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用于自然循环系统沸腾临界行为研究的实验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5985536B

    公开(公告)日:2023-09-12

    申请号:CN202211617123.0

    申请日:2022-12-15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适用于自然循环系统沸腾临界行为研究的实验方法,所述方法包括稳态自然循环流量参数调节步骤,该步骤进一步包括以下步骤:通过调节自然循环系统中自然循环阻力精准调节阀的开度实现自然循环流量调节;通过调节自然循环系统中换热器的二次侧冷却水流量实现实验本体的入口流体的温度调节;通过调节自然循环系统中稳压器内气体的排放实现实验本体的入口流体的压力调节。本发明实现了特定自然循环条件下特定流量、温度和压力条件下的临界热流密度特性研究,为获得其自然循环临界热流密度值、自然循环流动不稳定出现过程中的沸腾临界行为特性和临界热流密度值提供了条件,为提高反应堆事故条件下的安全性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种研究流量波动条件下沸腾临界的实验装置及分析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3555138A

    公开(公告)日:2021-10-26

    申请号:CN202110838433.4

    申请日:2021-07-23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研究流量波动条件下沸腾临界的实验装置及分析方法,涉及核反应实验技术领域,其技术方案要点是:包括实验本体,所述实验本体的入口设有流量计、热电偶,实验本体的出口设有智能压力变送器,实验本体内的加热通道间隔设有多个临界监测热偶。本发明提供的一种研究流量波动条件下沸腾临界的实验装置及分析方法,通过科学合理的临界监测热偶布置方式可以监测流量波动幅值超过100%条件下的沸腾临界现象,有效地实现了波动流量条件下沸腾临界的现象监测;本发明成功地提取了流量波动条件下沸腾临界发生时的热工参数,获得了临界热流密度与局部流量、压力和含汽率的函数关系,实现波动流量条件下的沸腾临界行为特性研究。

    一种可实现双向流量测量的文丘里流量计及其测量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6441468A

    公开(公告)日:2017-02-22

    申请号:CN201610828386.4

    申请日:2016-09-18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可实现双向流量测量的文丘里流量计及其测量方法,稳定管一和稳定管二之间设置有结构相同的前缩管和后扩管,前缩管和后扩管之间设置有喉部,且前缩管和后扩管沿着其连线之间的中心对称设置,并且其端面较大的一端分别与对应的稳定管一或稳定管二连接为整体结构,端面较小的一端分别与喉部连接为整体结构,稳定管一、稳定管二和喉部均设置有测压接管,且测压接管分别与对应的稳定管一、稳定管二或喉部内部连通,测压接管连接有阀组,阀组连接有智能差压变送器。该流量计及方法能够直接用于管道内单相液体或者单相气体的双向流量测量,可实时准确测量双向流量,其结构简单、重复性好、测量精度高、流动压力损失小。

    次临界能源堆冷却剂弯曲单通道流动传热特性实验装置

    公开(公告)号:CN104407010A

    公开(公告)日:2015-03-11

    申请号:CN201410726582.1

    申请日:2014-12-04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次临界能源堆冷却剂典型弯曲单通道流动传热特性实验装置,包括弯曲的加热单管,加热单管的两端连通有稳定直管,稳定直管连通有螺纹接头,螺纹接头套有螺纹法兰,稳定直管焊接有加电铜排,稳定直管还开有引压孔,其中,加热单管为偏心弯管或同心弯管;偏心弯管内径圆的圆心为O1,偏心弯管外径圆的圆心为O2,O1到O2的距离大于零,O1连接O2的线段为线段O1O2,偏心弯管焊接有热电偶,偏心弯管外壁设置有绝热保护结构;同心弯管内径圆的圆心与同心弯管外径圆的圆心重合于点X1,同心弯管的外壁上焊接有多个热电偶,同心弯管外壁设置有绝热保护结构。本发明可为次临界堆冷却剂热工水力设计的可行性研究提供实验支撑。

    一种用于微纳结构改性表面试验的加热结构、装置及应用

    公开(公告)号:CN118549490A

    公开(公告)日:2024-08-27

    申请号:CN202410885248.4

    申请日:2024-07-03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微纳结构改性表面试验的加热结构、装置及应用,涉及核工程技术领域,加热结构包括上加热板和下加热板,上加热板和下加热板均为阶梯式结构,上加热板四周由上陶瓷侧板包裹,下加热板四周由下陶瓷侧板包裹;上陶瓷侧板的两端均设置有开口向下的上凹槽,下陶瓷侧板的两端均设置有开口向上的下凹槽,在上陶瓷侧板与下陶瓷侧板合并时,上凹槽与下凹槽形成矩形流道的进出口,且上陶瓷侧板与下陶瓷侧板中部形成矩形流道;上陶瓷侧板上方安装有上陶瓷顶板,下陶瓷侧板的下方安装有下陶瓷底板;上陶瓷顶板和下陶瓷底板上均设置有孔洞;上加热板和下加热板上均连接有加热棒。可以实现不同功率水平的加热模式,满足特定实验需求。

    运动条件下自然循环系统中流体临界热流密度分析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5374724B

    公开(公告)日:2023-08-22

    申请号:CN202211038818.3

    申请日:2022-08-29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运动条件下自然循环系统中流体临界热流密度分析方法,根据反应堆燃料元件在运动条件下的自然循环系统临界热流密度特性规律,建立运动条件下自然循环系统流体的自然循环流量模型,建立运动条件下自然循环系统流体的临界热流密度模型;耦合自然循环流量模型和临界热流密度模型,得到运动条件下自然循环系统流体的临界热流密度值。本发明可用于研究浮动核电站、核动力商船在海洋中航行时受到海浪运动的影响条件下,反应堆自然循环工况下临界热流密度值,分析反应堆自然循环过程中的堆芯燃料元件安全。

    热质传递装置、换热系数的计算方法、装置、设备及介质

    公开(公告)号:CN116045717B

    公开(公告)日:2023-07-04

    申请号:CN202310102681.1

    申请日:2023-02-13

    Abstract: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热质传递装置、换热系数的计算方法、装置、设备及介质,该热质传递装置包括加热组件、导热组件和测温组件;导热组件具有多个沿第一方向延伸的工质通道和多个沿第一方向延伸的测温通道,工质通道和测温通道间隔设置,导热组件还包括沿第一方向依次设置的换热段,导热组件与加热组件连接,以将加热组件发出的热量传导至工质通道;测温组件包括多个温度感应件,多个温度感应件分别设置于多个测温通道内,多个温度感应件相对于工质通道分别位于不同换热段,温度感应件用于测量不同换热段的壁面温度。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热质传递装置、换热系数的计算方法、装置、设备及介质能够提高测量结果的准确性和测量效率。

    模拟混合堆次临界能源包层通道加热的偏心管及实验装置

    公开(公告)号:CN104568377A

    公开(公告)日:2015-04-29

    申请号:CN201410726583.6

    申请日:2014-12-04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模拟混合堆次临界能源包层通道加热的偏心管和实验装置,偏心管内径圆的圆心为O1,偏心管外径圆的圆心为O2,O1到O2的距离大于零,O1连接O2的线段为线段O1O2,偏心管的外径壁上焊接有多个热电偶,热电偶与偏心管的连接焊接点以线段O1O2为对称轴进行对称分布,偏心管外壁设置有连通到偏心管内部的引压管,偏心管外壁设置有绝热保护结构。实验装置,包括偏心管,偏心管两端连接有螺纹接头,螺纹接头远离偏心管的一端连接有螺纹法兰,偏心管外壁还焊接有加电铜排。利用本实验装置开展全周向非均匀加热条件下单相流动及传热特性实验,以模拟混合堆次临界能源包层冷却剂通道的热工水力特性。

    运动条件下自然循环系统中流体临界热流密度分析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5374724A

    公开(公告)日:2022-11-22

    申请号:CN202211038818.3

    申请日:2022-08-29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运动条件下自然循环系统中流体临界热流密度分析方法,根据反应堆燃料元件在运动条件下的自然循环系统临界热流密度特性规律,建立运动条件下自然循环系统流体的自然循环流量模型,建立运动条件下自然循环系统流体的临界热流密度模型;耦合自然循环流量模型和临界热流密度模型,得到运动条件下自然循环系统流体的临界热流密度值。本发明可用于研究浮动核电站、核动力商船在海洋中航行时受到海浪运动的影响条件下,反应堆自然循环工况下临界热流密度值,分析反应堆自然循环过程中的堆芯燃料元件安全。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