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4036750A
公开(公告)日:2022-02-11
申请号:CN202111319022.0
申请日:2021-11-09
申请人: 中交一公局厦门工程有限公司 , 交通运输部公路科学研究所 , 南京智慧岩土工程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IPC分类号: G06F30/20 , G06F113/08
摘要: 本发明是一种降雨地表径流补给岩溶隧道暗河最大洪水量估计方法,具体步骤包括:(1)获取降雨统计参数;(2)计算设计雨量;(3)计算历时分配的设计平均雨量;(4)计算设计净雨量;(5)隧址区地表汇水点排查与地形数据获取;(6)地表径流汇水分析;(7)计算地下水汇流参数;(8)地表径流补给地下水径流计算;(9)隧道暗河最大洪水量估计。本发明能够准确预测岩溶区因地表汇水补给隧道暗河最大洪水量,从而合理设计隧道施工期防洪护堤高度与运行期暗河上跨渡槽或下穿涵管的过水容量,并且能够依据估算洪峰时间,确定隧道规避风险的施工时间,保障隧道施工与运营安全。
-
公开(公告)号:CN113962475A
公开(公告)日:2022-01-21
申请号:CN202111319014.6
申请日:2021-11-09
申请人: 中交一公局厦门工程有限公司 , 南京智慧岩土工程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 交通运输部公路科学研究所
IPC分类号: G06Q10/04 , G06F30/20 , G01C11/02 , G01W1/14 , G06F111/10
摘要: 本发明是一种下穿岩溶天坑隧道暴雨期最大涌水量峰值估计方法。具体步骤包括:(1)岩溶天坑微地形测绘;(2)确定流域特征参数;(3)获取降雨统计参数;(4)计算设计雨量;(5)计算雨力;(6)计算损失参数与产流历时;(7)计算汇流参数;(8)计算流域汇流历时与设计洪峰流量;(9)计算地下水汇流参数;(10)隧道最大涌水量计算。本发明能够准确预测暴雨期岩溶天坑径流补给隧道最大涌水量,从而合理设计隧道施工期与运行期防排水容量与衬砌结构水压荷载,保障隧道施工与运营安全。
-
公开(公告)号:CN116084336A
公开(公告)日:2023-05-09
申请号:CN202310056995.2
申请日:2023-01-16
申请人: 中交一公局厦门工程有限公司 , 南京工业大学 , 交通运输部公路科学研究所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岩溶隧道与地下暗河相交防淤抗冲分水式结构,利用与结构一体化的上游侧分水堰、下游侧消力堰、多孔箱涵式V型倒虹吸输水管道与开敞式溢流道,使得岩溶隧道结构将与之相交地下暗河分成了上、下两部分过水断面;下部过水断面为多孔箱涵式V型倒虹吸输水管道,上部过水断面为开敞式溢流道,本发明的分水式结构使得地下暗河根据枯水期与洪水期分流通过岩溶隧道,V型倒虹吸孔输水管道埋置深度浅,无需调整暗河水流比降,而且V型倒虹吸孔输水管道解决上游岩溶隧道在衬砌结构上游侧泥沙淤积,同时分水堰减弱了洪水期水流对衬砌结构的冲击荷载,使得上下分流水荷载实现了一定程度的平衡。
-
公开(公告)号:CN116464507A
公开(公告)日:2023-07-21
申请号:CN202310626720.8
申请日:2023-05-30
申请人: 交通运输部公路科学研究所 , 中交一公局厦门工程有限公司
IPC分类号: E21F16/02
摘要: 本发明涉及隧道施工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隧道大流量岩溶涌水反坡排水方法,包括如下步骤:((1)在所述隧道内布设两组排水管组,其中,一组为多级泵站排水管路G泵,另一组为专用排水管路G专;所述专用排水管路G专中的专用排水钢管G专钢与每级泵站集水池相连;(2)确认掌子面开挖后的大流量涌水点i,并在所述涌水点i处安装封堵导水装置,将导水装置与专用排水管路G专相连;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通过建立密闭的管路,使涌水由水压高(涌水点)向水压低(洞口)处流动,排水能力自适应于涌水点的涌水量和水压,不需技术人员勘察估测后设计,可有效降低由于排水机械设备配套不合适导致的淹井事故的风险。
-
公开(公告)号:CN116070322A
公开(公告)日:2023-05-05
申请号:CN202310042294.3
申请日:2023-01-28
申请人: 交通运输部公路科学研究所 , 中交一公局厦门工程有限公司
IPC分类号: G06F30/13 , G06F30/23 , G06F119/14
摘要: 本发明涉及隧道结构分析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强降雨下岩溶隧道衬砌结构安全性评价方法,包括:根据隧道结构型式及设计参数建立隧道水压环向作用范围矩阵R=(rij)n×m;建立隧道衬砌结构与围岩的荷载‑结构模型,确定隧道环向范围矩阵中安全系数最小的环向范围rab;根据隧道实测涌水量Wi及衬砌水压Pi,计算隧址区降雨量历史极值Y极时的衬砌结构水压值P极;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申请所述衬砌结构安全性评价方法以实际工程为背景,比对不同水压模式下受力状态,计算最不利状态下的安全系数,从而判断强降雨条件下岩溶隧道衬砌结构安全性,相对于以往的静水折减计算方式,更符合工程实际。
-
公开(公告)号:CN114991811B
公开(公告)日:2022-10-28
申请号:CN202210927798.9
申请日:2022-08-03
申请人: 交通运输部公路科学研究所 , 中交一公局厦门工程有限公司
摘要: 一种岩溶隧道穿越暗河区段的结构设计与防排水方法,包括以下步骤:确认隧道洞内横穿或斜穿暗河的走向、规模、高程、流量及围岩状况;对隧道穿越暗河区段纵向分区设防;调整暗河交叉段的暗河水路,设置倒虹吸排水结构;采取多道防线、层层设防的方法对抗水压加固段进行衬砌结构加固设计;采取衬砌监测预警、限压限量排放方法进行防排水结构设计。本发明的岩溶隧道穿越暗河区段的结构设计与防排水方法,适用于隧道横穿或斜穿暗河及富水溶腔,可以为隧道的长期结构安全与地下水生态环境提供保障,对隧道运营安全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
公开(公告)号:CN116464507B
公开(公告)日:2024-01-05
申请号:CN202310626720.8
申请日:2023-05-30
申请人: 交通运输部公路科学研究所 , 中交一公局厦门工程有限公司
IPC分类号: E21F16/02
摘要: 本发明涉及隧道施工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隧道大流量岩溶涌水反坡排水方法,包括如下步骤:((1)在所述隧道内布设两组排水管组,其中,一组为多级泵站排水管路G泵,另一组为专用排水管路G专;所述专用排水管路G专中的专用排水钢管G专钢与每级泵站集水池相连;(2)确认掌子面开挖后的大流量涌水点i,并在所述涌水点i处安装封堵导水装置,将导水装置与专用排水管路G专相连;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通过建立密闭的管路,使涌水由水压高(涌水点)向水压低(洞口)处流动,排水能力自适应于涌水点的涌水量和水压,不需技术人员勘察估测后设计,可有效降低由于排水机械设备配套不合适导致的淹井事故的风险。
-
公开(公告)号:CN116070322B
公开(公告)日:2023-06-02
申请号:CN202310042294.3
申请日:2023-01-28
申请人: 交通运输部公路科学研究所 , 中交一公局厦门工程有限公司
IPC分类号: G06F30/13 , G06F30/23 , G06F119/14
摘要: 本发明涉及隧道结构分析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强降雨下岩溶隧道衬砌结构安全性评价方法,包括:根据隧道结构型式及设计参数建立隧道水压环向作用范围矩阵R=(rij)n×m;建立隧道衬砌结构与围岩的荷载‑结构模型,确定隧道环向范围矩阵中安全系数最小的环向范围rab;根据隧道实测涌水量Wi及衬砌水压Pi,计算隧址区降雨量历史极值Y极时的衬砌结构水压值P极;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申请所述衬砌结构安全性评价方法以实际工程为背景,比对不同水压模式下受力状态,计算最不利状态下的安全系数,从而判断强降雨条件下岩溶隧道衬砌结构安全性,相对于以往的静水折减计算方式,更符合工程实际。
-
公开(公告)号:CN114991811A
公开(公告)日:2022-09-02
申请号:CN202210927798.9
申请日:2022-08-03
申请人: 交通运输部公路科学研究所 , 中交一公局厦门工程有限公司
摘要: 一种岩溶隧道穿越暗河区段的结构设计与防排水方法,包括以下步骤:确认隧道洞内横穿或斜穿暗河的走向、规模、高程、流量及围岩状况;对隧道穿越暗河区段纵向分区设防;调整暗河交叉段的暗河水路,设置倒虹吸排水结构;采取多道防线、层层设防的方法对抗水压加固段进行衬砌结构加固设计;采取衬砌监测预警、限压限量排放方法进行防排水结构设计。本发明的岩溶隧道穿越暗河区段的结构设计与防排水方法,适用于隧道横穿或斜穿暗河及富水溶腔,可以为隧道的长期结构安全与地下水生态环境提供保障,对隧道运营安全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
公开(公告)号:CN118339362A
公开(公告)日:2024-07-12
申请号:CN202380012873.1
申请日:2023-12-18
申请人: 中交一公局厦门工程有限公司
摘要: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岩溶隧道穿越溶洞的施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1)溶洞扩挖及支护;(2)溶洞基底清淤及回填;(3)仰拱及填充施工;(4)止水墙施工及两侧混凝土回填;(5)初期支护施工;(6)初支顶部回填及防水层施工;(7)二衬防排水施工;(8)水压监控系统安装及调试;(9)监测预警方案实施。本施工方法适用于富水岩溶隧道穿越大型地下溶洞、溶槽以及地下暗河等不良地质工程。在本施工方法中,所述步骤操作难度相对较小,施工质量可控,施工盲区较少,施工安全性较高;能够维持溶洞地下水的初始径流平衡,在最大程度上保护周围生态环境。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