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圈装置的引线引出结构
    81.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01471591B

    公开(公告)日:2013-09-25

    申请号:CN200810188942.1

    申请日:2008-12-24

    发明人: 小柳津薰

    IPC分类号: H02K3/46

    摘要: 本发明的线圈装置的引线引出结构,从具有线圈(62)和线圈(62)末端所连接的多个端子引脚(63)的线圈装置(65)的端子引脚引出引线,引线(2)的一端与连接器(1)连接,连接器从中继用的布线基板(67)的一侧面与该中继用的布线基板连接,该布线基板与端子引脚连接。连接器可以形成为用于连接至布线基板的连接端子在与引线的延伸方向正交的方向上突出。也可以引线的一端连接压接端子(3),将压接端子从中继用的布线基板的一侧面侧与该中继用的布线基板连接,该布线基板与端子引脚连接。即使是在线圈装置的引线保持连接于布线基板的状态下对引线施加负荷的情况下,本发明也可防止引线的线材部断裂,并维持引线和布线基板两者间的连接状态。

    线缆连接器
    83.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01752715B

    公开(公告)日:2013-08-14

    申请号:CN200810306154.8

    申请日:2008-12-11

    发明人: 郑永昌

    摘要: 本发明公开一种线缆连接器,其包括绝缘本体以及若干导电端子,所述绝缘本体上设有若干收容对应导电端子的收容通道;所述导电端子设有一焊接端,所述绝缘本体上设有若干收容导电端子焊接端的收容槽以及若干将所述收容槽分别间隔开的肋条,所述肋条末端设有向上突出的热熔柱,所述热熔柱通过热熔后形成自肋条末端两侧分别向所述收容槽内延伸的热熔块,所述焊接端尾部的角落被所述热熔块所挡止。本线缆连接器将线缆与导电端子的固定点和导电端子与绝缘本体的固定点设置于同一位置,增强绝缘本体与导电端子的固持力,防止被线缆将导电端子拉出绝缘本体。

    电端子系统
    85.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01999192B

    公开(公告)日:2013-04-24

    申请号:CN200880128570.1

    申请日:2008-03-11

    IPC分类号: H01R4/02

    CPC分类号: H01R4/023 H01R43/0214

    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电端子系统(3),该电端子系统包括:至少一个电缆(20),该至少一个电缆(20)包括成束电线(22);用于接收所述电缆的至少一个细长的端子(10),该端子具有用于电连接和/或机械连接的接触部(13)以及用于在所述端子和所述成束电线之间电连接的焊接部(12)。在所述电缆的自由端,所述成束电线(22)被压实并且焊接成基本实心部(23);并且所述基本实心部(23)被直接焊接至所述端子的所述焊接部(12),以实现二者之间的电气连接。

    超导电缆导体的末端结构和端子构件

    公开(公告)号:CN102918714A

    公开(公告)日:2013-02-06

    申请号:CN201180026630.0

    申请日:2011-05-30

    摘要: 公开了一种用于超导电缆导体的末端结构和端子构件,其中在超导电缆导体与端子构件之间的连接部中机械强度增大且电连接电阻减小。在连接超导电缆导体的末端部(10)和也用作良导体的端子构件的金属套筒(30)的结构中,末端部(10)设置有布置在中心支承体(11)的外周上的超导层(12)和围绕该超导层的绝缘体层(13),其中绝缘层(13)和超导层(12)被剥离使得中心支承体(11)和超导层(12)从端部依次暴露。金属套筒(30)设置有第一筒状部(31)、第二筒状部(32)和第三筒状部(33),第一筒状部的内表面(3a)与中心支承体(11)的暴露部分紧密接触,第二筒状部的内表面(3b)焊接到超导层(12)的暴露部分,绝缘体层(13)插入第三筒状部内。

    连接器组件
    90.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02714383A

    公开(公告)日:2012-10-03

    申请号:CN201180006877.6

    申请日:2011-01-12

    IPC分类号: H01R24/38 H01R9/03 H01R31/06

    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连接器组件。本发明的连接器组件(1)具有连接器(10)、电缆(20)、布线基板(30)和绝缘材料(40)。布线基板(30)的第1连接部(32)电连接连接器(10)的接触端子(11)与布线(34)。布线基板(30)的第2连接部(33)电连接电缆(20)的导体(221)与布线(34)。而且,第1连接部(32)的间距P1与第2连接部(33)的间距P2存在P1<P2的关系。此外,包围第1连接部(32)的绝缘材料(40)的介电常数E1与包围第2连接部(33)的绝缘材料(40)的介电常数E2存在E1<E2的关系。这样,在连接导体(221)与第2连接部(33)时,可以防止导体(221)彼此短路,并且可以实现第1连接部(32)的阻抗与第2连接部(33)的阻抗的匹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