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管架搬运装置
    41.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0510348A

    公开(公告)日:2019-11-29

    申请号:CN201910780850.0

    申请日:2019-08-22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试管架搬运装置,包括:X轴驱动机构、Y轴驱动机构、Z轴机构、摆渡车及试管架;试管架可沿Y轴方向滑动设置在摆渡车上;X轴驱动机构用于驱动摆渡车沿X轴方向运动,Y轴驱动机构连接在X轴驱动机构上,Z轴机构连接在Y轴驱动机构上,Y轴驱动机构用于带动Z轴机构沿Y轴方向运动;Z轴机构设置在试管架上方,其上设置有可沿Z轴方向上下运动的驱动杆,驱动杆下探后与试管架连接,以通过Y轴驱动机构带动Z轴机构和试管架一起沿Y轴方向运动。本发明的试管架搬运装置可主要应用于自动化样本检测设备中的试管架的搬运,可将试管架沿着X、Y两个方向进行搬运,运输到搬运装置两侧的其他功能模块,实现样本的自动化处理。

    用于活体动物的多光谱荧光成像装置

    公开(公告)号:CN110236492A

    公开(公告)日:2019-09-17

    申请号:CN201910477014.5

    申请日:2019-06-03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活体动物的多光谱荧光成像装置,包括:激发光源模块、荧光成像模块、主控电脑、成像暗箱模块、活体动物存储模块以及麻醉和生命维持模块;所述活体动物存储模块设置在所述成像暗箱模块内部,用于存储活体动物;所述激发光源模块与所述成像暗箱模块连接,用于产生照射活体动物的激发光;所述荧光成像模块设置在所述成像暗箱模块上,用于对活体动物进行荧光成像;所述麻醉和生命维持模块用于提供麻醉气体和维持活体动物生存的空气。本发明能实现对活体动物的多光谱荧光成像,本发明对活体小动物的存放环境具有很好的保护,能保证废气的安全,防止活体动物的代谢物污染外部环境。

    多路激光针灸仪
    43.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07050660A

    公开(公告)日:2017-08-18

    申请号:CN201710202457.4

    申请日:2017-03-30

    Abstract: 本案公开了一种多路激光针灸仪,包括:壳体,其内部中空;光源,其位于壳体内,具有多条预定波长的激光;多个分光镜,其平行间隔设置在壳体内的光源路径上,用于将单路光束等分为多路平行的子光束;光纤耦合器,其位于壳体内的每个子光束的路径上;光纤,其一端连接光纤耦合器,另一端延伸至壳体外部,并与针灸针头相连;其中,位于壳体与针灸针头之间的光纤段设置有弯曲固定套。本案通过对现有针灸仪结构的改进,通过针灸针头和穴位表面的皮肤接触,通过聚焦透镜对穴位进行照射,实现无创针灸,可实现多个穴位同时照射功能,结构简单,治疗波段丰富,照射功率可调,比传统针灸和激光针灸适用范围更广、灵活性更高、成本更低。

    一种全自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中的清洗装置

    公开(公告)号:CN103760373B

    公开(公告)日:2015-06-10

    申请号:CN201410059897.5

    申请日:2014-02-21

    Abstract: 本案为全自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中的清洗装置,包括:第一圆盘,由驱动机构带动旋转,且第一圆盘的周缘部分设置有间隔排列的多个分析容器,在分析容器中投放有用于吸附待检测体液样本的磁性微球;第二圆盘,同轴地设置在旋转盘的上方,且第二转盘的直径小于第一转盘的直径,第二圆盘的周缘部分设置有间隔排列的多个电磁体;清洗件,其设置在第一圆盘的一侧,且与第二圆盘的多个电磁体中的至少一个相对;其中,第一圆盘转动,带动第一圆盘上的分析容器选择性地停留在清洗件处。本案的清洗装置只需一个旋转圆盘和若干电磁铁,就能够实现根据需要选择的控制各分析容器中的磁性微球处于吸附状态还是非吸附状态,极大地提高了清洗效率。

    一种全自动荧光免疫分析系统

    公开(公告)号:CN104634984A

    公开(公告)日:2015-05-20

    申请号:CN201510068101.7

    申请日:2015-02-1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全自动荧光免疫分析系统,其包括吸头放置架,其放置有吸头;样品摇匀单元,其将待检样品进行摇匀;缓冲液进给单元,其将缓冲液板送至工作位置,所述缓冲液板在耗尽后被抛弃;试纸片输送单元,其将试纸片从试纸盒中推出,并分别送至加样位置和检测位置;三维加样单元,其装载所述吸头;检测单元,其对所述加样后的试纸片进行检测,检测结束后,抛弃所述试纸片;信号处理控制单元。本发明全自动化的操作明显降低了检测工作的强度和差错率,检测通量为60测试/小时,可满足大批量检测的需求。本发明采用一次性吸头进行样品的吸取、混合及试纸片加样避免了样品间的交叉污染,提高了结果的准确性。

    一种震荡装置
    46.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04076157A

    公开(公告)日:2014-10-01

    申请号:CN201410334659.0

    申请日:2014-07-15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震荡装置,包括:支撑板,其上设置有固定块和环柱,所述固定块与拉簧的一端连接,所述环柱上套设有转动轴承;转环,其嵌置于所述转动轴承上;摆杆,其一端与所述转环固连,另一端紧固有从动块,所述从动块上设置有滚轮,所述摆杆中部与所述拉簧的另一端固连;凸轮,其与所述滚轮相切,所述凸轮与驱动电机的驱动轴固连;杯架,其上开设有导孔,所述杯架内设置有杯腔,所述杯架的底端设置有底托;导杆,其一端贯穿于所述导孔,另一端与所述转环固连。本发明提供的震荡装置,装调方便、震荡磨损小、机构可靠性高,能够满足检测分析的不同需求,有效提高医护人员的工作效率,具有很好的推广应用价值。

    一种电化学法检测内毒素的微流控芯片

    公开(公告)号:CN103901083A

    公开(公告)日:2014-07-02

    申请号:CN201410011284.4

    申请日:2014-01-1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电化学法检测内毒素的微流控芯片,包括本体,所述本体的左端设置有进样口,所述进样口与混匀弯道连接,所述进样口与所述混匀弯道之间设置有内毒素检测试剂或内毒素检测试剂囊,所述混匀弯道还与检测通道连接,所述混匀弯道与所述检测通道之间设置有电解液囊,所述检测通道的另一端连接有废液室,所述检测通道上设置有加热薄膜电阻。采用本发明技术方案,减少了外源性内毒素的污染,实现了内毒素含量的快速定量检测;还具有检测过程消耗样品少、操作步骤少、检测仪器体积小进而方便携带等优点。

    全自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的吸样头装载机构

    公开(公告)号:CN103884855A

    公开(公告)日:2014-06-25

    申请号:CN201410138441.8

    申请日:2014-04-08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全自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的吸样头装载机构,包括:传送带(10),其上有多个等间距的成对凸台(31,32),两个所述成对凸台(31,32)之间形成装载吸样头盘的位置,所述凸台(31,32)上固连有90°折弯板(33,34),所述成对凸台(31,32)与所述90°折弯板(33,34)形成了定位构件(16)和勾扣构件(17);吸样头盘,其上设有多个吸样头插入孔,所述吸样头盘后端面上设有与所述勾扣部件(17)匹配的凹槽前沿(27);运载头(8),与传送带(10)位于同一水平高度。本发明提供的装置实现了在一个较低平台上操作,而且加工工艺简单,生产成本低,适合批量化生产。

    一种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检测用的反应杯

    公开(公告)号:CN103760374A

    公开(公告)日:2014-04-30

    申请号:CN201310501165.2

    申请日:2013-10-23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检测用的反应杯,包括集成一体的杯体(1)、杯沿(2)与集液槽(3),其特征在于,所述杯体(1)为倒梯形的空腔壳体结构,所述杯体(1)顶部设矩形开口,且所述杯体(1)底部内壁设弧形曲面凹槽,所述杯沿(2)连接所述杯体(1)顶部并平行于所述杯体(1)顶部所在平面向外延伸,且所述杯沿(2)上设所述集液槽(3)。本发明中杯体(1)底部为弧形曲面结构,可减少在添加待测试剂时气泡的产生,并通过杯沿(2)设计,提高反应杯在传送过程中的稳定性,避免待测试剂溢出,同时集液槽(3)可收集部分外溢的待测试剂,减少对仪器的污染。本发明整体为一体化设计,易加工且制造成本低。

    一种检测液体中内毒素含量的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3675051A

    公开(公告)日:2014-03-26

    申请号:CN201310712306.5

    申请日:2013-12-2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检测液体中内毒素含量的方法,通过混合待测液体与重组鲎C因子,经与多肽修饰电极接触反应后,测该电极在电解液中的电化学响应来获知待测液体中内毒素的浓度;在制备鲎C因子时,采用基因工程的手段,重组表达出鲎C因子。本案通过电化学技术直接得出结果,不受比色法等传统方法中样品颜色的干扰;避免使用鲎试剂,可以降低检测成本并且一定程度上减轻生态压力;专一对内毒素起反应,避免了传统鲎试剂反应中G因子旁路的干扰;同时,使用基因工程的方法,保证了检测方法中试剂批次间的均一性,有利于产业化生产。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