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9290706A
公开(公告)日:2025-01-10
申请号:CN202411529215.2
申请日:2024-10-30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
IPC: G01N15/08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基于钻孔内窥图像的岩土体孔隙度分布原位估算方法。该方法通过双目成像技术获取孔壁立体图像,基于立体图像计算钻孔壁面任一像素点至钻孔中心轴的距离、计算钻孔壁面任意像素点的凹度,确定岩土体孔隙度计算范围,计算岩土体孔隙度,并可以统计分析岩土体孔隙度分布特征。该方法通过原位方式获取孔壁岩体的三维体积孔隙度,可以计算任意深度及方位上的孔隙度,可以实现整孔孔隙特征的连续分析,不依赖于岩芯,简单高效。
-
公开(公告)号:CN119091229A
公开(公告)日:2024-12-06
申请号:CN202411286027.1
申请日:2024-09-13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
IPC: G06V10/764 , G06V10/774 , G06V10/25 , G06V10/82 , G06N3/0464 , G06N3/096 , G06N3/084
Abstract: 本发明提出一种基于迁移学习的钻孔图像岩体结构识别方法,涉及地质勘察技术领域,包括:构建目标检测模型,包括主干网络、区域网络和分类网络;获取第一数据集,进行第一次迭代训练,直至模型收敛,得到第一权重参数;获取第二数据集,根据第一权重参数作为第二次训练的初始参数,进行第二次迭代训练,直至模型收敛,得到第二权重参数;获取第三数据集,根据第二权重参数作为第三次训练的初始参数,进行第三次迭代训练,直至模型收敛,得到最终的目标检测模型;获取钻孔图像,利用最终的目标检测模型对钻孔图像进行识别,得到岩体结构识别结果。本发明基于迁移学习的方法,显著降低了网络对数据集的要求,仅需要较小数据量的数据集即可收敛。
-
公开(公告)号:CN118776607A
公开(公告)日:2024-10-15
申请号:CN202410769426.7
申请日:2024-06-14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岩体结构与地应力协同测量装置,包括壳体、光学成像组件、钻孔测量组件和信号输出及测控组件,信号输出及测控组件设置在壳体内,信号输出及测控组件包括航空插座、电缆连接外壳、电路板支撑架、三轴罗盘支撑架、三轴罗盘、步进电机支撑架和步进电机,电缆连接外壳丝扣连接在壳体一端。本发明通过设置的光学成像组件能够判断岩体中结构面分布情况并配合钻孔测量组件测量钻孔横截面形态参数,解算地应力状态,从而增加了协同测量装置的工作效率。通过设置的钻孔测量组件能够实时获得测量装置的空间姿态信息、钻孔轴线与测量装置轴线的空间位置信息、以及钻孔图像信息,从而提高了协同测量装置的工作效率。
-
公开(公告)号:CN118166848A
公开(公告)日:2024-06-11
申请号:CN202410343931.5
申请日:2024-03-25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
Abstract: 本公开提供了一种适用于桩基成孔质量检测的激光扫描装置,涉及岩土力学技术领域。该装置包括:数据采集组件,用于采集桩基成孔的内壁在特定深度的一周的点云数据,数据采集组件包括激光组件,数据线,单片机,钢缆以及外壳;控制组件,用于处理点云数据和控制数据采集组件在桩基成孔中上升或者下降,控制组件与数据采集组件通过数据线连接;深度反馈组件,用于确定数据采集组件相对于初始位置的深度,深度反馈组件与数据采集组件的钢缆连接;以及支架,用于通过钢缆悬挂数据采集组件,支架与数据采集组件的钢缆连接。
-
公开(公告)号:CN117890549A
公开(公告)日:2024-04-16
申请号:CN202410074772.3
申请日:2024-01-18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水文、水资源及水环境领域和岩土工程试验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模拟珊瑚礁岛地下水淡化的模型试验系统与方法,包括:开设在地面上的水槽,水槽内放置有内槽,内槽内盛放有珊瑚砂试样,内槽的正上方设置有人工降雨模拟系统,人工降雨模拟系统的上方设置有起重机,起重机以及人工降雨模拟系统均可拆卸安装在地面上。本发明中,通过起重机将内槽吊装至水槽内,然后将人工降雨模拟系统移动至水槽正上方,向水槽内加入海水,通过人工降雨模拟系统在水槽上方进行人工降雨,对水体进行检测。本发明可以模拟珊瑚礁岛地下水在降雨渗透作用下的渐进淡化过程,操作简单普适性好、工况调整和指标控制多、测试精度高。
-
公开(公告)号:CN117823132A
公开(公告)日:2024-04-05
申请号:CN202311807897.4
申请日:2023-12-26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
IPC: E21B47/002 , E21B17/00 , E21B47/04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随钻地质钻孔孔壁图像信息实时采集装置,包括地质钻头、数据采集钻杆、通缆传力钻杆和信号交互钻杆,数据采集钻杆下端与地质钻头的上部连接,通缆传力钻杆的下端与数据采集钻杆的上端连接,信号交互钻杆的下端与通缆传力钻杆的上端连接,地质钻机位于地面且与信号交互钻杆上端连接,还包括用于监测钻进深度的深度测量装置,本发明还公开了一种随钻地质钻孔孔壁图像信息实时成像方法。本发明从根本上解决了随钻过程中地质钻孔孔壁图像采集和可视化的技术难题,通过将孔壁数据采集腔的透射介质实时进行置换,能够确保孔壁数据采集腔内的介质为清水状态,从而实现了钻孔浑浊状态下的孔壁成像成为了可能。
-
公开(公告)号:CN117388147A
公开(公告)日:2024-01-12
申请号:CN202311348180.8
申请日:2023-10-16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
IPC: G01N15/08 , G06F30/20 , H04N23/50 , G06F119/14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页岩储层渗透率张量测量方法,先确定页岩储层测量点位,钻孔取芯然后进行轴向和径向渗透率测试总结渗透率规律;再选定测量点位后对钻孔进行钻孔摄像勘察,分析点位层理走向和优势产状;然后根据大量渗透率试验总结渗透率规律,结合平面渗流理论、等效驱替理论建立页岩渗透率张量模型;最后根据测量点位轴向和径向渗透率结果,结合点位层理走向确定该点位下两个垂直方向上渗透率值,再结合页岩渗透率张量模型反算该点位渗透率极值大小与方向,然后反算该点位所有方向上渗透率值并绘制页岩储层测点点位渗透率张量云图,仅需要通过选定地层测量点位的岩心,加工圆柱形/环形试样,通过渗透率测量装置分别对轴向和径向的渗透率进行测试,获取两个垂直方向上渗透率值。
-
公开(公告)号:CN117156309A
公开(公告)日:2023-12-01
申请号:CN202310843964.1
申请日:2023-07-10
Applicant: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 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地球深部探测信号中继短节结构及电路,包括:电触柱、线圈组件、外壳、磁耦合通信电路板、中继电路板、储能电容和六芯通信电缆;外壳的一端嵌合电触柱、连接线圈组件,通过与其他接头上的电触柱相连,形成连通导体传输电流,所传输的电流经过相邻的线圈组件,根据电感效应,将电信号转化为磁场,线圈组件内嵌的导线,又将磁信号转化为电信号,通过这一过程实现了不同钻杆间无线方式的电信号传输;线圈组件远离外壳的一端连接磁耦合通信电路板,该磁耦合通信电路板控制上述过程中信号的传输。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信号更加稳定精确,能够较早地发现、处理钻探过程中发现的不良地质情况,减少钻井工艺中的损失。
-
公开(公告)号:CN117052830A
公开(公告)日:2023-11-14
申请号:CN202310845100.3
申请日:2023-07-10
Applicant: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 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
IPC: F16F15/08 , E21B47/017 , F16F7/0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减震装置以及深地探测装置,深地探测装置包括减震装置、多个钻杆、仪器舱、以及钻头,多个钻杆包括位于底端的探测钻杆,仪器舱包括载体和探测组件,减震装置包括外壳、第一减震组件和第二减震组件,外壳用于套设于探测钻杆的钢套管内,且套设于探测钻杆的芯轴的外周,至少部分外壳可相对探测钻杆活动,以具有一关闭状态和一打开状态;第一减震组件包括沿上下方向依次间隔地分布于仪器舱远离钻头的一侧的第一弹性件和第二弹性件,第二减震组件包括用于填充探测组件和载体的间隙的缓冲件;通过第一减震组件实现仪器舱在钻杆的轴向上双向减震,通过第二减震组件减小对探测组件的冲击震动,保护探测组件结构,保证探测组件的探测精度。
-
公开(公告)号:CN117052377A
公开(公告)日:2023-11-14
申请号:CN202310845159.2
申请日:2023-07-10
Applicant: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 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无接触式探测信号随钻采集与传输装置和方法,包括依次连接的水辫、无接触式采集探头和智能探杆,无接触式采集探头和智能探杆的连接端均安装有电磁耦合连接的通信接头;无接触式采集探头中采集探头主控电路板设于通信接头内并与其连接,电力发送装置在探头外壳内与采集探头主控电路板连接,铠装线缆的一端与通信接头连接,另一端与水辫连接;智能探杆中电力接收线圈安装于杆体内与电力发送装置连接,多通道线缆依次连接电力接收线圈、控制芯片、通信线缆和传感器组,控制芯片和传感器组设于固定槽内,数据接头的两端分别与通信线缆和通信接头连接,通过电磁耦合原理和铠装线缆传输可以保证高效、多通道的传输能力。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