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08704644A
公开(公告)日:2018-10-26
申请号:CN201810607023.7
申请日:2018-06-13
申请人: 苏州大学
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负载纳米氧化铜的介孔氧化铝空心微球,包括具有介孔结构的空心微球,所述空心微球的壳体包括纳米氧化铝颗粒,壳体中还均匀分布有纳米氧化铜颗粒,空心微球的平均粒径为30‑80μm。本发明还提供了其制备方法:将造孔剂、铝盐、铜盐溶于含有酸的有机溶剂,然后在30‑80℃下混合,得到前驱体;其中,造孔剂为三嵌段共聚物,三嵌段共聚物包括依次间隔设置的亲水段、疏水段和亲水段;对前驱体进行喷雾干燥,喷雾干燥过程的出口温度为180℃,然后将喷雾干燥产物在80‑120℃下老化,得到微球;将微球在空气氛围中煅烧,煅烧温度为400‑800℃。利用喷雾干燥技术,采用蒸发诱导自组装的方法制备了上述微球,对臭氧氧化反应具有良好的催化性能。
-
公开(公告)号:CN108126683A
公开(公告)日:2018-06-08
申请号:CN201711447027.5
申请日:2017-12-27
申请人: 苏州大学
IPC分类号: B01J21/16 , B01J37/08 , B01J35/08 , C02F1/78 , C02F1/72 , C02F101/32 , C02F101/34 , C02F101/38
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球形海泡石臭氧氧化催化剂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将海泡石粉与水混合,制成粒径为1-2mm的球种;将球种、海泡石粉与水混合,制备粒径为1-9mm的球形料球;将料球在60-90℃下恒温处理10-24h,然后在450-550℃下煅烧活化处理2-5h,得到臭氧氧化催化剂。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采用上述制备方法所制备的球形海泡石臭氧氧化催化剂,该催化剂用于臭氧氧化法反应中。本发明的方法选用廉价易获取的原料,解决了污水处理中臭氧氧化催化剂来源和成本投入的问题。
-
公开(公告)号:CN108057433A
公开(公告)日:2018-05-22
申请号:CN201711444510.8
申请日:2017-12-27
申请人: 苏州大学
IPC分类号: B01J23/06 , C02F1/78 , C02F101/34 , C02F101/38 , C02F101/32
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臭氧氧化催化剂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将海泡石海泡石、活性组分与水混合,制备粒径为1‑9mm的球形料球;其中,活性组分为氧化锌;将料球在60‑90℃下恒温处理10‑24h,然后在450‑550℃下煅烧活化处理2‑5h,得到以海泡石为载体的臭氧氧化催化剂。本发明还要求保护采用上述制备方法所制备的以海泡石为载体的臭氧氧化催化剂。本发明还公开了上述臭氧氧化催化剂在臭氧氧化有机物中的应用。本发明的方法简单,成本低,催化剂在臭氧氧化催化反应中具有良好的催化性能。
-
公开(公告)号:CN105597622A
公开(公告)日:2016-05-25
申请号:CN201610133187.1
申请日:2016-03-09
申请人: 苏州大学
IPC分类号: B01J2/02
CPC分类号: F25C1/12 , B01J2/02 , F25C1/00 , B01J2208/00017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结冰温度可控的用于制备微米级冰球颗粒的喷雾冷冻塔,其包括:塔体、雾化系统、进料系统、循环供风系统、制冷系统、塔壁冷却保温系统;塔体的顶部形成储风腔,塔体的内部形成冷冻室,塔体的底部形成物料收集室,储风腔、冷冻室、物料收集室相连通;雾化系统与储风腔相连通,进料系统与雾化系统通过进料管相连通,循环供风系统通过循环风回管和风管分别与冷冻室的底部和制冷系统相连通,制冷系统与储风腔和塔体的塔壁相连接,塔壁冷却保温系统包裹于塔壁上。本发明的结冰温度可控的用于制备微米级冰球颗粒的喷雾冷冻塔中循环供风系统、制冷系统、塔壁冷却保温系统、进料系统及雾化系统均能够实现自动化控制,方便操作,运行简单。
-
公开(公告)号:CN114558603B
公开(公告)日:2023-05-02
申请号:CN202210229951.0
申请日:2022-03-10
申请人: 苏州大学
IPC分类号: B01J27/24 , B01J35/08 , B01J35/10 , B01J37/08 , B01J37/00 , C02F1/72 , C02F1/78 , C02F101/34
摘要: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具有高氧含量的氮掺杂空心多级孔碳微球的制备方法,包括:将组氨酸、盐模板剂溶于盐酸水溶液中,然后在室温下搅拌混合,得到前驱液;对前驱液进行喷雾干燥得到具有独特形态的空心微球,喷雾干燥过程的塔顶温度为150~200℃;将空心微球在惰性气氛中煅烧,煅烧温度为600~1000℃;通过水洗除去盐模板剂获得具有高氧含量的氮掺杂空心多级孔碳微球。本发明通过盐模板法结合喷雾干燥技术制备的上述空心碳微球,对臭氧氧化反应具有良好的催化性能。
-
公开(公告)号:CN115887424A
公开(公告)日:2023-04-04
申请号:CN202211608200.6
申请日:2022-12-14
申请人: 苏州大学
IPC分类号: A61K9/72 , A61K9/16 , A61K31/167 , A61K47/26 , A61K47/24 , A61K47/18 , A61P11/00 , A61P31/14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吸入的氯硝柳胺组合物微粒及其制备方法,包含氯硝柳胺和赋形剂,通过超声波处理法和高压均质法获得稳定的前驱液,结合喷雾冷冻干燥技术制备可吸入组合物微粒。所述组合物微粒具有载药量大于50%,质量中值空气动力学尺寸小于5μm,发射分数大于90%,微细粒子分数大于40%的特点,每吸入10 mg该组合物微粒,其中大于2 mg的氯硝柳胺能进入深肺。
-
公开(公告)号:CN111643487B
公开(公告)日:2022-12-23
申请号:CN202010534993.6
申请日:2020-06-12
申请人: 苏州大学
摘要: 本发明涉及制药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乳糖微球及其制备方法。该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将α‑乳糖一水合物和聚乙二醇溶解于水中,得到前驱液;将前驱液采用微流控雾化喷雾工艺制备得到液滴,液滴经过热风干燥得到颗粒;将乙醇‑水溶液或乙醇中一种与颗粒混合,振荡,真空过滤,蒸发,得到乳糖微球。本发明采用微流控喷雾干燥技术结合乙醇‑水溶液后处理方式,通过调控前驱液配方和喷雾干燥温度等工艺参数,从而控制干燥后颗粒的几何粒径和密度等粉体性质,同时通过调控乙醇‑水的体积比,制备出粒径均一、晶型可控的乳糖微球,其具有极好的流动性,可作为制药工业中干粉吸入剂的载体。
-
公开(公告)号:CN109331877B
公开(公告)日:2021-06-22
申请号:CN201811454881.9
申请日:2018-11-30
申请人: 苏州大学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离子型微孔聚合物催化剂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属于催化剂制备技术领域。本发明使用便宜易得的单体,经由简单的有机合成反应制备了双功能催化剂,将双金属催化中心和亲核试剂同时引入到多孔聚合物中,并且亲核试剂分散密度高,该低成本的催化剂在0.1‑0.7MPa,25‑90℃条件催化二氧化碳转化为环碳酸脂。本发明利用简单的合成方法以及低成本的原料,达到与高成本的催化剂相近的催化效果,且该催化剂可以重复使用。
-
公开(公告)号:CN108147453B
公开(公告)日:2020-11-10
申请号:CN201711457799.7
申请日:2017-12-28
申请人: 苏州大学
IPC分类号: C01G23/053 , B01J20/06 , B01J20/30 , C02F1/28 , C02F101/20
摘要: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二氧化钛微粒材料,所述二氧化钛微粒材料为多孔二氧化钛微粒材料;二氧化钛微粒具有表面皱褶的形貌。本发明提供的新型的二氧化钛微粒材料,具有表面皱褶的形貌,且宏观形貌可控,粒径均一可调,比表面积高且具有可调的孔径,晶粒大小与晶相也可控,其表面具有羟基与Ti3+化学价态,对重金属离子吸附能力强,具有良好的静态吸附性能,且能将部分吸附的高价金属离子还原成毒性小的低价离子,较大的微米粒径使其可作为吸附床的填充物,用于动态流动吸附,可快速去除重金属离子,具有与静态吸附一致的吸附容量及优异的吸附‑脱附循环稳定性,能够高效快速去除各类重金属离子,且易重生,可多次循环利用而不发生明显的性能下降。
-
公开(公告)号:CN111643459A
公开(公告)日:2020-09-11
申请号:CN202010534455.7
申请日:2020-06-12
申请人: 苏州大学
IPC分类号: A61K9/16 , A61K31/05 , A61K47/40 , A61K47/36 , A61K47/42 , A61P9/00 , A61P3/10 , A61P25/28 , A61P11/00 , A61P29/00 , A61P35/00 , A61P39/06
摘要: 本发明涉及医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白藜芦醇颗粒及其制备方法。该制备方法包括:将载体溶于水中,得到载体水溶液;载体为羟丙基-β-环糊精、羟丙基-γ-环糊精、壳聚糖或分离乳清蛋白中的一种或几种;将白藜芦醇溶于载体水溶液中,振荡,制成前驱液;将前驱液过滤,采用微流控喷雾工艺制备白藜芦醇颗粒,微流控喷雾工艺为微流控喷雾干燥技术或者微流控喷雾冷冻干燥技术。本发明采用实验室级微流控喷雾工艺制备尺寸均一、性能均一及形貌规则的白藜芦醇颗粒,且具有释放量高、抗氧化性能力强的优势,同时解决了白藜芦醇易受光、热、氧等因素的干扰而失去生物活性的技术问题。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