镍锌电池及其制造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4362391A

    公开(公告)日:2015-02-18

    申请号:CN201410458959.X

    申请日:2011-05-09

    Inventor: 马福元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H01M10/30 H01M10/286

    Abstract: 一圆柱形镍锌电池,其包括一电池外壳,一电极组和电解液,该电解液被置于电池外壳内。该电极组包括一镍正极,一锌负极和位于两者之间的隔膜,其中其上端与盖帽相连。该镍正极和锌负极具有一个边侧部位,其外侧暴露并向内弯曲以分别形成正极和负极导电末端,且复合隔膜的侧边密封在一起因此该电极被容纳在该隔膜内。该电池具有结构简单、组装方便、成本低、安全性高、可长时间储存、可有效抑制枝晶的生长、较长的使用寿命、强抗震动能力和良好的大电流放电性能。

    圆筒形碱性蓄电池
    76.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04067404A

    公开(公告)日:2014-09-24

    申请号:CN201380006580.9

    申请日:2013-02-22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圆筒形碱性蓄电池,具备:具有开口端部的侧壁和底部的圆筒形的电池盒体、将所述开口端部封口的封口板、介于所述封口板的周边部与所述开口端部的内侧面之间的垫圈、将所述垫圈与所述开口端部的内侧面之间密封的密封剂。所述侧壁具有在所述侧壁的外侧面开口的环状槽部、和将所述开口端部向内侧卷曲而成的卷曲部。所述槽部在所述槽部的至少一部分中,槽宽L1的最小值是0.2mm以内。所述密封剂含有聚酰胺树脂,并且在将两块试验用板材在彼此相对的贴合面上通过由所述密封剂形成的贴合部贴合、并与所述贴合面平行地且向相反方向移动时,在相对移动量为0.5~5mm的范围内可对所述贴合部施加至少0.02N/mm2的应力。

    圆筒形电池
    77.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03887463A

    公开(公告)日:2014-06-25

    申请号:CN201310684845.2

    申请日:2013-12-13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不仅抗电池内部压力上升的能力强而且无需考虑电极组的卷绕错位的圆筒形电池,该圆筒形电池不仅使用间隔件将电极组固定于电池壳体而且改善电解液的注入时的液体蔓延。具备:呈圆筒状的电池壳体(2);电极组(3),配置在电池壳体(2)内,由正极(31)、负极(32)及隔板(33)构成,相互对置的一对外侧面呈平面状;间隔件(61、62),设置在电池壳体(2)的内侧周面(2A)与电极组(3)的呈平面状的外侧面之间,该间隔件(61、62)具有从轴向一端部到轴向另一端部连续设置并与电池壳体(2)的内侧周面(2A)接触的壳体接触部(6B),在所述壳体接触部(6B)形成有将由该壳体接触部(6B)分隔的空间连通的连通部(6X)。

    碱性蓄电池系统
    78.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01425603B

    公开(公告)日:2013-12-11

    申请号:CN200810188749.8

    申请日:2008-09-24

    Abstract: 本发明低成本地提供一种被设为进行部分充放电控制的碱性蓄电池系统,其通过采用具有B成分相对于A成分的摩尔比即化学计量比(B/A)高的A5B19型结构的晶体结构的贮氢合金,可以确保高输出功率、并大幅度削减贮氢合金使用量。本发明的碱性蓄电池系统,具有在外装罐(17)内同时设置有下述电极组与碱性电解液的碱性蓄电池(10),所述电极组由以贮氢合金作为负极活性物质的贮氢合金负极(11)和以氢氧化镍作为主要正极活性物质的镍正极(12)以及隔离件(13)组成,所述碱性蓄电池系统的特征在于,所述贮氢合金至少具有A5B19型结构的晶体结构,而且该A5B19型结构中B成分相对于A成分的摩尔比即化学计量比(B/A)在3.8以上。

    二次电池和二次电池的制造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1517785B

    公开(公告)日:2011-09-21

    申请号:CN200780035101.0

    申请日:2007-07-03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二次电池和二次电池的制造方法,该二次电池的制造方法包括:准备电极组(4)和集电板(10、11),该电极组(4)是在正极板(1)和负极板(2)的端部从多孔质绝缘层(3)突出的状态下,正极板(1)和负极板(2)隔着多孔质绝缘层(3)配置而成的,集电板(10、11)形成有在内侧具有间隙部(12a)的突出部(12);将从多孔质绝缘层(3)突出的极板端部(2a)与集电板(10、11)的主表面抵接的同时,对突出部(12)进行局部加热,由此将极板端部(2a)和集电板(10、11)接合,极板端部(2a)通过突出部(12)熔融所生成的熔融构件来焊接在集电板(10、11)上。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