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9480192A
公开(公告)日:2025-02-18
申请号:CN202411612542.4
申请日:2024-11-12
Applicant: 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
Abstract: 本申请的实施例涉及从聚变或裂变反应直接产生电能的装置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利用温差进行发电的核电源。其包括:反应模块,设置成能够产生热量;发电模块,包括多个发电元件,每个发电元件在反应模块的径向外侧与其固定连接,反应模块产生的热量能够传递至每个发电元件;散热模块,设置于每个发电元件的径向外侧,与每个发电元件固定连接,每个发电元件的热量能够传递至散热模块,以利用散热模块对每个发电元件进行散热;其中,每个发电元件的径向内侧和径向外侧之间存在温差,每个发电元件能够根据径向内侧与径向外侧之间的温差产生电功率。本申请的实施例提供的核电源能够根据温差产生电功率,能够避免产生振动,有利于提高可靠性。
-
公开(公告)号:CN113409962B
公开(公告)日:2024-05-14
申请号:CN202110448280.2
申请日:2021-04-25
Applicant: 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
IPC: G21C1/32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空间核反应堆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双模式空间核反应堆堆芯。包括设有热管(1)和氢气流道(9)的燃料块,氢气能够通过氢气流道(9)被燃料块加热后喷出作为动力,同时氢气还能够对燃料块产生降温作用。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在推进模式和发电模式下热管(1)均可安全地运行于其适宜温度条件下,提升了燃料(11)与氢气工质之间的传热效率,另一方面也显著提升了燃料(11)与热管(1)之间的传热性能,可简化反应堆的运行方式,并提高系统的可靠性。
-
公开(公告)号:CN114530265B
公开(公告)日:2024-03-22
申请号:CN202210026146.8
申请日:2022-01-11
Applicant: 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
Abstract: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用于核反应堆的安全棒及核反应堆,安全棒包括屏蔽轴体和跟随轴体。跟随轴体的顶端与屏蔽轴体的底端连接,跟随轴体包括第一包壳、燃料段和第一轴向反射层。安全棒组装于核反应堆中。核反应堆未工作时,屏蔽轴体位于堆芯通孔内,屏蔽轴体阻止堆芯发生反应,保障核反应堆的安全性。当控制系统根据工作指令控制安全棒向上运动,使得屏蔽轴体抽出堆芯并进入屏蔽体中的预留孔,且跟随轴体进入堆芯的通孔。屏蔽轴体增强了屏蔽体的屏蔽功能。跟随轴体填补堆芯中的通孔,中间段的二氧化钍在中子照射作用下转化为核燃料铀‑233,核燃料铀‑233为堆芯引入正反应性,从而减缓堆芯反应性的下降速度,延长核反应堆的运行寿期。
-
公开(公告)号:CN116825414A
公开(公告)日:2023-09-29
申请号:CN202310737037.1
申请日:2023-06-21
Applicant: 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
IPC: G21H1/10
Abstract: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核电源,包括:堆芯,堆芯包括多个热离子燃料元件,每个热离子燃料元件内部形成第一冷却剂通道,用于供第一冷却剂流动;第一集流腔和第二集流腔,第一冷却剂从第一集流腔流经热离子燃料元件后流入第二集流腔;至少一个换热器,每个换热器具有能够进行换热的第一冷却剂流道和第二冷却剂流道;第一冷却剂回路,用于接收来自第二集流腔的第一冷却剂,并使第一冷却剂流经第一冷却剂流道后返回第一集流腔;至少一个第二冷却剂回路,用于供第二冷却剂循环流动,每个第二冷却剂回路中的第二冷却剂能够流经一个第二冷却剂流道;以及至少一个热电转换元件,每个热电转换元件用于将一个第二冷却剂回路的热量转换为电能。
-
公开(公告)号:CN109119174B
公开(公告)日:2023-09-29
申请号:CN201811037326.6
申请日:2018-09-06
Applicant: 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基于铀氢锆燃料和静态热电转换的热管冷却式核反应堆电源系统,包括热管、设置在屏蔽体内侧的反应堆、布置在屏蔽体外侧的控制鼓驱动机构、换热器和安全棒驱动机构;所述热管一端伸入反应堆的热管孔道,另一端穿过所述屏蔽体插入所述换热器;所述换热器外表设置有温差发电元件;所述控制鼓驱动机构和安全棒驱动机构分别与所述反应堆的控制鼓和安全棒驱动连接。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如下:该方案充分结合了铀氢锆燃料和热管冷却方式的安全性优点,保证在无人监控条件下长期运行的安全性;该方案充分简化系统结构,提高环境适应性和部署灵活性,可以很好地满足各类海洋活动对于十千瓦及以下量级能源的需求。
-
公开(公告)号:CN112133456B
公开(公告)日:2023-05-23
申请号:CN202010856805.1
申请日:2020-08-24
Applicant: 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双模式反应堆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双模式反应堆的热管式燃料元件,包括柱状的燃料(2),燃料(2)沿轴向由上至下分为上段燃料元件、中段燃料元件和下段燃料元件,上段燃料元件中设有热管(1)和氢气流道(3),中段燃料元件设有氢气集流腔(4),下段燃料元件中设有氢气流道(3),上段燃料元件中的氢气流道(3)和下段燃料元件中的氢气流道(3)通过氢气集流腔(4)连通。本发明适用于各种电功率需求的双模式反应堆,大大简化反应堆的运行方式,并提高系统的可靠性,提升了燃料(2)与氢气之间的传热效率,显著提升了燃料(2)与热管(1)之间的传热性能,使热管(1)运行于适宜的温度,保证热管(1)不会过热。
-
公开(公告)号:CN116110634A
公开(公告)日:2023-05-12
申请号:CN202211675838.1
申请日:2022-12-26
Applicant: 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
Abstract: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核电源。核电源包括:堆芯,用于提供热量;多根热管,每根热管的蒸发段插入堆芯内,每根热管的冷凝段向外延伸出堆芯;热电转换模块,设置于堆芯外,热电转换模块包括多个第一热电转换元件,第一热电转换元件具有环形结构,其中,每个第一热电转换元件套设于一根热管的冷凝段,且第一热电转换元件与冷凝段热连接;第一冷却腔,用于供冷却剂流动,第一冷却腔设置于堆芯外且与堆芯间隔设置,多个第一热电转换元件位于第一冷却腔内;第一冷却剂进口,与第一冷却腔连通;以及第一冷却剂出口,与第一冷却腔连通。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核电源,能够使热电转换元件更长时间地稳定工作。
-
公开(公告)号:CN112117016B
公开(公告)日:2022-07-01
申请号:CN202010856802.8
申请日:2020-08-24
Applicant: 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
IPC: G21C15/18 , G21C15/247 , G21C15/257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热管冷却反应堆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热管堆堆芯传热方案,包括在堆芯容器(6)内填充的液态导热材料,设置在所述液态导热材料中的若干根燃料棒(1)和若干根热管(2)。本发明可有效解决现有技术中一旦燃料棒(1)与热管(2)之间出现空隙将导致传热性能显著下降的问题,不存在单根热管(2)失效导致相邻燃料棒(1)温度显著上升甚至危及堆芯安全的问题,并且本发明所提供的方案不受堆芯功率限制,预期可应用于从百瓦级到兆瓦级的全功率范围。
-
公开(公告)号:CN113857631A
公开(公告)日:2021-12-31
申请号:CN202111196584.0
申请日:2021-10-14
Applicant: 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
Abstract: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异种钢的焊接工艺方法,针对CN‑FMS与CN‑GD异种钢焊接,焊接工艺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清洁待焊接的CN‑FMS与CN‑GD母材;在CN‑GD母材上开坡口;对CN‑FMS与CN‑GD母材采用钨极氩弧焊进行焊接操作,所述的焊接操作采用直流正接极性,焊接电流为190A~240A。该焊接工艺方法可以有效实现CN‑FMS与CN‑GD异种钢焊接,通过控制钨极氩弧焊方法中焊接电流的工艺参数,有效解决了相关技术中的CN‑FMS焊接热影响区的硬度较高、接头焊接时易产生气孔、焊缝冷却过程中可能产生冷裂纹、难以保证焊接接头性能的问题。
-
公开(公告)号:CN113782229A
公开(公告)日:2021-12-10
申请号:CN202111002740.5
申请日:2021-08-30
Applicant: 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
Abstract: 本申请实施例公开了一种双模式空间核反应堆堆芯及双模式空间核反应堆,涉及空间核反应堆,解决了在核热反应堆的超高温堆芯内设置冷却剂回路或热管增加堆芯的复杂度,降低了全系统的可实现性的问题。该双模式空间核反应堆堆芯,包括核燃料、径向反射层、轴向反射层,沿核燃料的内部布置有气体通道,气体通道用于流通气体推进介质,径向反射层设置在核燃料的径向外围,轴向反射层设置在核燃料的轴向端部,径向反射层和核燃料之间,以及径向反射层和轴向反射层之间设有沿核燃料轴向延伸的取热通道,取热通道内的热量用于传递至发电单元。本申请的双模式空间核反应堆堆芯用于空间核反应堆的推进和发电。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