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9633831A
公开(公告)日:2025-03-18
申请号:CN202411672809.9
申请日:2024-11-21
Applicant: 中冶焦耐(大连)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 浙江大学
IPC: B01J23/80 , B01J37/08 , B01J37/00 , C07C29/154 , C07C31/04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二氧化硅修饰铜锌铝催化剂的制备和使用方法,包括:铜盐、锌盐和铝盐溶于去离子水中得到溶液A;碳酸钠溶于去离子水中得到溶液B;硅盐或有机硅溶于去离子水或者无水乙醇中得到溶液C;溶液A、B、C滴入盛有去离子水的烧杯里,调节溶液B的滴加速度保持反应液的pH值为碱性范围;将反应所得沉淀老化,经洗涤、抽滤后,进行干燥和焙烧得到铜锌铝硅催化剂;铜、锌、铝、硅的摩尔百分含量分别为20%~50%、10%~40%、10%~40%、10%~30%。本发明有效增强催化剂抗烧结阻力,并调控催化剂中Cu纳米颗粒的电子性质,促进催化剂上更多的Cuδ+物种的生成,从而抑制逆水煤气和甲醇分解等副反应的进行,大幅提升催化剂稳定性,甲醇选择性明显增加。
-
公开(公告)号:CN119242321A
公开(公告)日:2025-01-03
申请号:CN202411241657.7
申请日:2024-09-05
Applicant: 中冶焦耐(大连)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以干熄焦为核心的二氧化碳综合利用方法及系统,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碳的循环气体从循环气体入口进入干熄炉,自循环气体出口排出的高温循环气体主要成分为二氧化碳与一氧化碳;高温循环气体经一次除尘器滤除焦粉后,可进入超临界发电装置进行发电,并通过锅炉回收余热;回收余热后的低温循环气体全部或者部分分离出其中的一氧化碳及氢气;剩余的主要成分为二氧化碳的循环气体返回干熄炉循环利用,同时向干熄炉内补充新的二氧化碳气体。本发明采用工业废气中分离出的二氧化碳作为干熄焦循环气体,开发出一条消耗二氧化碳的新途径,减少了二氧化碳排放,保证了干熄焦生产的安全性,并且得到了一氧化碳及氢气。
-
公开(公告)号:CN109146810A
公开(公告)日:2019-01-04
申请号:CN201810897756.9
申请日:2018-08-08
Applicant: 国网浙江省电力有限公司信息通信分公司 , 浙江大学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G06T5/003 , G06N3/0454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端到端深度学习的图像去雾的方法。本发明根据雾图成像模型将无雾图像生成有雾图像,将有雾图像及其对应的传输图和大气光输入到所设计的图像去雾神经网络中,利用随机梯度下降法训练图像去雾神经网络;将待测有雾图像输入到训练后的图像去雾神经网络中获得传输图和大气光值,得到待测有雾图像去雾后的结果。本发明方法和传统的图像去雾方法相比,得到的去雾后结果在视觉上效果较佳,且适用的场景范围更广,同时可以估计得到大气光值,从而实现端到端的去雾,可以得到较好的去雾效果。
-
公开(公告)号:CN219049809U
公开(公告)日:2023-05-23
申请号:CN202223130237.0
申请日:2022-11-24
Applicant: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移动式输液架,包括固定座,固定座的底端安装有万向轮,固定座的中部开设有螺纹槽,固定座的中部设有支撑杆,支撑杆的底端连接有丝杆,丝杆螺纹连接在螺纹槽内部,支撑杆的表面通过螺圈固定安装有放置框,支撑杆的表面与放置框顶部对应处设有支撑机构,支撑杆的顶部固定安装有若干吊钩,本实用新型:支撑杆通过底部连接的丝杆转动安装在固定座的中部,使得支撑杆可以带动表面安装的放置框及表面的其他结构一同转动,放置框内部用于放置引流瓶,挂钩处用于放置引流袋,与对比文件相比,可转动的支撑杆便于患者起身时将引流瓶及管道从患者身边绕开,方便行走。
-
公开(公告)号:CN220213840U
公开(公告)日:2023-12-22
申请号:CN202320972948.8
申请日:2023-04-26
Applicant: 浙江大学
Inventor: 徐晶
IPC: A63B23/18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呼吸训练器,包括单向气阀,单向气阀的两侧分别设置有第一导气管和第二导气管,单向气阀的两端均固定连接有连接管,单向气阀的内侧设置有固定块,固定块的顶端固定连接有限位块,限位块设置于连接管的内侧,固定块的两端均设置有弹性机构。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单向气阀,第一导气管可放置于患者嘴巴内,用于进行呼吸训练工作,单向气阀的内侧设置有对气流进行限制的阻气机构,在患者通过第一导气管进行吸气时,气流无法从单向气阀中穿过,使得患者只能通过鼻腔进行吸气,而在进行呼气时,气流会带动单向气阀内部的阻气机构进行移动,有效将气流从单向气阀的内部排出,有效完成呼吸训练的工作。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