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4037282A
公开(公告)日:2022-02-11
申请号:CN202111327202.3
申请日:2021-11-10
Applicant: 国网江苏省电力有限公司南京供电分公司 , 国网信通亿力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 国网信息通信产业集团有限公司 , 国家电网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基于用电特征的用电量标签系统,用于对用电用户标记行业标签,包括行业模型子系统、信息拟合子系统、用电标签子系统以及用电信息数据库;通过对用电用户的各个维度数据收集,通过模型训练的方式对用电用户进行行业标签的初步匹配,这样设置可以避免因为用电用户数据不全导致无法匹配行业标签的情形,进一步通过行业分布偏差和集中度偏差两个方面,通过动态修正的方式以使行业标签的标记不再属于独立标记逻辑,以提高标记精度,每一行业标签的标记结果都会对其他用电用户的行业标签产生影响(通过影响行业分布和集中度),真正为大数据环境下的用电用户的行业自动标签提供了可能。
-
公开(公告)号:CN109308290B
公开(公告)日:2021-12-24
申请号:CN201810885500.6
申请日:2018-08-06
Applicant: 国网安徽省电力有限公司信息通信分公司 , 国网信通亿力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 国家电网有限公司 , 国网信息通信产业集团有限公司
IPC: G06F16/215 , G06F16/25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基于CIM的高效数据清洗转换方法,该方法包括:接收来自电力系统用户请求的数据清洗转换任务;将数据清洗转换任务解译为工作流图;对工作流图进行转换和优化,基于优化后的工作流图执行所述清洗转换任务。本发明提出了一种基于CIM的高效数据清洗转换方法,在改进的电网运行数据模型和分布式数据平台的支持下,对源数据进行抽取、清洗、整合,保障数据质量和可靠性,实现基于数据库的统一标准数据输出,具有支持集群部署和并发计算的广泛适用性,可为电网数据自动化集成和分析提供可靠支持。
-
公开(公告)号:CN112072654A
公开(公告)日:2020-12-11
申请号:CN202010941813.6
申请日:2020-09-09
Applicant: 国网信通亿力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 国网信息通信产业集团有限公司 , 国网江苏省电力有限公司 , 国家电网有限公司
Abstract: 一种配电网拓扑关系的自动识别系统及方法,包括感知层、数据层及应用层,感知层布署自动采集终端进行实时监控,预警风险,发布设备运行数据至数据层,数据层对数据进行清理、转换后,发布到应用层,应用层接收数据成果后,展示相关拓扑关系图。所述的自动采集终端包括站线关系识别设备、线变关系识别设备、台户关系识别设备和分支关系识别设备。本发明可以实现配网拓扑的自动识别,尤其是实时辨识台户关系改接事件的发生,采用双向工频通信技术(TWACS)做为实现途径,可以实时自动采集识别配网拓扑信息,提升配电网管理效率和发展质量。
-
公开(公告)号:CN112016631A
公开(公告)日:2020-12-01
申请号:CN202010931910.7
申请日:2020-09-08
Applicant: 国网浙江省电力有限公司 , 国网浙江省电力有限公司衢州供电公司 , 国网信通亿力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 国家电网有限公司 , 国网信息通信产业集团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低电压治理相关的改进方案,其特点在于包括对低电压成因诊断、低电压治理前方案的评价以及低电压治理后评价,低电压成因诊断包括通过多种算法构建和训练模型对低电压成因进行分类确定,低电压治理前方案评价用于基于建立的平台对低电压治理方案的评分和研讨以得出综合完善治理方案,低电压治理后评价用于对治理效果进行综合评分;本发明的低电压治理相关的评价方法,基于得到的未知成因数据进行低电压成因诊断,输出结果可用于低电压治理方案的匹配,基于低电压治理方案实施前后进行评价打分,通过对低电压治理的成因和治理方案的前后评价分析,最终输出方案的优劣,为低电压治理提供辅助决策支撑。
-
公开(公告)号:CN110601173A
公开(公告)日:2019-12-20
申请号:CN201910546799.7
申请日:2019-06-24
Applicant: 国网甘肃省电力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 , 国网甘肃省电力公司 , 国网信通亿力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 国网信息通信产业集团有限公司 , 国家电网有限公司
Inventor: 拜润卿 , 辛永 , 黄文思 , 王维洲 , 刘福潮 , 陆鑫 , 陈婧 , 邢延东 , 张海龙 , 廖华东 , 薛迎卫 , 史玉杰 , 刘文飞 , 范成锋 , 周雪 , 周治伊 , 何欣 , 崔力心 , 谷峪 , 郭文科
IPC: H02J3/0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边缘计算的配网拓扑识别方法及装置,其中,方法包括:采集多源数据,并根据校验规则对多源数据进行校验,生成初始拓扑关系;对配变采集电压值进行聚类分析,识别异常数据,并对异常数据进行修正,生成边缘计算后的拓扑关系;根据节点电压求解结果构建电压关联系数矩阵,并求取相关系数,并根据相关系数和拓扑关系获取最终配电网拓扑关系。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识别方法,可以基于边缘计算准确识别配网拓扑关系,有效提升配电网拓扑连接关系的正确性,提升使用体验,有效满足使用需求。
-
公开(公告)号:CN109492055B
公开(公告)日:2019-08-06
申请号:CN201810993639.2
申请日:2018-08-29
Applicant: 云南电网有限责任公司信息中心 , 国网信通亿力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 国网信息通信产业集团有限公司 , 国家电网有限公司
IPC: G06F16/28
Abstract: 提供了一种基于CIM模型建立电网大数据仓库的方法,包括基于多个现有电网业务系统的数据库表结构、ECIM模型重新构造CIM模型;以所述重新构造的CIM模型为标准将所述多个现有电网业务系统以及所述ECIM中的数据进行格式转换并存储以建立电网大数据仓库,减少了电网大数据仓库创建过程中的人为干预,当存在多种数据库类型,仍然能够更加高效稳定地实现大数据仓库的创建,特别是基于CIM模型实现自动创建大数据仓库,并且在创建过程中应用本专利的相关度量及属性及关系度量算法使得实体合并更加准确高效,同时将对于数据的处理,将数据清洗与合并采用不同周期处理方式,避免了可能存在的大数据仓库的访问冲突。
-
公开(公告)号:CN110033167A
公开(公告)日:2019-07-19
申请号:CN201910184854.2
申请日:2019-03-12
Applicant: 国网福建省电力有限公司 , 国网信通亿力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 国网信息通信产业集团有限公司 , 国家电网有限公司
Inventor: 陈世春 , 李晖 , 钟云南 , 陈行滨 , 李霄铭 , 池文磊 , 何德明 , 林旭军 , 陈国洪 , 黄文思 , 李金湖 , 马汉斌 , 谢驰 , 王盛 , 张振斌 , 李蕊娟 , 林翰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基于数据资产的业务数据体系与监测业务映射关系的梳理分析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分析运监中心现有数据资产涉及的公司业务,梳理数据资产间的关联关系,以及运监中心现有数据资产对业务数据体系的覆盖情况,描绘数据资产的业务地图,对将来业务应用发展方向进行预测。
-
公开(公告)号:CN109145035A
公开(公告)日:2019-01-04
申请号:CN201810863335.4
申请日:2018-08-01
Applicant: 国网湖南省电力有限公司 , 国家电网有限公司 , 国网信通亿力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 国网湖南省电力有限公司防灾减灾中心 , 国网信息通信产业集团有限公司
IPC: G06F16/248 , G06F16/2458 , G06Q50/06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G06Q50/06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基于数据挖掘的电网数据处理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步骤S100,接收输入数据,所述输入数据为描述待处理区域网格中与电网数据关联的m个参数集合;步骤S200,获得N个存储数据;步骤S300,将接收到的输入数据和获得的N个存储数据进行处理;步骤S400,分别计算处理后的输入数据与处理后的N个存储数据之间的相离度;步骤S500,根据计算出的相离度的值,向用户呈现结果。
-
公开(公告)号:CN106022477A
公开(公告)日:2016-10-12
申请号:CN201610329444.9
申请日:2016-05-18
Applicant: 国网信通亿力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 国家电网公司 , 国网信息通信产业集团有限公司 , 国网江苏省电力公司
Inventor: 许元斌 , 王继业 , 曾楠 , 陈宏 , 邹保平 , 黄文思 , 郝悍勇 , 罗义旺 , 李金湖 , 李云 , 余仰淇 , 林燊 , 刘燕秋 , 骆伟艺 , 罗文甜 , 张欢 , 林翰 , 吴少平 , 陈智鹏 , 刘彩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G06N5/025 , G06F17/18 , G06K9/6218 , G06K9/6267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智能分析决策系统及方法,包括数据加载模块、数据预处理模块、描述性统计模块、数据挖掘算法模块、模型评估模块、分析模型管理模块,所述分析模型管理模块分别与数据预处理模块、描述性统计模块、数据挖掘算法模块、模型评估模块连接,调入描述性统计模块、数据挖掘算法模块、模型评估模块的信息,数据预处理模块将信息输入,最终提供分析模型的规范化管理。实现业务信息的可观察、可判断、可预测、可决策,相互支撑,回溯改进,促进各大业务应用的智能化发展,满足当前各业务应用对信息的高级应用要求,促进信息化建设工作的快速健康开展。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