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异形环件轧制的芯辊组件及轧环机

    公开(公告)号:CN115502214A

    公开(公告)日:2022-12-23

    申请号:CN202211356898.7

    申请日:2022-11-01

    Applicant: 中南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金属环成型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异形环件轧制的芯辊组件;包括芯轴以及滑动套设在所述芯轴外侧的芯辊外模,所述芯轴具有下端以及上端,所述芯轴靠近下端的一侧具有定位部,所述芯辊外模的第一端抵接所述定位部,所述芯辊外模的第二端具有限位凸台,所述限位凸台远离所述定位部的一侧连接有弹性浮动机构;使得芯辊外模在轧制异型环的过程中可沿芯轴轴向进行上下浮动;从而保证限位凸台与锻环之间既不会发生摩擦力过大导致的卡死现象,也不会因锻环未受到定位限制而导致加工锻环件发生扭曲变形的情况。

    受损回转体零件增材修复与强化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4850887A

    公开(公告)日:2022-08-05

    申请号:CN202210591876.2

    申请日:2022-05-27

    Applicant: 中南大学

    Abstract: 受损回转体零件增材修复与强化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得到受损回转体零件的受损区域;采用铣削加工去除受损部位,在受损回转体零件上形成适合增材修复的形状;得到受损回转体零件的增材区域三维模型;对受损回转体零件的待增材区域进行局部加热,将待增材区域加热到适合电弧增材的温度;对受损回转体零件进行增材修复;对增材修复后的受损回转体零件进行塑性变形;对受损回转体零件的修复区域进行冷热循环处理及局部固溶和时效热处理;得到局部固溶和时效热处理后受损回转体零件较原始回转体零件多余部分;采用车削去除多余部分使得修复后的回转体零件形状与受损前一致。本发明修复与强化的部分,能获得比母材组织更高的力学性能。

    车辆两侧障碍测距的测量系统及其布置方法和测量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3960576A

    公开(公告)日:2022-01-21

    申请号:CN202111127846.8

    申请日:2021-09-26

    Applicant: 中南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车辆两侧障碍测距的测量系统,包括控制模块,以及与所述控制模块相连的测量模块一,所述测量模块一包括在车身左右两侧、分别从车身最前端到车身最后端、以L5间距安装的n2组超声波传感器阵列集,n2≥2,车身最前端和车身最后端各有一组超声波传感器阵列集,所述超声波传感器阵列集包括一个超声波传感器收发一体端和位于所述超声波传感器收发一体端后面的紧密相接排布的n1个超声波传感器接收端;本发明也公开了所述车辆两侧障碍测距的测量系统的布置方法和测量方法,使得超声波回波都能正常接收,提高车身左右两侧的车辆或障碍的监测能力,为两侧避障决策提高更多的检测依据。

    镁合金舱体铸件热处理过程的变形控制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3235026B

    公开(公告)日:2022-01-07

    申请号:CN202110476690.8

    申请日:2021-04-29

    Applicant: 中南大学

    Abstract: 一种镁合金舱体铸件热处理过程的变形控制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建立镁合金舱体铸件的几何模型;(2)确定镁合金舱体铸件的热处理工艺参数,根据热处理工艺参数,建立镁合金舱体铸件热处理工艺过程有限元模型;(3)在确定的热处理工艺下,通过改变工装的几何参数进行影响分析,得到舱体铸件在工装不同几何参数下的热处理过程中的变形量;(4)根据舱体铸件在工装不同几何参数下的热处理过程中的变形量,选择抑制舱体铸件变形的最佳参数。本发明以最小圆度误差为优化目标,对内支撑工装结构尺寸进行合理设计,获得结构简单、灵活、节省材料、变形抑制效果好的内支撑工装,提升工装对于内凸缘结构薄壁筒形铸件热处理变形的抑制效果。

    一种镁合金筒形件残余应力评估预测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3237583A

    公开(公告)日:2021-08-10

    申请号:CN202110524513.2

    申请日:2021-05-13

    Applicant: 中南大学

    Abstract: 一种镁合金筒形件残余应力评估预测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将筒形件作为基准件,设计与基准件凸起数量相同的伴随件;(2)设计伴随件的尺寸及材料;(3)将基准件和伴随件放入固溶热处理炉中处理;(4)使用仿真软件得到基准件和伴随件残余应力仿真结果;(5)将基准件的凸起和伴随件沿厚度方向分成m层;提取凸起和伴随件各层残余应力值,获得凸起和伴随件残余应力之间的比例关系,建立比例值与各层厚度的函数关系及比例值与凸起初始厚度的函数关系;(6)拟合比例值与凸起初始厚度、各层厚度之间的函数关系;(7)测得伴随件残余应力分布值;(8)获得基准件的残余应力值。本发明在不破坏基准件时,获得基准件残余应力的分布及数值。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