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06216372B
公开(公告)日:2019-02-22
申请号:CN201610665943.5
申请日:2016-08-12
申请人: 清华大学
IPC分类号: B09C1/00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利用太阳能的原位土壤修复装置及其构建方法,该装置由多个独立安装单元拼接构成,整个装置靠近地面部分为黑色;所述的独立安装单元包括合围的充气腔体,充气腔体与地面锚定连接,充气腔体底部与铺设于地面并带有网格开口的黑色塑料布相连接,顶部与带有网格开口的透明塑料布相连接。本发明能够最大化的吸收太阳能,并对构造中的空气加热。基于构造中的“烟囱效应”以及构造顶端水平气流造成的“伯努利效应”,构造中形成向上的气流,并带动浅层土壤中向上的气流,从而造成土壤中有机污染物的相间非平衡态迁移,及有机污染物向土壤气中的扩散;充分利用太阳能和大气压差能,对土壤和浅层地下水中的污染物进行有效的去除。
-
公开(公告)号:CN108928892A
公开(公告)日:2018-12-04
申请号:CN201810929281.7
申请日:2018-08-15
申请人: 清华大学
摘要: 一种基于电芬顿耦合电絮凝处理垃圾渗滤液的方法,以铁或不锈钢电极作为阳极,以碳纤维或改性碳纤维为阴极,溶解氧在阴极表面通过发生两电子的氧还原反应生成过氧化氢,生成的过氧化氢与阳极生成的Fe(II)催化反应生成强氧化剂羟基自由基;阳极产生的及亚铁氧化生成的Fe(III),经过一系列水解、聚合过程,形成多种羟基络合物和氢氧化物,使得垃圾渗滤液中的胶态杂质、悬浮杂质和重金属离子絮凝沉淀而分离。本发明原位产生过氧化氢避免了其在运输储存和使用时产生的危险,处理过程清洁,无需外部持续投加双氧水和絮凝剂。本发明将电絮凝和电芬顿技术相结合,电极材料廉价易得,制备方法简单,处理周期短,可有效去除垃圾渗滤液中的难降解有机物和重金属离子。
-
公开(公告)号:CN105689382B
公开(公告)日:2018-10-02
申请号:CN201610051616.0
申请日:2016-01-26
申请人: 清华大学
摘要: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有机污染土壤的原位修复系统,包括加热系统、微波增效系统及抽气系统。加热系统用于对待修复土壤的预定位置进行直接原位加热。微波增效系统包括:微波发生器,产生微波;以及微波辐射器,连接于微波发生器,置于待修复土壤中,以接收微波发生器产生的微波并向待修复土壤的相应位置处的有机污染物发射微波,在待修复土壤的预定位置加热到预定温度后微波增效系统启动并对待修复土壤中直接加热时无法去除的有机污染物发射微波,使这部分有机污染物形成挥发的污染气体。抽气系统用于抽离待修复土壤在加热系统加热过程中形成加热生成的污染气体以及微波增效系统微波辐射有机污染物过程中有机污染物形成的挥发的污染气体。
-
公开(公告)号:CN107601624A
公开(公告)日:2018-01-19
申请号:CN201711019400.7
申请日:2017-10-26
申请人: 清华大学
IPC分类号: C02F1/461 , C02F1/72 , C02F101/30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负载型活性炭纤维的电芬顿阴极材料的制备及应用,溶解氧在活性炭纤维阴极表面通过发生两电子的氧还原反应产生过氧化氢,生成的过氧化氢与活性炭纤维表面负载的铁离子或铜离子络合物催化剂反应产生强氧化剂羟基自由基,可在pH中性条件下氧化去除难降解有机物。此活性炭纤维电芬顿阴极制备方法简单,条件温和,原位产生过氧化氢避免了其在运输、储存时可能产生的危险;处理过程清洁,无需外部持续投加Fe(II)药剂,减少了污泥产量,不产生二次污染。本发明原材料廉价易得,制备方法简单,处理周期短,易与其他处理方法结合,有利于大规模生产和综合治理有机污染物。
-
公开(公告)号:CN107317040A
公开(公告)日:2017-11-03
申请号:CN201710481158.9
申请日:2017-06-22
申请人: 清华大学
CPC分类号: H01M4/86 , H01M4/88 , H01M4/90 , H01M4/9083
摘要: 本发明针对浸没式电极曝气能耗高、壁式气体扩散电极易破损以及难更换等问题,提供了一种用于气体消耗反应的漂浮式气体扩散电极,该电极可一直漂浮在电解液与气相的界面上,几乎不受任何水压,使得电极不易破损且便于更换,同时形成稳定的气-液-固(气相-电解液-电极)三相界面,保证了气相中反应物向电极反应区扩散的通路,可以避免曝气,浸泡在电解液中的部分电极作为电极反应区,在电化学过程中生成反应产物。相比于浸没式电极,该电极不需要曝气,简化设备且降低能耗;相比于壁式气体扩散电极,该电极几乎不受任何压力,不易破损且便于更换。
-
公开(公告)号:CN107244717A
公开(公告)日:2017-10-13
申请号:CN201710496646.7
申请日:2017-06-26
申请人: 清华大学
IPC分类号: C02F1/461 , C25D3/38 , C25D5/34 , C25D7/00 , C02F101/30
CPC分类号: C02F1/4676 , C02F1/46109 , C02F2001/46138 , C02F2101/30 , C25D3/38 , C25D5/34 , C25D7/00
摘要: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还原降解有机污染物的纳米铜阵列阴极及其制备与应用,在较低的阴极恒电势条件下,通过一步电沉积,在三维立体泡沫铜等基底材料表面负载纳米铜阵列,得到的纳米铜片阵列分布均匀,排布紧密且不易脱落,纳米铜片尺寸长度小于500nm,宽小于100nm,厚度小于10nm;将制备的纳米铜阵列阴极应用在有机污染水处理中,代替了价格昂贵的贵金属钯,在提高有机污染物降解效率的同时,大大降低了电极的制作成本;本发明工艺简单,原材料廉价易得,为放大化规模化生产提供了可能。
-
公开(公告)号:CN105689382A
公开(公告)日:2016-06-22
申请号:CN201610051616.0
申请日:2016-01-26
申请人: 清华大学
CPC分类号: B09C1/065 , B09C1/00 , B09C2101/00
摘要: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有机污染土壤的原位修复系统,包括加热系统、微波增效系统及抽气系统。加热系统用于对待修复土壤的预定位置进行直接原位加热。微波增效系统包括:微波发生器,产生微波;以及微波辐射器,连接于微波发生器,置于待修复土壤中,以接收微波发生器产生的微波并向待修复土壤的相应位置处的有机污染物发射微波,在待修复土壤的预定位置加热到预定温度后微波增效系统启动并对待修复土壤中直接加热时无法去除的有机污染物发射微波,使这部分有机污染物形成挥发的污染气体。抽气系统用于抽离待修复土壤在加热系统加热过程中形成加热生成的污染气体以及微波增效系统微波辐射有机污染物过程中有机污染物形成的挥发的污染气体。
-
公开(公告)号:CN102104154B
公开(公告)日:2013-07-03
申请号:CN201110021367.8
申请日:2011-01-19
申请人: 清华大学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属于催化剂制造技术领域的一种含氮过渡金属微生物燃料电池催化剂的制备方法。该方法利用乙二胺四乙酸二钠的络合性,与过渡金属形成稳定的螯合物,在高温还原气体条件下形成氧还原的催化活性中心,制成含氮过渡金属微生物燃料电池催化剂。本发明的方法成本较低,制备工艺简单,催化剂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活性高,稳定性好。
-
公开(公告)号:CN115532806A
公开(公告)日:2022-12-30
申请号:CN202211233335.9
申请日:2022-10-10
申请人: 清华大学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热处理‑微生物技术联用修复场地氯代烃污染源区方法,包括如下步骤:对氯代烃污染场地实施热处理;在所述热处理后,将氯代烃降解工程菌注入到所述氯代烃污染场地中,氯代烃降解工程菌利用所述热处理阶段释放的电子供体进行氯代烃还原脱氯;监测所述氯代烃污染场地中的氯代烃浓度变化,当氯代烃浓度小于修复目标预设值时,表示修复完成。上述方法,采用热处理技术去除高浓度污染物,促进土壤有机质分解释放电子供体;热处理完成后,联用微生物技术对场地进行深度修复,降解菌原位利用热处理阶段产生的电子供体。本技术能够对高浓度源区污染场地进行深度修复,避免向地下额外投加电子供体,实现污染场地的高效低耗修复。
-
公开(公告)号:CN115466688A
公开(公告)日:2022-12-13
申请号:CN202111431908.4
申请日:2021-11-29
申请人: 清华大学
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菌剂及其制备方法。所述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S1:将氯代烃污染的表层土壤接种于第一培养基,然后加入浓度为1mM~1.2mM的氯代烃,进行第一培养,收集第一富集菌液;将所述第一富集菌液接种于第二培养基,然后加入浓度为1.3mM~1.5mM的氯代烃,进行第二培养,收集第二富集菌液;以所述第二富集菌液重复步骤S2,并递增氯代烃的加入量,直至氯代烃的浓度上升至5.4mM~5.8mM,收集第三富集菌液;S4:将所述第三富集菌液接种于第三培养基,然后加入浓度为6.9mM~7.1mM的氯代烃,进行第三培养,在第三培养的过程中通入氢气。该制备方法制备的菌剂能够耐受高浓度氯代烃。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