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测纳米单体吸收光谱的透射电镜样品杆及其使用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5931938A

    公开(公告)日:2016-09-07

    申请号:CN201610256248.3

    申请日:2016-04-22

    Applicant: 东南大学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H01J37/20 G01N21/31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可测纳米单体吸收光谱的透射电镜样品杆及其使用方法,该样品杆包括截面为U型的外壳;设在U型外壳内部的入射光纤和接收光纤;设在外壳内一端的光路产生及接收装置以及压电陶瓷驱动筒、金属铜帽和可装载于金属铜帽的金属探针;设在U型外壳内另一端的样品载台,入射光纤端头伸出U型外壳至样品杆腔内,接收光纤端头连接有石英波导并同样伸出U型外壳在样品杆腔内与入射光纤端头相对齐。通过压电陶瓷驱动筒控制金属铜帽和金属探针的精确移动,把纳米单体从样品载台处转移至金属探针上,随后移动探针至入射光纤的端头处,实现对纳米单体散射、吸收光谱的测量。

    基于氧化石墨烯海绵的柔性压力传感器及其制备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5067160A

    公开(公告)日:2015-11-18

    申请号:CN201510439412.X

    申请日:2015-07-23

    Applicant: 东南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氧化石墨烯海绵的柔性压力传感器及其制备方法,其包括柔性基底、石墨烯电极、氧化石墨烯海绵介电层,所述石墨烯电极通过喷涂的方式沉积在所述柔性基底的外侧面,通过掩膜形成长条状电极阵列;所述柔性基底为两片,所述氧化石墨烯海绵介电层设置在两片柔性基底的内侧面之间。本发明的基于氧化石墨烯海绵的柔性压力传感器具有可弯曲,灵敏度高,响应时间快,空间分辨能力高,稳定性好的优点。

    光电性能可测的透射电镜样品杆及构建太阳能电池的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3400740A

    公开(公告)日:2013-11-20

    申请号:CN201310285380.3

    申请日:2013-07-05

    Applicant: 东南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可测量纳米材料光电性能及显微结构的透射电镜样品杆及构建太阳能电池方法,包括截面U形的外壳、设在U形外壳开口端的电路总控,以及设在外壳内的驱动筒、第一样品支撑台和第二样品支撑台,驱动筒具有压电陶瓷的一端与电路总控相连接,驱动筒的另一端设有第一样品支撑台,第一样品支撑台不与驱动筒接触的一端设置光阳极材料;第二样品支撑台设与第一样品支撑台相对设置,所述第二样品支撑台包括绝缘堵片、设在绝缘堵片上的金属电极、异质结发光源、连接台和第二堵片,绝缘堵片通过连接台与第二堵片固接,第二堵片固定在外壳内闭口一端。本发明能够在透射电镜样品杆上原位构建太阳能电池并进行光电性能及显微结构测试。

    一种制备憎水性石墨烯海绵的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3086371A

    公开(公告)日:2013-05-08

    申请号:CN201310027624.8

    申请日:2013-01-24

    Applicant: 东南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制备憎水性石墨烯海绵的方法,首先对氧化石墨烯的分散液进行冷冻干燥,接着对干燥后的样品进行高温处理,最后对所得样品进行碳颗粒修饰,从而可得到具有超憎水性超亲油性的石墨烯海绵,该海绵相对于之前报道的海绵,密度相当的低,吸附能力提高了8倍左右。因此,使其在环境保护及能源上面具有巨大的应用价值。

    一种TEM气氛芯片专用封装装置及其使用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8412300A

    公开(公告)日:2024-07-30

    申请号:CN202410304936.7

    申请日:2024-03-18

    Applicant: 东南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TEM气氛芯片专用封装装置及其使用方法,装置包括:芯片装载模块、四轴高精度移位台、密封腔模块和气氛环境控制模块;芯片装载模块用于装载底板芯片和顶板芯片,并设有加热片;四轴高精度移位台用于控制底板芯片装载片沿x轴、y轴精密移动以及在xy平面内转动,控制顶板芯片装载片沿z轴上下精密移动;密封腔模块用于给芯片装载模块和四轴高精度移位台提供密封环境,并设有顶部透明观察窗用于搭配超清显微镜进行实时观察;气氛环境控制模块用于给密封腔模块提供气氛环境。本发明采用压电模块进行四轴高精度移位,借助光学显微镜进行可视化可控化操作,在密封腔模块中进行气氛封装,大大提高了封装特种芯片的质量和可靠性。

    一种用于透射电镜表征的热、电场耦合型密封腔芯片及其制作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4758939A

    公开(公告)日:2022-07-15

    申请号:CN202210378551.6

    申请日:2022-04-12

    Applicant: 东南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用于透射电镜表征的热、电场耦合型密封腔芯片及其制作方法,包含基板芯片与顶板芯片,基板芯片包括第一硅衬底、在第一硅衬底上表面和下表面的介质层、沉积在上表面介质层上的接触电极、加热电极、电场电极以及隔离层;制作基板芯片上的第一观察窗口;顶板芯片包括第二硅衬底,第二硅衬底上表面和下表面的介质层,制作顶板芯片上的第二观察窗口。将样品置于基板芯片的观察窗口区,基板芯片与顶板芯片粘合,放入匹配的透射电镜样品杆中即可使用。本发明不仅能够实现在密封腔中对样品进行加热,还能同步在局部施加额外电场,有助于在透射电镜原位表征过程中实时观察材料在电场诱导下的动态生长过程。

    一种用于透射电镜表征的液体样品腔及其制备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0632105B

    公开(公告)日:2021-10-29

    申请号:CN201910874758.0

    申请日:2019-09-17

    Applicant: 东南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透射电镜表征的液体样品腔及其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取两个透射电镜表征用低熔点金属载网骨架,分别在其一个表面覆盖上有机薄膜得金属载网;2)将一个金属载网以有机薄膜在下方的方式放置,从金属载网的上方滴加待表征的液体样品,之后在其表面以有机薄膜在上方的方式覆盖另一个金属载网;3)对两个金属载网加热至载网骨架开始软化,外力挤压至载网骨架相互融合,在两个金属载网的交叉网格中形成密封液体样品窗口;4)待两个金属载网降至室温,载网骨架硬化后进行检漏,得到具有多个样品窗的液体样品腔。该方法以低熔点金属载网为基础,制备简易、成本低廉、重复性高、使用简单,可用于透射电镜对液体环境表征。

    一种用于透射电镜表征的液体样品腔及其制备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0632105A

    公开(公告)日:2019-12-31

    申请号:CN201910874758.0

    申请日:2019-09-17

    Applicant: 东南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透射电镜表征的液体样品腔及其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取两个透射电镜表征用低熔点金属载网骨架,分别在其一个表面覆盖上有机薄膜得金属载网;2)将一个金属载网以有机薄膜在下方的方式放置,从金属载网的上方滴加待表征的液体样品,之后在其表面以有机薄膜在上方的方式覆盖另一个金属载网;3)对两个金属载网加热至载网骨架开始软化,外力挤压至载网骨架相互融合,在两个金属载网的交叉网格中形成密封液体样品窗口;4)待两个金属载网降至室温,载网骨架硬化后进行检漏,得到具有多个样品窗的液体样品腔。该方法以低熔点金属载网为基础,制备简易、成本低廉、重复性高、使用简单,可用于透射电镜对液体环境表征。

    基于氧化石墨烯海绵的柔性压力传感器

    公开(公告)号:CN105067160B

    公开(公告)日:2017-10-03

    申请号:CN201510439412.X

    申请日:2015-07-23

    Applicant: 东南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氧化石墨烯海绵的柔性压力传感器及其制备方法,其包括柔性基底、石墨烯电极、氧化石墨烯海绵介电层,所述石墨烯电极通过喷涂的方式沉积在所述柔性基底的外侧面,通过掩膜形成长条状电极阵列;所述柔性基底为两片,所述氧化石墨烯海绵介电层设置在两片柔性基底的内侧面之间。本发明的基于氧化石墨烯海绵的柔性压力传感器具有可弯曲,灵敏度高,响应时间快,空间分辨能力高,稳定性好的优点。

    一种制备石墨烯薄膜的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3101908B

    公开(公告)日:2015-06-03

    申请号:CN201310026890.9

    申请日:2013-01-24

    Applicant: 东南大学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C01B32/192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调制石墨烯薄膜润湿性的方法。该调制方法具体为:利用喷枪将氧化石墨烯分散液喷到加热的衬底上,接着对所得样品进行肼蒸汽还原,在这过程中,通过改变衬底温度,从而实现石墨烯薄膜表面结构的改变,为了达到超疏水的特性,还必须对上述样品进行碳颗粒的修饰,总之,通过改变表面结构,实现了从亲水-疏水-强疏水-超疏水的转变。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