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05021757B
公开(公告)日:2016-08-24
申请号:CN201510408377.5
申请日:2015-07-10
Applicant: 安徽农业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测定固态食品中11种光引发剂的检测方法,是对二苯甲酮、2?甲基二苯甲酮、1?羟基环己基苯基酮等11种光引发剂残留量的测定,其特征在于:该测定方法具体步骤如下:a、样品前处理;b、标准工作溶液的配置;c、仪器分析;d、结果计算。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特点和优势:试验材料容易获得、廉价和有效;选用具有巨大比表面积和结构特异性的多层碳纳米管作为吸附剂;在样品前处理过程中所采用的基质固相萃取方式(MSPD),样品和有机溶剂用量少,避免了对样品均化、沉淀、离心等环节可能造成的待测物损失,操作快速简单,特别适用于固体、半固体以及粘性样品的处理并且效率较高。
-
公开(公告)号:CN104525137A
公开(公告)日:2015-04-22
申请号:CN201410735401.1
申请日:2014-12-04
Applicant: 安徽农业大学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B01J20/24 , A23F3/20 , B01J20/3206 , B01J20/3236 , C02F1/286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由茶渣改性制得的除氟生物吸附剂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本发明首先通过硫酸去除茶渣中的可溶性色素等物质得到待改性的茶渣,然后将待改性的茶渣粉末浸没于铝、铁、锆、稀土、钛等金属离子的混合溶液中,在碱性条件下使生成的氢氧化物负载于茶渣中,随后高温干燥以确保氢氧化物能够充分负载在茶渣中,最后洗涤烘干制得除氟生物吸附剂。本生物吸附剂的主要原料为茶渣,来源广泛且价格低廉,本发明不但消除了茶渣废弃物及其造成的污染,而且为茶渣高值化利用提供了新的途径,解决了工业生产过程中茶渣难处理的问题。本生物吸附剂的制备过程反应条件温和,工艺路线简单易行,易于工业化操作,具备大规模推广应用的潜力。
-
公开(公告)号:CN118879509A
公开(公告)日:2024-11-01
申请号:CN202411065691.3
申请日:2024-08-05
Applicant: 安徽农业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棘孢木霉菌在茶叶降氟中的应用,属于微生物菌株及应用技术领域。该菌株命名为Trichoderma asperellum M700,已保藏于中国典型培养物保藏中心(CCTC),其保藏编号为CCTCC NO:M 2024579,保藏日期为2024年3月27日。有益效果:本发明的棘孢木霉菌菌株Trichoderma asperellum.菌落生长早期呈现白色菌丝,后期产绿色孢子,导致菌体呈现黄绿色、绿色,好氧,能在ph为3.0‑10.0,温度为25‑28℃生存。该菌株以及保留此活性菌种的传代株能够应用于茶叶降氟处理,作为微生物菌肥降低茶叶中氟含量,提高茶叶品质提供研究思路。
-
公开(公告)号:CN114839178B
公开(公告)日:2024-08-02
申请号:CN202210441492.2
申请日:2022-04-25
Applicant: 安徽农业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拉曼光谱指纹技术的祁门红茶产地的识别方法,属于农产品和食品产地识别技术领域。本发明中识别祁门红茶产地的方法,包括:(1)制备红茶茶汤;(2)将红茶茶汤和纳米银溶胶混合均匀,干燥,进行拉曼检测,得到红茶粉的原始拉曼光谱数据;计算其相对峰强;(3)将相对峰强分别结合化学计量法线性判别分析、K最近邻法和随机森林法,构建判别模型;(4)将待测样品按照(1)、(2)进行拉曼光谱数据的采集,计算得到相对峰强;然后利用(3)的判别模型预测其所属类别,确定待测样品的产地。本发明构建的判别模型整体正确识别率高,能够有效地对小产区祁门红茶及大产区祁门红茶进行有效识别分类。
-
公开(公告)号:CN118160553A
公开(公告)日:2024-06-11
申请号:CN202410505877.X
申请日:2024-04-25
Applicant: 安徽农业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减少西洋参周围林地杂草的方法,属于西洋参种植技术领域,具体方法是7月15日到8月15日除草、播种未裂口种子、枯落物复原、自然催芽;将光叶蕨叶片、波斯菊叶片和蒲公英叶片混合均匀,得到杂草抑制混合物,第二年开春进行林地管理,每年的3~4月将杂草抑制混合物覆盖在播种后地上,覆盖厚度大于2cm,覆盖均匀避免土壤表面暴露,8年采收。本发明的种植方法充分利用了林下资源,抑制林地大部分杂草的生长,显著降低杂草的生物量,杜绝除草剂的施用,控制林地草害对西洋参生长的影响,是一种生态可持续的种植模式。
-
公开(公告)号:CN115735550A
公开(公告)日:2023-03-07
申请号:CN202210931350.4
申请日:2022-08-04
Applicant: 安徽农业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用于花蕊采集回收的收料装置及智能采集回收设备,该收料装置主要是由若干个间隔设置且可独立传送的传送带组件等构成。其中,相邻的两个传送带组件之间形成的间隙区沿其传送方向逐步增大,以用于将不同等级长度的花蕊分离出来。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提供的用于花蕊采集回收的收料装置及智能采集回收设备,可以实现花蕊的分类采集,以提高采集效率。
-
公开(公告)号:CN112961180A
公开(公告)日:2021-06-15
申请号:CN202110232259.9
申请日:2021-03-03
Applicant: 安徽农业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两种氟离子荧光比色探针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属于分析化学技术领域。本发明的比色探针以3‑羟基沙利度胺、4‑羟基沙利度胺、叔丁基二苯基氯硅烷等为原料合成了一类基于硅氧键作用对氟离子有荧光、比色识别能力,而对氯离子、溴离子、碘离子、碳酸氢根离子、碳酸根离子、硫酸根离子、醋酸根离子、磷酸二氢根离子、磷酸氢根离子、硝酸根离子等阴离子没有响应。本发明工艺简单,操作简便,具有高灵敏性,可实现裸眼观测,对氟离子具有明显的荧光及比色检测效果。因此,本发明的荧光、比色探针能应用于饮用水、污水、茶鲜叶、茶汤、含氟食品、环境和细胞内氟离子的检测评价且检测限极低。且可以进一步应用为氟离子检测试纸、试剂盒。
-
公开(公告)号:CN110845365B
公开(公告)日:2020-11-06
申请号:CN201911184083.3
申请日:2019-11-27
Applicant: 安徽农业大学
IPC: C07C253/30 , C07C255/57 , G01N21/78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检测阴离子的新型比色探针及其应用,属于分析化学技术领域。本发明的比色探针,以4‑氰基苯肼盐酸盐、4‑硝基苯基异氰酸酯等为原料合成了一类基于氢键作用对氟离子、醋酸根离子、磷酸氢根离子有比色识别能力,而对氯离子、溴离子、碘离子、硝酸根离子、硫酸氢根离子、高氯酸根离子等阴离子没有响应。本发明工艺简单,操作简便,具有高灵敏性,可实现裸眼观测对阴离子的检测,尤其对氟离子具有明显的比色检测效果。因此,本发明的比色探针能应用于饮用水、污水、茶叶、含氟食品、环境和细胞内氟离子的检测评价且检测限极低。
-
公开(公告)号:CN110845365A
公开(公告)日:2020-02-28
申请号:CN201911184083.3
申请日:2019-11-27
Applicant: 安徽农业大学
IPC: C07C253/30 , C07C255/57 , G01N21/78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检测阴离子的新型比色探针及其应用,属于分析化学技术领域。本发明的比色探针,以4-氰基苯肼盐酸盐、4-硝基苯基异氰酸酯等为原料合成了一类基于氢键作用对氟离子、醋酸根离子、磷酸氢根离子有比色识别能力,而对氯离子、溴离子、碘离子、硝酸根离子、硫酸氢根离子、高氯酸根离子等阴离子没有响应。本发明工艺简单,操作简便,具有高灵敏性,可实现裸眼观测对阴离子的检测,尤其对氟离子具有明显的比色检测效果。因此,本发明的比色探针能应用于饮用水、污水、茶叶、含氟食品、环境和细胞内氟离子的检测评价且检测限极低。
-
公开(公告)号:CN109006118A
公开(公告)日:2018-12-18
申请号:CN201810811800.X
申请日:2018-07-23
Applicant: 安徽农业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茶树种植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降低茶树叶片中氟含量的种植方法,培育低氟春茶时采用根施法,在第一年冬季12月底前,采用茶行滴水线开沟深15‑20cm,宽9‑10cm,将根部硒肥施入沟内覆土;培育低氟夏秋茶时采用叶面喷施法,在第二年夏秋茶采摘前,先将茶树进行修剪,在茶树萌发前和萌发后,将叶面硒肥均匀喷洒于茶树叶面上。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通过生物炭和腐殖酸来改变土壤中氟的赋存形态,降低茶树根系吸收氟离子,同时利用酵素菌来共同改善土壤的酸性环境,促进亚硒酸盐以阴离子状态存在,使得茶树根系跟好的吸收亚硒酸盐,起到综合治理降低茶树叶片氟含量的目的。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