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06871866A
公开(公告)日:2017-06-20
申请号:CN201710183667.3
申请日:2017-03-24
Applicant: 中国水利水电第八工程局有限公司 , 中南大学 , 中国电建集团铁路建设有限公司
IPC: G01C5/00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G01C5/0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开挖面底部沉降变形监测装置及其使用方法,套筒的上端设有保护盖,下端内填充有填充材料,所述的套筒内设有多根通过铝杆接头连接成整体的铝杆,所述的铝杆的一端连接有监测装置头部且所述的监测装置头部1穿过所述的填充材料延伸到所述的套筒外;水准尺端头设有接头与所述的铝杆的另一端连接,所述的水准尺端头连接有水准尺,在靠近开挖面的所述的铝杆上安装有水准气泡装置。本发明开挖面底部沉降变形监测装置解决了在无放坡开挖情况下开挖面底部沉降变形的监测问题,可以精确地测量开挖底面的沉降量以及开挖底面的沉降变化速率。能为判断开挖安全状况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
公开(公告)号:CN106226557A
公开(公告)日:2016-12-14
申请号:CN201610572851.2
申请日:2016-07-20
Applicant: 中南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风速风向传感器现场标定系统及方法,所述装置包括小型车载式开口直流风洞、风洞驱动装置、风洞控制系统、传感器动态标定系统和检测车;小型车载式开口直流风洞主要包含开口试验段、收缩段、稳定段、风扇段、大角度扩散段和常规扩散段;小型车载式开口直流风洞、风洞驱动装置、风洞控制系统、传感器动态标定系统都装在检测车上;所述方法是将待测风速风向传感器安装在开口试验段处,分别进行风速、风向的测量,然后将获得风速、风向的平均值与实际测量风速、风向值作比较,判定风速风向传感器是否符合标准要求;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使风速风向传感器的标定变得便捷快速有效,在现场就能够达到室内风洞标定的精度。
-
公开(公告)号:CN105912120A
公开(公告)日:2016-08-31
申请号:CN201610230284.2
申请日:2016-04-14
Applicant: 中南大学
IPC: G06F3/01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G06F3/011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人脸识别的移动机器人人机交互控制方法,包括步骤:移动机器人通过体感传感器实时侦测行进前方的视野内是否有人;当检测到视野内有人时,对视野内所有人进行追踪,实时监视被追踪者的脸部动作和\或眼部动作;判断被追踪者的脸部动作和\或眼部动作是否符合第一授权条件;使符合第一授权条件的被追踪者成为授权人,获得移动机器人的控制权。如果机器人在安全距离内没有发现符合授权条件的授权人,它将以语音形式发出控制提醒信号。本发明采用脸部动作和\或眼部动作进行指令识别,识别准确率高计算迅速,不受电梯、工厂等拥挤嘈杂的环境限制,使得人机交互更自然准确,移动机器人应用更广泛、方便和安全。
-
公开(公告)号:CN105787478A
公开(公告)日:2016-07-20
申请号:CN201610230290.8
申请日:2016-04-14
Applicant: 中南大学
IPC: G06K9/0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神经网络和灵敏度参数的人脸转向识别方法,包括步骤:对采集到的单帧彩色图像逐一进行第一静态人脸朝向识别,包括将单帧彩色图像进行预处理并提取脸部特征向量,根据脸部特征向量中眼睛和\或鼻子的位置判断单帧彩色图像的人脸朝向是正面、朝左还是朝右;在给定的采集时间内,对采集到的所有单帧彩色图像都进行第一静态人脸朝向识别,得出一个按照时序依次排列的第一人脸朝向结果集和多个脸部特征向量;采用神经网络分类对多个脸部特征向量和第一人脸朝向结果集进行过程分析,识别指令意图,得出人脸转向过程给出的第一指令结果。本发明能在光照很强烈,采集的图像背光很强烈的情况下实现准确地识别面部的转向。
-
公开(公告)号:CN105424506A
公开(公告)日:2016-03-23
申请号:CN201510849230.X
申请日:2015-11-29
Applicant: 中南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海底土质剪切与承载强度力学特性测量系统,十字剪切板与静力触探头安装于同一升降板,升降板连接丝杠沿导杆上下运动,升降板驱动电机为步进电机,驱动丝杠转动,十字剪切板连接磁性联轴器通过扭矩传感器由另一步进电机驱动,静力触探头与十字剪切板于同一水平高度安装于升降板的另一侧。本发明在不破坏海底土质构造的情况下同时全面测量土质的抗剪切强度特性与承载强度能力,并确保了测量数据的准确性,为海底采矿作业车的设计分析提供详细的原位测试参数。
-
公开(公告)号:CN105424464A
公开(公告)日:2016-03-23
申请号:CN201510618049.8
申请日:2015-09-25
Applicant: 中南大学
IPC: G01N3/00
Abstract: 一种大风区列车车窗玻璃承载能力确定方法,其包括如下步骤:S1.测定车窗玻璃在风压下的极限负荷;S2.测定车窗玻璃在沙粒冲击下的损伤极限;S3.确定车窗玻璃在风压和沙粒耦合作用下的承载能力。本发明的大风区列车车窗玻璃承载能力确定方法能够全面考虑列车在大风环境中运行时,对列车车窗所受到的影响因素,并通过单独测量、以及耦合测量的方式,准确测量列车车窗的承载能力,对于列车在大风环境下的安全运行具有重要的意义。
-
公开(公告)号:CN103996085B
公开(公告)日:2015-03-11
申请号:CN201410250671.3
申请日:2014-06-09
Applicant: 中南大学
Abstract: 一种铁路沿线近地风场点域映射空间预测方法,包括如下步骤:步骤S1建立近地风场的三维模型;步骤S2确定测风仪的安装位置,在其约束下,以最不利风加速因数和最大湍流强度为目标,确定测风点的布置方案;步骤S3建立大风风速数值模拟模型,提出测风点处风速与近地风场的三维模型中任一点风速的映射关系式;步骤S4依据拟预测风速序列,结合基于经验模式分解和自适应神经模糊推理的混合算法,实现待预测的铁路沿线中风速的预测。本发明的铁路沿线近地风场点域映射空间预测方法可实现对铁路沿线中一点风速监测预测一域的连续风速分布,从而克服现有技术中仅依靠列车前后实时风速来指导列车运行的不足,提高了列车在大风环境下行车的安全系数。
-
公开(公告)号:CN102689638B
公开(公告)日:2015-01-21
申请号:CN201210174507.X
申请日:2012-05-31
Applicant: 中南大学
IPC: B61F19/04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隔板套筒式串联多孔固体元件的撞击吸能装置,包括多孔固体元件,多孔固体元件中安装筒型结构的套筒,套筒的一端突出在多孔固体元件之外,另外一端沉没在多孔固体元件之中,在套筒突出的一端套装隔板,多孔固体元件、套筒和隔板构成多孔固体元件组件;至少两个多孔固体元件组件首尾相连,套筒中插入导杆;导杆一端与盲孔端板刚性连接,另外一端穿过通孔端板,其尾部安装预紧件;当盲孔端板接受到撞击源,盲孔端板挤压多孔固体元件的同时,带动导杆在套筒中滑动,同时也带动套筒在多孔固体元件中滑动。本发明具有以下优点:结构简单合理,易于制造、安装与更换,撞击吸能容量大,工作平稳可靠效果好。
-
公开(公告)号:CN102691742B
公开(公告)日:2014-09-24
申请号:CN201210174510.1
申请日:2012-05-31
Applicant: 中南大学
IPC: F16F7/12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隔板啮合式串联多孔固体元件的撞击吸能装置,包括多孔固体元件;多孔固体元件至少为两件,相邻两多孔固体元件之间设置活动隔板,一组多孔固体元件及其活动隔板构成串联多孔固体元件组件;串联多孔固体元件组件安装在通孔端板、导杆和盲孔端板之间;导杆上套装通孔端板、活动隔板和盲孔端板,在导杆的中心轴线上,相邻的活动隔板的对应位置分别配对设置环形凸台和凸台啮合孔,而通孔端板和盲孔端板上只设置环形凸台;当串联多孔固体元件组件受到外力作用被压缩到一定尺寸时,相邻的环形凸台和凸台啮合孔彼此啮合,且活动隔板和通孔端板在沿导杆上能够滑动。本发明有以下优点:结构简单合理,撞击吸能容量大,工作平稳可靠效果好。
-
公开(公告)号:CN103437769A
公开(公告)日:2013-12-11
申请号:CN201310404154.2
申请日:2013-09-06
Applicant: 中南大学
IPC: E21C41/22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组合再造结构体中深孔落矿协同锚索支护嗣后充填采矿法,采用下向式分段回采,首先在上盘围岩中掘进一条切顶进路,采用光面爆破,切顶完毕后沿矿体走向构筑人工顶板(其中预留充填天井);在上盘围岩中沿矿体走向掘进集凿岩、支护、出矿于一体的多功能巷道,采用中深孔布置扇形炮孔,同时利用中深孔布置围岩注浆加固与锚索支护上盘工程,使围岩注浆加固、爆破落矿工作和锚索支护工作“合三为一”;采用后退式回采、铲运机出矿,实现矿体安全、高效、规模化回采。本采矿方法适用于矿体、围岩均布稳固的倾斜矿体的开采,具有采准工程量小,作业安全可靠,回采效率高等特点。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