隧道与地下空间围岩承载最佳受力拱形计算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6291543A

    公开(公告)日:2023-06-23

    申请号:CN202310263430.1

    申请日:2023-03-17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隧道与地下空间围岩承载最佳受力拱形计算方法,属于隧道与地下空间建设领域,解决了目前采用的标准拱形并非是最佳受力的问题。本发明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岩土物理参数的选用;计算大圆半径与隧道中心轴线的最大夹角、小圆半径与隧道中心轴线的最大夹角和隧道高跨比;最佳拱形几何参数的确定;最佳拱形与形心位置的快速选用。本发明方法结合了岩土性质及物理参数,通过最佳受力充分发挥围岩自承能力进行拱轴线的计算和确定,避免了目前单一采用标准圆形进行标准化拟定隧道断面而受力不合理的问题;进一步简化了确定拱形和形心的计算问题,解决了在任意岩土性质和荷载作用下确定最佳拱轴线型的难题。

    隧道与地下空间深、浅埋垂直围岩压力通用设计计算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6383945A

    公开(公告)日:2017-02-08

    申请号:CN201610824651.1

    申请日:2016-09-14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G06F17/5004

    Abstract: 一种隧道及地下空间深、浅埋垂直围岩压力通用设计计算方法,包括下述步骤:第一、确定隧道与地下空间形状及尺寸:埋深(H)、毛洞半宽(α)、地层滑动面半宽(α1)、洞高(y)、洞长(L);第二、根据隧道与地下空间地质情况及所处围岩分级,确定物理参数:围岩粘聚力(c)、内摩擦角重度(γ)、泊松比(μ)、初始侧压力系数(ξ);第三、根据以上已知物理参数,计算设计如下内容:3.1、深浅埋洞室顶部的平均垂直地压δ平;3.2、深浅埋分界深度Hmax,当埋深<Hmax时,为浅埋隧道;当埋深≥Hmax时,为深埋隧道;3.3、浅埋洞室的垂直地压。该方法在深浅埋分界线处不产生荷载“突变”现象,经大量工程实测与验证,与实际情况非常吻合。

    一种基于隧道支护构件的隧道抗震性能在线监测系统

    公开(公告)号:CN119290307B

    公开(公告)日:2025-03-04

    申请号:CN202411803583.1

    申请日:2024-12-10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隧道抗震性能监测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基于隧道支护构件的隧道抗震性能在线监测系统,包括:监测组件、本地处理器、数据黑匣和数据中心。监测组件用于布置于隧道支护构件,监测组件与本地处理器电性连接,监测组件包括:受力监测传感器、变形监测传感器、位移监测传感器和振动监测传感器中的至少一者。本地处理器与数据黑匣电性连接,本地处理器用于复制监测组件的原始监测数据得到复制数据,本地处理器还用于将原始监测数据保存至数据黑匣,并将复制数据发送至数据中心。数据黑匣仅开放本地处理器的增量写入权限。其能够实现对隧道实际抗震性能的实时在线监测,保障了数据采集的完整性和稳定性,同时实现了数据的可复盘化。

    一种装配式预制拼装反吊索与拱组合人行桥及其施工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1139725A

    公开(公告)日:2020-05-12

    申请号:CN202010096298.6

    申请日:2020-02-17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装配式预制拼装反吊索与拱组合人行桥及其施工方法,属于桥梁工程领域,解决了现有人行桥不便运输、施工困难的问题。本发明包括两根吊索、两片拱肋、多根吊杆、多块预制桥面板和两个拱座,两个拱座分别位于桥梁两端,两根吊索平行设置,两片拱肋平行设置,拱肋位于吊索上方,吊索和拱肋两端分别与两个拱座相连,多根吊杆竖向均布连接在吊索和拱肋之间,多块桥面板连续排布安装在吊索上,拱肋为分节预制。施工方法:预制拱肋和桥面板;安装拱座,拼接拱肋和横撑,安装吊索,拱肋和吊索锚固在拱座上;安装桥面板和吊杆;安装防护网栏杆。本发明以反吊桥为基本原理,索、拱形成自平衡体系,桥梁轻盈、受力简洁,便于运输,施工简单。

    一种设置在隧道与地下空间内的自循环通风系统

    公开(公告)号:CN110671143A

    公开(公告)日:2020-01-10

    申请号:CN201911060034.9

    申请日:2019-11-01

    Inventor: 童景盛 张伟强

    Abstract: 一种设置在隧道与地下空间内的自循环通风系统;包括外接电源、空气压缩机、输气管、输电线与多个发电节段;外接电源与空气压缩机连接,空气压缩机与输气管连接,输气管与多个发电节段分别连接,多个发电节段分别与输电线连接,输电线与空气压缩机连接。发电节段包括储气管、发电机组和出气管;储气管通过联通管与输气管连接,储气管通过横向连接管与出气管连接,联通管、横向连接管分别安装有压力开关;发电机组安装在出气管内部,出气管的一端设有数量众多的出气孔。出气孔保证隧道内部气流的平缓流动,满足通风需求。外接电源作为首次运行的能量,出气管高压空气流动,带动发电机组运转发电,输送至空气压缩机作为下一循环的能量来源。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