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离岸养殖遮掩结构及离岸养殖堤坝

    公开(公告)号:CN118383306A

    公开(公告)日:2024-07-26

    申请号:CN202410194058.8

    申请日:2024-02-21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海洋工程和深远海养殖技术领域,特别是一种离岸养殖遮掩结构及离岸养殖堤坝,第一遮掩墙体上贯穿设置有用于水流通过的口门一,口门一处设置有第一导流坝,第一导流坝将口门一分为分口门一和分口门二,第一导流坝包括横向坝和法向坝,横向坝沿第一遮掩墙体长度方向设置,法向坝位于横向坝的背浪侧,且法向坝外延凸出第一遮掩墙体。本申请的一种离岸养殖遮掩结构,由于口门一位于内部水域的背浪侧,其防浪要求低,因此口门一也作为主要的海流交换侧,通过第一导流坝将口门一分为两侧的分口门一和分口门二,既能够使第一导流坝导流效果更好,使得更多海流通过口门一,同时又避免因口门一宽度太大影响防浪效果。

    一种离岸消浪堤坝及离岸养殖系统

    公开(公告)号:CN117845826B

    公开(公告)日:2024-07-05

    申请号:CN202410194057.3

    申请日:2024-02-21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海洋工程和深远海养殖技术领域,特别是一种离岸消浪堤坝及离岸养殖系统,离岸消浪堤坝包括第一遮掩墙体、第三遮掩墙体、第四遮掩墙体和第二遮掩墙体、第一口门、第三口门、第四口门和第六口门,第二遮掩墙体的端部与第一遮掩墙体的端部交叠设置;第三遮掩墙体的端部与第一遮掩墙体的端部交叠设置;第四遮掩墙体的端部与第三遮掩墙体的端部交叠设置;第四遮掩墙体的端部与第二遮掩墙体的端部交叠设置。本申请的离岸消浪堤坝,基于第一口门、第三口门、第四口门、第六口门来增加消浪构造两侧海水交换的速率,且通过对应交叠设置来有效降低因开设口门而造成的挡浪效果减弱的程度,从而能够使得消浪构造具有更好的“防浪透流”的效果。

    一种岛屿水资源利用方法、系统、设备及介质

    公开(公告)号:CN119514852A

    公开(公告)日:2025-02-25

    申请号:CN202411499621.9

    申请日:2024-10-25

    Abstract: 本发明提出一种岛屿水资源利用方法、系统、设备及介质,其方法包括:获取指定时段的降雨量,根据降雨量确定降雨对各储水路径的影响程度,得到各储水路径的第一权重因子;获取各储水路径的当前容量信息,根据当前容量信息确定各储水路径的剩余容量,确定各储水路径的第二权重因子;获取各储水路径的状态信息,根据状态信息确定各储水路径的路径状态,得到各储水路径的第三权重因子;根据第一权重因子、第二权重因子以及第三权重因子计算各储水路径的综合评分;根据综合评分动态调整各储水路径的导通状态,令综合评分最高的储水路径优先完成降雨量的排水操作,从而提高淡水资源综合利用率,缓解岛屿上缺水问题。

    水下生态观景建筑
    4.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9352570A

    公开(公告)日:2025-01-24

    申请号:CN202411565033.0

    申请日:2024-11-05

    Abstract: 本申请提出一种水下生态观景建筑,包括:下层基体,用于配置于水域底层或水域黑暗层,具有观光室;中层基体,设于下层基体的顶部,用于配置于水域中层,设有第一栖息部,第一栖息部用于供水域中层的生物栖息,第一栖息部为由岩石砼或砂石材质制成的结构;以及上层基体,设于中层基体的顶部,上层基体的至少部分用于配置于水域表层,上层基体设有第二栖息部,第二栖息部用于供藻类或浮游生物栖息或厌光生物,第二栖息部为由岩石砼或砂石材质制成的结构。其能够为游客提供观赏价值的同时,还能够通过更低的成本来使建筑主体适应不同的水下环境条件和生物需求,为水生生物提供了更多样化的栖息环境,更利于水下生态观景建筑的推广应用。

    一种离岸消浪堤坝及离岸养殖系统

    公开(公告)号:CN117845826A

    公开(公告)日:2024-04-09

    申请号:CN202410194057.3

    申请日:2024-02-21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海洋工程和深远海养殖技术领域,特别是一种离岸消浪堤坝及离岸养殖系统,离岸消浪堤坝包括第一遮掩墙体、第三遮掩墙体、第四遮掩墙体和第二遮掩墙体、第一口门、第三口门、第四口门和第六口门,第二遮掩墙体的端部与第一遮掩墙体的端部交叠设置;第三遮掩墙体的端部与第一遮掩墙体的端部交叠设置;第四遮掩墙体的端部与第三遮掩墙体的端部交叠设置;第四遮掩墙体的端部与第二遮掩墙体的端部交叠设置。本申请的离岸消浪堤坝,基于第一口门、第三口门、第四口门、第六口门来增加消浪构造两侧海水交换的速率,且通过对应交叠设置来有效降低因开设口门而造成的挡浪效果减弱的程度,从而能够使得消浪构造具有更好的“防浪透流”的效果。

    一种水下建筑物及其施工方法
    6.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9177684A

    公开(公告)日:2024-12-24

    申请号:CN202411552805.7

    申请日:2024-11-01

    Abstract: 本申请提出一种水下建筑物及其施工方法,水下建筑物包括:建筑物主体;连接器,连接器与建筑物主体相连,连接器包括连接器主体、活动连接组件及卡接组件,活动连接组件及卡接组件均与连接器主体相连;桩基,桩基的底部固定于海底,活动连接组件与桩基活动连接,活动连接组件能够沿着桩基上下移动,桩基上设置有限位组件,卡接组件与限位组件相卡接。本申请实施例的建筑物主体固定于桩基上,不会受到海流的影响,提高了建筑物主体的稳定性。桩基对水深和地质强度等要求较小,降低了建筑物主体对海底条件的依赖。建筑物主体通过活动连接组件及卡接组件与桩基连接,实现建筑物主体的固定,使建筑物主体更加稳定。

    漂浮式两栖房屋
    7.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9160341A

    公开(公告)日:2024-12-20

    申请号:CN202411552803.8

    申请日:2024-11-01

    Abstract: 本申请提出一种漂浮式两栖房屋,包括:屋体;多根系泊柱,系泊柱用于配置于地基的中空腔的底部,多根系泊柱围绕屋体的竖向中心线依次排列设置,在屋体未被浮力抬升的情况下,系泊柱对屋体进行支撑;以及多个滑轮,滑轮设于屋体上,多个滑轮围绕屋体的竖向中心线依次排列设置,滑轮可上下移动地套设于对应的系泊柱上。由于多根系泊柱和多个滑轮均围绕屋体的竖向中心线依次排列设置以及滑轮可上下移动地套设于对应的系泊柱上,在屋体上下移动过程中,带动滑轮沿系泊柱上下移动,系泊柱和滑轮能够固定屋体前后左右四个方向的移动,使屋体在上下移动过程中能够有效抵抗风力和波浪力,从而提高了屋体上下移动时的稳定性。

    一种离岸养殖遮掩结构及离岸养殖堤坝

    公开(公告)号:CN118383306B

    公开(公告)日:2024-10-29

    申请号:CN202410194058.8

    申请日:2024-02-21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海洋工程和深远海养殖技术领域,特别是一种离岸养殖遮掩结构及离岸养殖堤坝,第一遮掩墙体上贯穿设置有用于水流通过的口门一,口门一处设置有第一导流坝,第一导流坝将口门一分为分口门一和分口门二,第一导流坝包括横向坝和法向坝,横向坝沿第一遮掩墙体长度方向设置,法向坝位于横向坝的背浪侧,且法向坝外延凸出第一遮掩墙体。本申请的一种离岸养殖遮掩结构,由于口门一位于内部水域的背浪侧,其防浪要求低,因此口门一也作为主要的海流交换侧,通过第一导流坝将口门一分为两侧的分口门一和分口门二,既能够使第一导流坝导流效果更好,使得更多海流通过口门一,同时又避免因口门一宽度太大影响防浪效果。

    一种海岸修复及红树林养护方法、系统

    公开(公告)号:CN118835562A

    公开(公告)日:2024-10-25

    申请号:CN202410929435.8

    申请日:2024-07-11

    Abstract: 本申请提出一种海岸修复及红树林养护方法、系统,该养护方法包括:阶段一:在海岸带靠海侧设置海侧堤坝,在海岸带靠陆侧设置陆侧堤坝,海侧堤坝与陆侧堤坝之间设有养护区域,并逐渐降低养护区域的地面高度;阶段二:通过控制海侧堤坝上水闸的开启,放水淹没并冲刷养护区域,在养护区域形成土壤淤积;阶段三:随着土壤淤积逐渐形成湿地,并在湿地部分种植红树林植物;阶段四:随着湿地面积的增加及红树林植物的增加,形成红树林,完成生态海岸建设。本申请的海岸修复及红树林养护方法对于海岸的原生条件并无较高要求,可用于多种不同海岸条件海岸带的生态海岸建设。

    一种多功能海堤系统
    10.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8704390A

    公开(公告)日:2024-09-27

    申请号:CN202411000060.3

    申请日:2024-07-24

    Abstract: 本申请提出一种多功能海堤系统,包括:海堤主体,海堤主体内部设置有容置空腔,海堤主体的顶部具有海侧上表面及陆侧上表面;商业综合体,设置于容置空腔内;防浪胸墙,设置于海堤主体的顶部,防浪胸墙位于海侧上表面与陆侧上表面之间,防浪胸墙内部设置有观光步道,防浪胸墙的侧面设置有观景窗;生态公园,设置于海堤主体的陆侧上表面上,且生态公园位于防浪胸墙靠近陆地的一侧,观景窗位于防浪胸墙的靠近生态公园的侧面上。本申请实施例通过在海堤主体内部设置商业综合体,有效利用了海堤主体内部的空间,有助于缓解土地短缺的问题,生态公园的设置则保留了海岸线的景观,增强了对海平面上升的防护能力。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