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7638912A
公开(公告)日:2024-03-01
申请号:CN202311650634.7
申请日:2023-12-04
申请人: 国网北京市电力公司 , 国家电网有限公司 , 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摘要: 本发明公开一种交直流配电网边云场景下的多元设备协调控制方法,涉及直流混合配电网技术领域。所述方法,构建交直流混合配电系统分层协调控制架构,其中,云端采用集中控制策略,边缘节点采用分布式控制策略,终端节点采用就地+分布式控制策略;然后,提出考虑柔性负荷、分布式光伏、电动汽车等设备多目标优化方法,实现交直流配电网多元设备协调控制,提高交直流配电网运行安全可靠性及经济性。
-
公开(公告)号:CN117424291A
公开(公告)日:2024-01-19
申请号:CN202311344535.6
申请日:2023-10-17
申请人: 国网北京市电力公司 , 国家电网有限公司 , 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发明人: 武永军 , 杨洋 , 刘博文 , 任昭颖 , 刘科研 , 李昭 , 王帅 , 傅哲 , 张志远 , 喻晖 , 高建宇 , 郭众孚 , 王志海 , 贾东梨 , 叶学顺 , 康田园 , 白牧可 , 何开元 , 周俊 , 靳学斌
摘要: 本发明属于配电网功率协调控制技术领域,具体公开了一种柔性互联调度系统、方法、设备及介质。包括若干区域和中心节点,每个所述区域内包括依次串联的等效电源、功率控制模块和本地负载,每个所述功率控制模块都通过互联线路与中心节点相连。本发明通过互联扩容,降低了单个区域内电源所需要的额定容量,成本降低;通过互联接口电路,可实现故障隔离,不会因为某一个电源本地负载短路而导致全部电源短路保护动作,增强了可靠性。
-
公开(公告)号:CN117288444A
公开(公告)日:2023-12-26
申请号:CN202311104359.9
申请日:2023-08-29
申请人: 国网宁夏电力有限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 , 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 国家电网有限公司 , 国网宁夏电力有限公司
发明人: 何宁辉 , 朱家运 , 周秀 , 陈巳阳 , 尚文同 , 何楷 , 刘博 , 马飞越 , 高飞 , 杨宁 , 贾鹏飞 , 张博文 , 韩帅 , 李丽华 , 杨洋 , 陈没 , 廖思卓 , 孙仿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声振信号深度学习的GIS缺陷确定方法,包括:获取GIS的原始声音信号和原始振动信号;滤除所述原始声音信号和原始振动信号中的干扰信号,获取估计声音源信号和估计振动源信号;计算所述估计声音源信号和所述估计振动源信号的倒谱系数;根据预先构建的SRU神经网络,根据输入的所述估计声音源信号和所述估计振动源信号的倒谱系数,输出所述倒谱系数对应的GIS缺陷。提高GIS安全运行水平。
-
公开(公告)号:CN117239768A
公开(公告)日:2023-12-15
申请号:CN202311437531.2
申请日:2023-10-31
申请人: 国网北京市电力公司 , 国家电网有限公司 , 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摘要: 本发明属于电力系统运行控制,具体公开了一种交直流混合配电网电压控制方法、系统、设备及介质,本发明构建了交直流混合配电网上层级、中层级和下层级电压协调控制模型目标函数和约束条件,对通过上层级、中层级和下层级电压协调控制模型求解获得最优解,根据最优解对交直流混合配电网进行电压控制;上层级决策区域和交直流混合配电网之间,以及区域和区域之间的交换功率;中层级在区域内部决策各馈线间的交换功率;下层级决策馈线上各台区的分布式电源、储能和负荷的出力;充分发挥不同电压等级间分布式资源的调控自主性,提高电压控制的鲁棒性,最终实现新能源就地消纳最大化,促进可调资源跨层级协同互动。
-
公开(公告)号:CN116260238A
公开(公告)日:2023-06-13
申请号:CN202111498218.0
申请日:2021-12-09
申请人: 国网河北省电力有限公司经济技术研究院 , 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 国家电网有限公司
摘要: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基于插件体系结构的电力大数据平台及使用方法,包括:电力大数据采集设备层、电力大数据平台层和电力大数据应用层;所述电力大数据采集设备层,用于采集配电网电力数据,并通过电力专网发送至所述电力大数据平台层;所述电力大数据平台层,用于收集电力大数据采集设备层发送的配电网电力数据,并进行分析、计算和处理;所述电力大数据应用层,用于利用所述电力大数据平台层处理后的电力大数据,进行实时数据展示和配电网设备控制;本发明提供的电力大数据平台和方法,能够满足电力大数据高计算性能、实时计算和高动态响应的需求。本发明可以有效解决当前电力大数据平台普遍具有实时大数据计算插件不能卸载更新的体系结构问题。
-
公开(公告)号:CN113408378A
公开(公告)日:2021-09-17
申请号:CN202110626068.0
申请日:2021-06-04
申请人: 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 国网上海市电力公司 , 国家电网有限公司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多级协同的变电设备多光谱缺陷识别方法,包括:构建变电站主设备、变电站主设备相关组部件、缺陷之间的映射表;基于多光谱,获得所述映射表中变电站主设备和变电站主设备相关组部件对应的重点缺陷,从而形成重点缺陷映射表;构建多级节点缺陷样本的统一管理机制,最高级节点汇集上报的缺陷,形成缺陷全量样本库;构建三级识别模式的缺陷识别模型,使用所述缺陷全量样本库对所述模型训练,根据所述重点缺陷映射表,采用三级识别模式定位变电站设备的缺陷;将训练完成的模型由最高级节点下发至站端节点,所述站端节点通过所述训练完成的模型,识别变电站主设备的缺陷。解决对多级协同的变电设备缺陷识别方法的需求问题。
-
公开(公告)号:CN117395295A
公开(公告)日:2024-01-12
申请号:CN202311322090.1
申请日:2023-10-12
申请人: 国网北京市电力公司 , 国家电网有限公司 , 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IPC分类号: H04L67/2866 , H04L67/288 , H04L67/2885 , H04L67/12 , H04L67/125
摘要: 本发明属于配电网运行分析与控制领域,具体公开了一种低压柔性互联的配电网集中‑分布式通信架构及方法;本发明通过构建柔性互联的配电网集中‑分布式通信架构,确定云侧通信模块、边侧通信模块和端侧通信模块间的控制模式,以及模块间的信息流传输链路,适用于低压柔性互联配电网分层分区的运行控制,解决大规模分布式光伏接入对电网造成的反向重过载、节点电压越限、区域源荷不均衡、分布式电源消纳率低等问题,提升中低压配电网对大规模分布式光伏的消纳能力,支撑光伏接入背景下大规模有源配电网的安全可靠高效运行。
-
公开(公告)号:CN113224643A
公开(公告)日:2021-08-06
申请号:CN202110500886.6
申请日:2021-05-08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集成背光探测器的超辐射发光二极管芯片及制备方法,包括外延片,所述外延片的下端面溅射有N面电极层,所述外延片的上端面溅射有P面电极层,所述P面电极层包括有源区电极和背光探测区电极;所述外延片的上端面按预设角度设有脊波导,所述外延片的上端面还沿其宽度方向设有隔离槽形成隔离区,所述有源区电极位于所述隔离槽的一侧形成有源区,所述背光探测区位于隔离槽的另一侧形成背光探测区,且在所述有源区与隔离区之间还具有无源吸收区;能够有效降低芯片后端反射率,抑制光反馈,改善超辐射发光二极管的纹波系数,进而能够有效降低增加隔离槽时造成的后端反射率增大的影响。
-
公开(公告)号:CN113224643B
公开(公告)日:2022-07-19
申请号:CN202110500886.6
申请日:2021-05-08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集成背光探测器的超辐射发光二极管芯片及制备方法,包括外延片,所述外延片的下端面溅射有N面电极层,所述外延片的上端面溅射有P面电极层,所述P面电极层包括有源区电极和背光探测区电极;所述外延片的上端面按预设角度设有脊波导,所述外延片的上端面还沿其宽度方向设有隔离槽形成隔离区,所述有源区电极位于所述隔离槽的一侧形成有源区,所述背光探测区位于隔离槽的另一侧形成背光探测区,且在所述有源区与隔离区之间还具有无源吸收区;能够有效降低芯片后端反射率,抑制光反馈,改善超辐射发光二极管的纹波系数,进而能够有效降低增加隔离槽时造成的后端反射率增大的影响。
-
公开(公告)号:CN118761550A
公开(公告)日:2024-10-11
申请号:CN202410891400.X
申请日:2024-07-04
申请人: 华北电力大学 , 北京电力交易中心有限公司 , 国网数字科技控股有限公司 , 国网江苏省电力有限公司
IPC分类号: G06Q10/063 , G06Q50/06 , G06F18/23213 , G06F18/214 , G06N20/00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基于K‑means阈值划分的企业碳减排实时监管方法,属于企业碳减排监管领域,包括以下步骤:S1、收集企业年碳排放数据,并对企业年碳排放数据进行预处理,获得数据集;S2、应用K‑means聚类算法对预处理后的企业年碳排放数据进行聚类分析,以识别企业年碳排放数据中的潜在规律;S3、根据聚类结果,通过加权平均的方法计算得出企业年度碳排放基准值;S4、将企业的年度实际碳排放值与企业年度碳排放基准值进行比较,并根据比较结果判定企业的等级。本发明采用上述基于K‑means阈值划分的企业碳减排实时监管方法,利用数据挖掘和机器学习技术,实现了碳排放的实时监测和有效管理,克服了传统监管方法的局限性,具有成本效益高、数据更新快等优势,有助于企业清晰地了解排放现状,评估减碳措施的经济性,并推动低碳技术的研发和应用。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