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06909713B
公开(公告)日:2020-12-29
申请号:CN201710035150.X
申请日:2017-01-17
Applicant: 电子科技大学
IPC: G06F30/20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电力电子技术领域,提供一种适用于分析共模干扰的三相交流电机高频模型,由U、V、W三相绕组电路并联构成;任一相绕组电路均包括:涡流损耗电阻、线圈寄生电感、匝间效应等效电阻、匝间效应等效电感、匝间效应等效电容、以及绕组前端与定子之间的杂散电容、绕组末端与定子之间的杂散电容,涡流损耗电阻与线圈寄生电感并联形成一个并联网络、一端与电机绕组端点相连、另一端与电机中性点相连,匝间效应等效电阻、匝间效应等效电感与匝间效应等效电容依次串联形成一个串联网络、一端与电机绕组端点相连、另一端接地;本发明提供三相交流电机高频模型具有较高精度,且存在物理意义,对工程和电机研究有较大的贡献。
-
公开(公告)号:CN111999598A
公开(公告)日:2020-11-27
申请号:CN202010859543.4
申请日:2020-08-24
Applicant: 国网陕西省电力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 , 电子科技大学 , 国家电网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混合线路的故障定位方法,所述方法包括:步骤1,在混合线路的预设处放置行波探头;步骤2,获取故障点产生的电流行波信号;步骤3,对步骤2获得的电流行波信号进行相模变换,得到电流行波的线模分量;步骤4,提取步骤3相模变换后的α分量,对其进行小波变换;利用小波变换后提取的故障行波波头信息,判断出故障发生的区段;步骤5,基于步骤4获得的故障发生的区段,计算波速和故障起始时间,确定故障位置。本发明可避免区分所到达的行波信号的来源问题,实现故障范围的区分和距离的判定。
-
公开(公告)号:CN107332434A
公开(公告)日:2017-11-07
申请号:CN201710573104.5
申请日:2017-07-14
Applicant: 电子科技大学
IPC: H02M1/12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电力电子技术领域,提供一种电机驱动系统共模电流抑制电路,用以解决可控整流与逆变器产生的高频干扰对电机驱动系统以及其周围设备的干扰;本发明包括3个LC滤波电路、传动装置及微控制单元;3个LC滤波电路分别串联于逆变器输出端与电机输入端之间,每个LC滤波电路均由可调电感与无极性电容串联构成;微控制单元根据逆变器输出的调制波信号频率控制传动装置,所述传动装置通过滑动片单独控制每个LC滤波电路中可调电感的电感值使电机的驱动电流在该LC滤波电路中达到谐振。本发明从共模电流总的传导路径上进行有效抑制,实现电机驱动系统共模电流抑制;同时,保证不会衰减电机的驱动信号。
-
公开(公告)号:CN106909713A
公开(公告)日:2017-06-30
申请号:CN201710035150.X
申请日:2017-01-17
Applicant: 电子科技大学
IPC: G06F17/50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电力电子技术领域,提供一种适用于分析共模干扰的三相交流电机高频模型,由U、V、W三相绕组电路并联构成;任一相绕组电路均包括:涡流损耗电阻、线圈寄生电感、匝间效应等效电阻、匝间效应等效电感、匝间效应等效电容、以及绕组前端与定子之间的杂散电容、绕组末端与定子之间的杂散电容,涡流损耗电阻与线圈寄生电感并联形成一个并联网络、一端与电机绕组端点相连、另一端与电机中性点相连,匝间效应等效电阻、匝间效应等效电感与匝间效应等效电容依次串联形成一个串联网络、一端与电机绕组端点相连、另一端接地;本发明提供三相交流电机高频模型具有较高精度,且存在物理意义,对工程和电机研究有较大的贡献。
-
公开(公告)号:CN103633820B
公开(公告)日:2017-01-18
申请号:CN201310627544.6
申请日:2013-11-28
Applicant: 电子科技大学
IPC: H02M1/088
Abstract: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的一种IGBT并联均流电路,克服了IGBT并联电路因驱动信号不同步造成均流不均衡的问题,其主要技术方案为一种IGBT并联均流电路,包括N个并联的IGBT模块、RCD吸收电路与负载,其中RCD吸收电路并接于IGBT模块两端,电源通过负载与IGBT模块连接;所述并联的IGBT模块中各IGBT栅极短接,所述RCD吸收电路由二极管、电阻、电容构成,电阻并接于二极管两端,电容串接于二极管负极,电容两端还并接电容放电回路。该电路实现了IGBT并联电路的均流,提高了IGBT模块的工作可靠性,避免器件损坏;同时,实现了对IGBT并联均流电路的软开关,降低了开关过程中的功率损耗,防止IGBT过热,有效保护IGBT器件及电路;并且电路结构简单、工作稳定性高、制造成本低。
-
公开(公告)号:CN103956930B
公开(公告)日:2016-08-17
申请号:CN201410212282.1
申请日:2014-05-19
Applicant: 电子科技大学
IPC: H02M7/5387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电子电路技术,具体的说是涉及一种用于全桥逆变电路的频率调制方法。本发明的电路采用逆导型IGBT开关管S1、S2、S3、S4构成全桥逆变电路,全桥逆变电路输出功率为56%~100时采用全桥调制模式,全桥逆变电路输出功率为25%~56%时采用非对称频率调制模式,全桥逆变电路输出功率为小于25%时采用半桥调制模式。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通过分段调功的方式,极大的提高了设备的功率因数和效率。本发明尤其适用于全桥逆变电路频率调制。
-
-
公开(公告)号:CN103986362B
公开(公告)日:2016-05-11
申请号:CN201410224916.5
申请日:2014-05-26
Applicant: 电子科技大学
IPC: H02M7/5387 , H02M1/32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电子电路技术,具体的说是涉及一种Z源逆变电路。本发明的Z源逆变电路,包括Z源网络和单相逆变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Z源网络由二极管D1、D2、电感L1、L2、电容C1、C2、IGBT管S1、S2、S3、S4构成,S1的漏极接电源E的正极,其源极接二极管D1的负极;S1的源极通过电感L1后接S2的漏极;S1的源级依次通过电感L1、二极管D2和电容C2后接S3和S4的漏极;二极管D1的正极接电源E的负极,二极管D1的正极依次通过电感L2和电容C1接S1的源极;二极管D1的正极接S3的源极。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能够有效的解决系统的启动冲击和器件应力过大的问题、同时可以对逆变电路的输出功率进行宽范围、有效的调节。本发明尤其适用于Z源逆变电路。
-
公开(公告)号:CN119602571A
公开(公告)日:2025-03-11
申请号:CN202411536627.9
申请日:2024-10-31
Applicant: 国网上海市电力公司 , 电子科技大学 , 华东电力试验研究院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功率器件的串扰抑制驱动电路及双脉冲测试装置,该串扰抑制驱动电路连接在功率器件的栅源极之间,所述串扰抑制驱动电路包括负压产生子电路、驱动限流电阻R2和米勒箝位子电路,所述负压产生子电路分别与驱动限流电阻R2和米勒箝位子电路连接,所述驱动限流电阻R2和米勒箝位子电路连接,所述负压产生子电路用于在关断时产生负压,所述驱动限流电阻R2用于限制流过器件栅极的电流,以控制其开关速度,所述米勒箝位子电路用于通过负压的驱动实现米勒箝位。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对于正负串扰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等优点。
-
公开(公告)号:CN119004751A
公开(公告)日:2024-11-22
申请号:CN202410854486.9
申请日:2024-06-28
Applicant: 国网上海市电力公司 , 电子科技大学 , 华东电力试验研究院有限公司
IPC: G06F30/20 , G06F111/08 , G06F119/02 , G06F119/08 , G06F119/14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变电站传感器多物理场加速失效仿真方法,包括以下步骤:获取传感器内部电子组件的实体几何模型;将实体几何模型分别进行单独的温度物理场和随机振动物理场的仿真,分别得到单独的温度仿真结果和随机振动仿真结果;将实体几何模型依次进行温度物理场和随机振动物理场的仿真,得到温度‑振动仿真结果;将实体几何模型依次进行电磁物理场、温度物理场和随机振动物理场的仿真,得到电磁‑温度‑振动仿真结果;将电磁‑温度‑振动仿真结果与单独的温度仿真结果和随机振动仿真结果以及温度‑振动仿真结果进行对比,得到多物理场的加速失效仿真结果。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适用复杂多物理场条件下的传感器退化失效评估等优点。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