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02039126A
公开(公告)日:2011-05-04
申请号:CN200910236391.6
申请日:2009-10-21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Inventor: 徐恒泳 , 刘冰 , 安德列斯·约瑟夫·哥德巴赫
Abstract: 一种一氧化碳水汽变换耐硫催化剂,是以γ-Al2O3、CeO2或CexZr1-xO2为载体的担载型铂催化剂,铂的担载量为0.1~4质量%。其制备方法是将载体γ-Al2O3、CeO2或CexZr1-xO2浸渍在铂溶液中,静置,过滤后干燥,于450-500℃焙烧3-4小时,得目标产物。本发明的催化剂对含硫合成气进行水汽变换反应,具有高的催化活性、选择性和稳定性。采用该催化剂对煤基合成气进行水汽变换,即使硫含量在几十个ppm时,仍然具有高的催化性能,因此可以省略昂贵的精脱硫步骤,从整体上改善煤化工和整体煤气化联合循环(IGCC)过程的能效。
-
公开(公告)号:CN102011109A
公开(公告)日:2011-04-13
申请号:CN200910169510.0
申请日:2009-09-08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IPC: C23C18/48
Abstract: 一种制备钯合金膜的化学共沉积方法,是在化学镀金属钯的过程中将掺杂金属的络合物溶液添加到金属钯的镀液中,而不是在化学镀之前混合。本发明通过控制共沉积镀液中易于被优先还原的金属离子的浓度,从而实现钯和掺入金属同时且均匀地沉积的制备钯合金膜。利用本方法能够一次制备出致密且具有精确目标组成的钯合金膜,有效降低合金膜制备的劳动强度,显著地提高了钯银合金膜制备的成功率和重复率;该方法所得钯合金膜能够成数量级地减少高温合金化时间,节省电能、高纯氢和实验时间,同时也将显著延长合金膜的实际服役时间。
-
公开(公告)号:CN101508423A
公开(公告)日:2009-08-19
申请号:CN200710064811.8
申请日:2007-03-27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 中山大学
Abstract: 一种实现微弱紫外光光催化降解水中还原性污染物同时生产氢气的方法,在无氧或含氧量小于5mmol·dm-3气氛的密闭体系中和光催化剂的存在以及波长为200-400nm的光照射下实现水体中还原性污染物消除的同时生产氢气。其反应温度为0-95℃,反应压力为0-3个大气压,单个紫外光光源的光强小于100mW·cm-2。本发明与传统的光催化分解水相比:氢气的产量有显著的增加;可以有效去除具有还原性的水体污染物,特别是一些带有芳香官能团的有机污染物;能够将光能和还原性污染物的能量转化为未来的能源载体氢气的化学能;能耗低,无需散热,易于工业化。
-
公开(公告)号:CN1318134C
公开(公告)日:2007-05-30
申请号:CN200410094644.8
申请日:2004-11-11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IPC: B01J23/755 , B01J37/03 , C01B3/04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氨分解的氨基催化剂的制备方法。其主要制备过程为:将含有Ni、Al或Zr的硝酸盐制成水或乙醇溶液,还可加入助剂La或Ce,用化学计量的碳酸铵或碳酸氢铵的水溶液或乙醇溶液为沉淀剂。将上述两种溶液滴加到同一容器中,控制溶液的pH值在7~10之间。进料完毕后,搅拌老化,分离除去母液,用去离子水洗涤沉淀,干燥后在400~900℃下焙烧。采用上述方法制备的催化剂对于氨分解反应具有较高的催化活性和稳定性。此外,还具有制备工艺简单和制造成本低的优点。
-
公开(公告)号:CN1191987C
公开(公告)日:2005-03-09
申请号:CN01133389.8
申请日:2001-11-01
Applicant: 中国石油大庆石化分公司研究院 ,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IPC: C01B3/38
Abstract: 一种天然气或甲烷催化转化制合成气的方法,将预先混有水蒸气和或二氧化碳的天然气或甲烷原料气,通过固定床反应器中的催化剂床层与含氧气体反应,制备合成气,其特征在于:将预先混有水蒸气和或二氧化碳的天然气或甲烷与大部分或全部含氧气体分开,分别进入反应体系,60%以上的含氧气体分步进入催化剂床层,使天然气或甲烷与含氧气体分步逐渐混合并进行反应。本发明避免了天然气与大部分甚至全部氧气混合,再进入催化剂床层导致入口段催化剂床层热量蓄积而使温度过高并进一步引发催化剂上方空间发生气相氧化反应的缺点。由于大部分甚至全部氧气与原料天然气不预先混合,从而还增加了反应体系的安全性。本发明还为天然气催化转化绝热固定床反应器的设计提供了一种混氧方法并使该反应器具备应用的可行性,从而可大幅度降低天然气催化转化制合成气的装置投资。
-
公开(公告)号:CN1504442A
公开(公告)日:2004-06-16
申请号:CN02144644.X
申请日:2002-11-29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Abstract: 一种烃类气相氧化裂解制低碳烯烃并联产一氧化碳的方法。它将原料烃类汽化后与氧气或空气混合,在600~950℃温度下,进行烃类氧化裂解反应,其中原料气中C/O摩尔比为1.5~6.0。本发明借助于氧的作用,改变了烃类裂解反应的热力学体系,使得烃类脱氢形成烷基自由基过程的活化能大大降低,改变了反应过程,提高了烃类的转化率和反应速度,在较低温度下,不仅使链烷烃裂解生成低碳烯烃,而且使环烷烃开环裂解生成低碳烯烃,提高了烯烃产率;另外,通过控制产物分布,使得氧化反应选择性地生成CO而少产CO2;同常规烃类热裂解工艺相比,本发明具有能耗低、排放少、积炭微、生产能力高、生产成本低和投资省的优点。
-
公开(公告)号:CN118904338A
公开(公告)日:2024-11-08
申请号:CN202310505475.5
申请日:2023-05-06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IPC: B01J23/72 , B01J37/08 , C07C29/154 , C07C31/04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单火焰和双火焰喷射裂解法一步制备的铜锆双组分催化剂,其中的铜组分呈现出不同的价态和颗粒尺寸,其优势在于:(1)一步燃烧,快速成型,连续制备,无需后续处理;(2)通过调节单喷嘴和双喷嘴的火焰参数,可以调控氢气还原后铜锆双组分催化剂中铜颗粒的尺寸和价态;(3)单喷嘴同时调节铜锆组分的颗粒尺寸;(4)双喷嘴分别控制铜锆组分,可以在不影响锆组分的同时精准调控铜组分的价态和颗粒尺寸;(5)经过火焰喷射法的超高温燃烧和瞬间淬火,铜锆氧化物具有活泼晶格氧、高分散、比表面积大的特点;(6)将两步制备简化为一步,制备过程简单快速,无需后续高温焙烧处理,节能减排。
-
公开(公告)号:CN109876745A
公开(公告)日:2019-06-14
申请号:CN201711272724.1
申请日:2017-12-06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Inventor: 安德烈斯·约瑟夫·哥德巴赫 , 赵辰阳 , 徐恒泳
IPC: B01J19/00 , B01J29/89 , C07D301/12 , C07D303/04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负载TS–1分子筛的钯铜复合膜材料的制备方法。本发明利用电镀的成膜的方法,在多孔陶瓷载体上镀一层钯铜合金膜,之后在合金膜表面,通过水热合成的方法,制备一层疏松多孔的TS–1分子筛层。在保证了合金膜透氢性能的同时,提高了复合膜的H2/N2选择性,另外TS–1分子筛的加入促进了膜表面活泼氢的利用,可以应用于,过氧化氢的原位合成以及丙烯环氧化反应。本发明突破传统固定床反应工艺的限制,将具有低温稳定性和高H2/N2选择性的钯铜合金膜,与TS–1分子筛催化剂相结合,应用于膜反应器中具有工艺简单、设备投资少,操作便捷的优点。
-
公开(公告)号:CN104117380B
公开(公告)日:2019-05-14
申请号:CN201310149855.6
申请日:2013-04-26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 英国石油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合成气转化生产C5+饱和烃的工艺、所采用的脱水/加氢催化剂,以及包含该脱水/加氢催化剂的多段催化剂体系和复合催化剂。其中,所述脱水/加氢催化剂包含固体酸性物质或由其组成,该固体酸性物质包含分子筛和/或金属改性分子筛,其中所述分子筛和/或金属改性分子筛的硅铝比在100以上。通过本发明工艺,在温度为200‑400℃、压力为5‑40巴、气体空速为500‑20000h‑1、H2:CO=0.5‑2.5的条件下,合成气可在一段或多段催化剂体系中转化生成C5‑11饱和烃。烃类产物中C5‑11的选择性可达69%,其中C5‑8馏分中异构烷烃的选择性可达77%,C9‑11馏分则以芳烃为主。本发明开拓了一条从煤、天然气和生物质等非石油资源生产C5‑11饱和烃的新路线。
-
公开(公告)号:CN106669448B
公开(公告)日:2019-04-23
申请号:CN201510750213.0
申请日:2015-11-06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Abstract: 本发明通过在钯膜表面涂覆纳米钯/MoS2组合(或MoS2)的“铠甲层”,有效阻截硫氯污染物(如H2S,HCl),进而避免钯膜表面受到污染。通过控制纳米钯和MoS2粒子大小,保证“铠甲层”孔径分布在0.05‑0.2μm左右,不影响钯膜的透氢量。与钯膜表面相比,纳米钯颗粒具有高比表面积和高吸附活性的明显优点,因此,“铠甲层”将能通过优先吸附、分解硫氯污染物的原理避免它们在钯膜表面的解离吸附。钯膜“铠甲层”有望在避免膜表面受到硫氯污染的同时保证钯膜的高透量,这对于解决钯膜抗硫抗氯的难题,并推进其工业应用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