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9016449A
公开(公告)日:2024-11-26
申请号:CN202411234423.X
申请日:2024-09-04
Applicant: 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辐照考验回路在役清洗系统和清洗方法,所属辐照考验回路清洁技术领域,包括:第一清洗管线与辐照考验回路的输出端连接、过滤器与辐照考验回路的输入端连接,形成独立于辐照考验回路的清洗系统,清洗桶用于容纳清洗试剂,清洗泵用于对清洗试剂进行增压,进行循环清洗,通过增大液体波动加强湍流搅浑效果,加大对辐照考验回路避免沉积的辐射活化产物的冲刷力度,提升对滞留于管路及设备死角区域的杂质的导出效果,提高了清洗的效率和效率;过滤器对清洗试剂循环过程中冲刷下来的杂质进行过滤,避免杂质继续随清洗试剂参与循环,通过清理过滤器以处理清洗系统循环清洗所冲刷下来的杂质,保证辐照考验回路洁净,保证了清洗效果。
-
公开(公告)号:CN117672581A
公开(公告)日:2024-03-08
申请号:CN202311672819.8
申请日:2023-12-07
Applicant: 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研究堆辐照考验回路废水收集装置,包括密闭箱体、隔板组件、放射性废水进水管道、非放射性废水进水管道,隔板组件设置在密闭箱体内,且与密闭箱体的内侧壁面固定连接,隔板组件与内侧壁面和内底壁面形成放射性废水流道,隔板组件与内侧壁面形成非放射性废水流道;放射性废水进水管道与密闭箱体连接且与放射性废水流道连通;非放射性废水进水管道与密闭箱体连接且与非放射性废水流道连通;本发明通过隔板组件形成了非放射性废水流道和放射性废水流道,可以对辐照考验回路排放的废水集中分类处理,相当于传统的非放射性废水和放射性废水一起排放的方式,具有非放射性废水和放射性废水分类处理的优点,方便后端处理。
-
公开(公告)号:CN117590118A
公开(公告)日:2024-02-23
申请号:CN202311545060.7
申请日:2023-11-20
Applicant: 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反应堆辐照考验回路关键过程参数的测量装置及控制装置,涉及核工业过程控制系统领域,其技术方案要点是:所述信号采集传输单元,用于采集在高温高压工况下反应堆辐照考验回路的主流量和入口温度的模拟信号,并将主流量和入口温度的模拟信号传输至数据处理单元;信号采集模块,用于基于多个信号采样通道接收主流量和入口温度的模拟信号,并将主流量和入口温度的模拟信号转换为主流量数字信号和入口温度数字信号;处理器,用于根据预设的对主流量进行补偿修正的第一测量模型,主流量数字信号和入口温度数字信号进行补偿运算,得到反应堆辐照考验回路的主流量在高温高压工况下的实际测量值。
-
公开(公告)号:CN115984175A
公开(公告)日:2023-04-18
申请号:CN202211536484.2
申请日:2022-12-02
Applicant: 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
IPC: G06T7/00 , G06T7/11 , G06V10/764 , G06V10/12 , G06V20/52
Abstract: 为解决现有的研究堆倒换料操作在装载检查时检查效率低及辨识难度大的技术问题,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用于研究堆倒换料操作的检查方法、装置及系统,包括:获取研究堆内中心区域的第一图像;获取研究堆内中心区域周边的若干个局部区域的若干个第二图像;其中,第二图像与第一图像具有重叠区域;利用重叠区域将若干个第二图像和第一图像进行拼接,形成研究堆内堆芯平面图;将研究堆内堆芯平面图按栅元位置进行分割,提取出每个栅元对应的实际装载物图像;将每个栅元对应的实际装载物图像与数据库中的装载物图像对比,判断每个栅元对应的实际装载物图像中的装载物的类型;将判断出的装载物的类型与理论装载图对比,判断装载物是否装载正确。
-
公开(公告)号:CN115781604A
公开(公告)日:2023-03-14
申请号:CN202211334031.1
申请日:2022-10-28
Applicant: 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核工程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放射性相关组件水下拆卸装置及方法,拆卸装置,包括:支撑架,所述支撑架上设置有拆卸工位、螺母暂存器和暂存工位,所述拆卸工位用于放置待拆相关组件,所述暂存工位用于放置拆卸后的压紧部件;螺母套筒,用于拧松相关组件上端的裙边螺母;第一夹具,用于旋离拧松后的裙边螺母和将旋离后的裙边螺母移至所述螺母暂存器;第二夹具,用于夹持压紧部件和将压紧部件移至所述暂存工位,能够对相关组件进行水下拆卸,具有拆卸快速、操作安全和人员受照剂量小的特点。拆卸方法基于前述的拆卸装置,拆卸操作均在支撑架的上端进行、靶材插设在支撑架内部,使得放射性废物能够有效收集贮存,而靶件具备运输装载条件。
-
公开(公告)号:CN115676605A
公开(公告)日:2023-02-03
申请号:CN202211334699.6
申请日:2022-10-28
Applicant: 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核工程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小直径放射性管材水下抓取装置,技术方案为,一种小直径放射性管材水下抓取装置包括:抓取夹具,设置有中空的连接杆,所述连接杆下端设置有弹力复位的抓钩体,在所述抓钩体闭合的情况能够夹持待抓管材;调节平台,设置有横移机构和纵移机构,所述横移机构用于驱动所述抓取夹具横移,所述纵移机构用于驱动所述横移机构纵移;吊装架,于架体上适配有提升组件,所述提升组件用于向上提升所述抓取夹具。本发明提供的小直径放射性管材水下抓取装置,能够避免管材掉落、能够实现抓取夹具的精准定位;从而能够在水下相应深度抓取小直径放射性管并转移,具有动作精度高、操作安全的特点。
-
公开(公告)号:CN109243645B
公开(公告)日:2022-03-01
申请号:CN201811070292.0
申请日:2018-09-13
Applicant: 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
IPC: G21C19/07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乏燃料组件贮存格架,包括上托板、下托板,上托板与下托板呈上下平行分布;上托板上设置有贮存管、六边形贮存管,贮存管、六边形贮存管的一端与均上托板连接,贮存管、六边形贮存管的另一端均与下托板连接;贮存管、六边形贮存管均为中空管且均用于贮存乏燃料组件,贮存管的个数大于六边形贮存管,贮存管以六边形贮存管为中心均匀分布在其周围。本技术方案中将贮存管、六边形贮存管组成的贮存单元采用呈正三角形布置,最大化的利用格架的有效空间,其中,贮存管以六边形贮存管为中心均匀分布,六边形贮存管中的碳化硼中子吸收体材料,可降低整个系统的Keff值,从而实现乏燃料组件的高密集贮存。
-
公开(公告)号:CN112880949A
公开(公告)日:2021-06-01
申请号:CN202110055766.X
申请日:2021-01-15
Applicant: 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燃料组件压紧板弹簧综合刚度测量装置及方法,测量装置包括支撑支架、上管座固定单元和测量单元;上管座固定单元包括抓钩、顶环、驱动杆、气缸;测量单元包含丝杠、丝杠螺母、驱动板、压板和压块,以及电机和齿轮,电机通过齿轮将运动传递至丝杠,丝杠螺母带动驱动板、压板运动,通过压块压缩板弹簧,通过位移传感器以及力传感器测得位移以及压缩力,选取不同数量和位置的压块以实现不同位置板弹簧的同时测量。本发明能够在乏池装载井现有台架上实现对燃料组件上管座板弹簧综合刚度高精度测量。
-
公开(公告)号:CN106448765B
公开(公告)日:2017-12-15
申请号:CN201611056439.1
申请日:2016-11-25
Applicant: 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
Inventor: 李成业 , 王万金 , 李国云 , 刘晓松 , 李文钰 , 江林志 , 周治江 , 王立德 , 任亮 , 陈启兵 , 张显鹏 , 李子彦 , 温榜 , 邓鹏宇 , 武文超 , 吴瑞 , 吴伟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核电厂乏燃料组件整体检测装置,解决了现有技术在水下燃料组件检查不完善的问题。本发明包括主工作台架以及安装在主工作台架上的检测系统;所述主工作台架包括立柱轨道(1),设置在立柱轨道(1)上的移动小车(2),设置在立柱轨道(1)顶端的主工作平台(3),设置在立柱轨道(1)顶端用于驱动移动小车(2)沿着立柱轨道(1)移动的卷扬机构(4);所述检测系统通过检测平台支撑架(5)固定在移动小车(2)上。本发明适用于在水下对燃料组件进行整体性能检查,检查更加简便、完整、安全,检测结果更加准确。
-
公开(公告)号:CN107274941A
公开(公告)日:2017-10-20
申请号:CN201710486398.8
申请日:2017-06-23
Applicant: 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
IPC: G21C17/017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G21C17/017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现场对密集管束直径及氧化膜厚度进行测量的装置和方法,包括安装在测量台架上的若干个棒径测量单元和若干个氧化膜厚度测量单元,棒径测量单元均设置在同一水平面内,氧化膜厚度测量单元均设置在同一水平面内,每个棒径测量单元内部和每个氧化膜厚度测量单元内部均设置有供样管穿过的通道,且每个棒径测量单元的通道对应与其中一个氧化膜厚度测量单元的通道同轴。本发明通过将密集管束进行分类,能够在现场直接对密集管束直径及氧化膜厚度进行全行程任意位置的精确测量;在测量过程无人体直接接触,其通过传感器对直径及氧化膜厚度的微小变化进行测量,检测更加安全、高效、可靠;在某一测量单元发生故障时,仍然能完成测量工作。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