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星星座构型切换控制规划方法和系统

    公开(公告)号:CN117850461A

    公开(公告)日:2024-04-09

    申请号:CN202311706094.X

    申请日:2023-12-12

    摘要: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卫星星座构型切换控制规划方法和系统,包括:根据初始构型和目标构型参数,将卫星的轨位映射至Ω‑u空间内;对初始构型内每个轨道面的相位调整量进行规划求解,计算得到最优解;求解每个轨道面的控制脉冲和调整时间;对初始构型进行切换,并将切换后的轨道映射至Ω‑u空间内,确保构型调整到位。本发明有效实现初始构型向目标构型切换的控制规划,采用升降轨机动策略,对调整量进行了优化,有利于降低调整时间和燃料消耗;充分利用了Walker星座的均匀性,分轨面进行控制规划,有利于降低优化复杂性;对星座规模不作约束,适用于大规模星座的构型切换控制规划。

    一种多星编队协同区域成像自主任务规划方法及系统

    公开(公告)号:CN111950877B

    公开(公告)日:2023-11-14

    申请号:CN202010761319.1

    申请日:2020-07-31

    IPC分类号: G06Q10/0631

    摘要: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多星编队协同区域成像自主任务规划方法及系统,包括:中枢星实时处理星上任务队列,按时间触发区域拼接任务;根据各星准备状态,确定参与当前拼接的卫星集合及各星所用的成像模式;以中枢星轨道对地面上注区域成像任务进行分解计算得到的参数,定义为中枢星参数;根据中枢星参数分解进行区域合法性检查;根据区域分解的各类约束及地面上注区域多边形任务描述的中枢星参数分解,按照一定的重叠度要求,使用飞行方向平行的近似长方形覆盖目标多边形区域,计算得到各近似长方形的中心点经纬度以及成像时长,并分配给各有效成员星。

    一种镁合金电缆支架
    3.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12072573B

    公开(公告)日:2021-11-23

    申请号:CN202010972982.6

    申请日:2020-09-16

    IPC分类号: H02G3/02

    摘要: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镁合金电缆支架,包括第一胶接板、第二胶接板和支撑件,所述第一胶接板和所述第二胶接板上下平行设置,所述支撑件固定于所述第一胶接板和所述第二胶接板之间并与所述第一胶接板和所述第二胶接板垂直;所述第一胶接板的顶面与电缆卡箍连接,所述电缆卡箍上设有电缆扎带用于捆扎电缆;所述第二胶接板的底面与卫星安装板连接。本发明镁合金电缆支架,解决了需要更为轻质的电缆支架,镁合金使用时易氧化等问题,外形轻巧,工艺简单,易于使用,适应性强,可应用于通信、资源、气象等各类应用卫星。

    用于绕飞编队的激光星间链路终端自主接力方法及系统

    公开(公告)号:CN111924132B

    公开(公告)日:2021-10-26

    申请号:CN202010718727.9

    申请日:2020-07-23

    IPC分类号: B64G1/10 B64G1/22

    摘要: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用于绕飞编队的激光星间链路终端自主接力方法及系统,包括:步骤1:主星和副星分别获取自身及对方的GNSS信息;步骤2:主副星根据GNSS信息,实时递推计算主副星在对方本体坐标系的视线矢量;步骤3:主星根据副星在主星本体坐标系的视线矢量,结合主星激光终端的星上布局,进行接力终端选择及接力窗口计算;副星根据主星在副星本体坐标系的视线矢量,进行接力终端选择及接力窗口计算;步骤4:主星和副星待接力终端分别对目标终端的信标光进行搜索、捕获和跟踪,实现对激光链路的切换和自主跟踪。本发明实现简单,可以保障编队运行过程中星间激光链路自主持续稳定运行,减小地面干预,最大程度保障链路持续性与稳定性。

    一种基于多源数据驱动的天基多维信息融合方法及系统

    公开(公告)号:CN111931833A

    公开(公告)日:2020-11-13

    申请号:CN202010754344.7

    申请日:2020-07-30

    IPC分类号: G06K9/62

    摘要: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基于多源数据驱动的天基多维信息融合系统及方法,包括:模块M1:对同时相多信源信息中的目标信息进行目标信息关联;模块M2:基于关联的目标信息进行多源信息融合;模块M3:对多源信息融合的输出结果进行决策级再融合,得到融合产品,并对融合产品进行封装输出重要目标产品和区域综合信息。本发明自适应能力强,系统鲁棒性好,对于满足输入格式要求的信源可弹性化介入,提升产品维度。因此,本发明尤其适用于基于多源数据驱动的弹性化天基多维信息融合。

    卫星大口径可展开天线定位安装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1653858A

    公开(公告)日:2020-09-11

    申请号:CN202010462259.3

    申请日:2020-05-27

    IPC分类号: H01Q1/12

    摘要: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卫星大口径可展开天线定位安装方法,包括以下步骤:S1、根据天线馈源与天线反射面相对关系完成卫星正式侧板和卫星模拟侧板的高精度加工;S2、利用卫星模拟侧板及天线馈源,完成卫星舱内外与天线馈源相关的波导调整;S3、拆除卫星模拟侧板及天线馈源,然后安装卫星正式侧板及天线馈源;将卫星置于两轴转台上,通过两轴转台调整好卫星姿态,完成天线反射面压紧释放机构安装及天线反射面展开机构安装。本发明定位安装方法取消了大口径天线馈源与反射面之间的附属连接结构,节省了卫星宝贵的设计资源;减少了波导调整的难度;操作简单、适应性强,可应用于通信、侦察等卫星。

    相控阵天线的并行幅相校准方法及系统

    公开(公告)号:CN110708127A

    公开(公告)日:2020-01-17

    申请号:CN201910888305.3

    申请日:2019-09-19

    IPC分类号: H04B17/12 H04B17/21

    摘要: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相控阵天线的并行幅相校准方法及系统,包括:校准信号设置步骤:设置单频校准信号入射到相控阵天线上,或通过相控阵天线发出;初始状态设置步骤:选择相控阵天线上的多个天线单元,设置所选择的每个天线单元的移相器为初始状态;调制步骤:对所选择的每个天线单元的移相器进行周期性相位调制;分析步骤:分析接收到的单频校准信号的谐波特征来校准对应的天线单元的幅度和相位。本发明能同时对相控阵天线的多个单元进行(同时校准的单元数目不限),通过对接收的校准信号进行谐波特征分析来计算各单元通道上的幅度和相位。

    相控阵天线阵元失效的诊断方法及系统

    公开(公告)号:CN110470911A

    公开(公告)日:2019-11-19

    申请号:CN201910749253.1

    申请日:2019-08-14

    IPC分类号: G01R29/08 G01R29/10

    摘要: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相控阵天线阵元失效的诊断方法及系统,包括:相位调制步骤:选择相控阵天线的多个阵元,对选择的多个阵元的移相器件进行周期性的相位调制;分析步骤:分析相控阵天线接收或者发射的信号中的谐波特征来诊断对应阵元的有效性。本发明同时可以诊断多个天线单元,诊断效率高;无需辅助诊断单元,硬件结构简单;仅需仅需频谱估计,可利用快速傅里叶变换等方法实现,算法复杂度低。因此,本发明尤其适用于大型有源相控阵天线的快速并行诊断。

    星地协同引导的星簇成像方法和系统

    公开(公告)号:CN115865171A

    公开(公告)日:2023-03-28

    申请号:CN202211481630.6

    申请日:2022-11-24

    IPC分类号: H04B7/185

    摘要: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星地协同引导的星簇成像方法和系统,包括:建立星地数传链路和星地测控链路;进行广域搜索,得到目标搜索信息;将目标搜索信息下传至地面系统;从目标搜索信息中选取置信度最高的目标,获得目标号;根据目标号提取内容,封装成星间引导数据包,通过星间链路发送给从星;在从星获取并解析星间引导数据包;在从星根据星间引导数据包的目标经纬度规划成像任务,在任务执行时记录目标号,解算出从星成像任务执行的起止时间;在地面系统通过从星的遥测显示的规划结果标志位,判断从星的成像任务是否规划成功。本发明兼顾了星间协同的自主性和地面干预的可控性,与星间引导成像相比,本发明提高了星簇引导成像的成功率。

    全向动态微波激光复合体制星间链路建链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1934743B

    公开(公告)日:2022-06-03

    申请号:CN202010717043.7

    申请日:2020-07-23

    IPC分类号: H04B7/185

    摘要: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全向动态微波激光复合体制星间链路建链方法,包括如下步骤:入轨信息上注步骤:主星和副星入轨后,主星和副星的轨道参数由地面测定并进行轨道递推后分别上注到主星和副星上;微波链路建链步骤:主星和副星的相控阵天线根据轨道递推的轨道参数进行微波天线指向解算,建立主星和副星的微波链路;激光链路建立步骤:主星和副星通过微波链路交互相对GNSS导航信息,主星和副星的激光终端进行扫描,完成双向捕获,完成激光链路建立。本发明可实现星间快速建立、稳定工作、全向高速的星间链路,具有系统自适应能力强、系统规模小、自主性强等特点,尤其适用于多星复杂绕飞编队下的高速通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