公告)号:CN108764552B
公开(公告)日:2021-11-19
申请号:CN201810488440.4
申请日:2018-05-21
Applicant: 合肥工业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配电网分布式电源的选址定容规划的确定方法,所述方法包括:针对规划区对应的配电网,按照预先划分的每一个控制分区,将位于所述控制分区内的分布式电源组成一个集群,进而得到至少两个集群;获取所述配电网的基础数据;根据所述配电网的基础数据,建立包含每一个集群的上层模型以及对所有集群并行计算的针对每一个集群内部节点的下层模型;利用粒子群优化算法对所述上层模型进行优化,利用粒子群优化算法和二进制粒子群优化算法对所述下层模型进行优化;将优化的结果作为配电网分布式电源的选址定容规划的目标规划结果。应用本发明实施例,可以降低配电网的选址定容规划的复杂度。
-
公开(公告)号:CN110429649B
公开(公告)日:2021-05-18
申请号:CN201910743236.7
申请日:2019-08-13
Applicant: 合肥工业大学
IPC: H02J3/38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考虑灵活性的高渗透率可再生能源集群划分方法。本发明建立了灵活性供需模型,针对配电网络规划兼顾运行控制需求问题,从灵活性平衡需求和灵活性平衡时间特性分别提出集群灵活性供需平衡指标和灵活性平衡时间指标,并结合体现集群结构特性的模块度指标,建立了考虑集群灵活性平衡动态特性的集群划分指标体系。本发明优点在于:能够充分计及源网荷灵活性资源调节能力,综合考虑节点耦合结构特性,进一步发挥集群自治能力,合理划分集群,减少集群灵活性需求,有益于提高在愈来愈复杂的高渗透率可再生能源接入背景下配电系统运行调控的快速性和准确性。
-
公开(公告)号:CN106159360B
公开(公告)日:2018-08-03
申请号:CN201610495569.9
申请日:2016-06-28
Applicant: 合肥工业大学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Y02T10/7005 , Y02T10/7088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种基于移动充电器模式的电动汽车充电方法,包括:初始化M辆电动汽车EV的充电需求参数和N台移动充电器MC的工作状态参数;令m=1,n=1;判断m≤M是否成立;若是,执行步骤4;否则,M辆电动汽车充电方案计算完成;计算并输出第m辆电动汽车的充电方案和充电服务站运营参数,并更新移动充电器工作状态参数;将m+1赋值给m,令n=1;执行步骤3;本发明能基于移动充电器模式为电动汽车用户提供可行的充电方案,克服了固定式充电设施受配电网容量和停车位数量的限制,从而解决二线城市老城区电动汽车充电难问题。
-
公开(公告)号:CN107994594A
公开(公告)日:2018-05-04
申请号:CN201711470591.9
申请日:2017-12-27
Applicant: 合肥工业大学 , 科大智能(合肥)科技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储能系统的最大需量控制方法,属于需量控制技术领域,包括从用电企业的用电系统拓扑图,得到事先规定的用电进线位置与电网系统的产权分界点,采用滑差法得到当前时刻t的实时需量P(t);根据当前时刻t的实时需量P(t)与协议需量Px的数值关系,在充放电功率值限制下对储能系统进行充放电控制。本发明充分利用储能系统具有的能量转移能力,在不影响生产的前提下实现对最大需量的有效控制,较传统的利用切除负荷来实现最大需量控制的方法有较大的创新。
-
公开(公告)号:CN106159360A
公开(公告)日:2016-11-23
申请号:CN201610495569.9
申请日:2016-06-28
Applicant: 合肥工业大学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Y02T10/7005 , Y02T10/7088 , H01M10/441 , B60L11/1838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移动充电器模式的电动汽车充电方法,包括:初始化M辆电动汽车EV的充电需求参数和N台移动充电器MC的工作状态参数;令m=1,n=1;判断m≤M是否成立;若是,执行步骤4;否则,M辆电动汽车充电方案计算完成;计算并输出第m辆电动汽车的充电方案和充电服务站运营参数,并更新移动充电器工作状态参数;将m+1赋值给m,令n=1;执行步骤3;本发明能基于移动充电器模式为电动汽车用户提供可行的充电方案,克服了固定式充电设施受配电网容量和停车位数量的限制,从而解决一二线城市老城区电动汽车充电难问题。
-
公开(公告)号:CN102510080A
公开(公告)日:2012-06-20
申请号:CN201110352251.2
申请日:2011-11-09
Applicant: 南方电网科学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 合肥工业大学
IPC: H02J3/28
Abstract: 本发明是一种微电网中储能系统的调度方法。该方法步骤如下:将微电网中储能系统的状态离散化;由微电网一个周期的运行成本构成目标函数;设置分布式电源的出力和爬坡约束条件、储能系统的功率和能量约束条件、微电网的功率平衡约束条件等;设计动态规划算法,在满足约束条件的前提下,求得储能系统的最优调度方案。本发明针对微电网的特点,对储能系统进行优化调度,能够降低微电网的运行成本,提高可再生能源的渗透率,充分发挥储能系统的效益。
-
公开(公告)号:CN117650578A
公开(公告)日:2024-03-05
申请号:CN202311612747.8
申请日:2023-11-29
Applicant: 合肥工业大学 , 国网安徽省电力有限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 , 国网安徽省电力有限公司
Inventor: 毕锐 , 刘妤婷 , 徐斌 , 王小明 , 仇茹嘉 , 高博 , 汤伟 , 马伟 , 彭勃 , 赵文广 , 谢涛 , 丁国成 , 陈庆涛 , 胡良焕 , 张明星 , 陈晨 , 王海伟 , 陈天佑
IPC: H02J3/46 , H02J3/28 , H02J3/32 , H02J3/14 , H02J3/00 , G06Q10/04 , G06Q10/047 , G06Q10/0631 , G06Q50/06 , G06Q50/26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计及碳捕集的多能互补能源系统‑网的规划方法,包括:1、根据节点位置信息矩阵,采用dijkstra算法找出每个负荷中心所对应的多能互补能源系统并计算最短路径;2、根据负荷中心能源需求,确定多能互补能源系统中的能源类型和设备,从而建立多能互补能源系统和供能线路;3、搭建光伏出力的中长期预测模型;4、建立考虑碳捕集的多能互补能源系统‑网规划模型;5、已知设备的参数、典型日的负荷数据以及需求侧的能源需求,采用混合整数非线性规划求解器求解,输出规划结果。本发明在满足用户用能需求的条件下在系统中加入碳捕集设备,接着对设备和供能线路的容量进行配置,从而提高系统的能源利用效率和减少碳排放。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