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9886473A
公开(公告)日:2025-04-25
申请号:CN202510378758.7
申请日:2025-03-28
Applicant: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IPC: G06Q10/04 , G06Q10/0635 , G06Q50/06 , G06Q50/26 , G06N3/0442 , G06N3/049 , G06N3/098 , G06N3/048 , G06N3/0464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基于机器学习的水资源应急‑常态管理模式自适应切换方法,包括以下步骤:获取原始监测数据并进行预处理,构建时空特征;基于特征矩阵进行场景划分和动态阈值学习;采用改进的LSTM网络模型预测系统状态并优化切换时序;基于多目标优化生成决策方案并进行风险评估。本发明通过多源数据融合和深度学习方法实现了管理模式的智能切换,提高了切换决策的科学性和可靠性,具有较强的实用价值。
-
公开(公告)号:CN118607251B
公开(公告)日:2024-11-05
申请号:CN202410823110.1
申请日:2024-06-25
Applicant: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IPC: G06F30/20 , G06Q50/26 , G06F111/1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高精度雨洪模拟的海绵城市溢流设施构建方法及系统,包括如下步骤:确定城市区域范围,采集基础数据并预处理;提取水文气象数据,调用预构建的雨洪模拟模型分析积水情况,并根据积水情况初步提取和筛选溢流区域,构建溢流区域集合;形成具有连通信息的溢流区域集合,并生成至少两种溢流区域规划方案;针对具有连通信息的溢流区域集合中的每一溢流区域规划方案,采用雨洪模拟模型进行精细化模拟,并给出典型雨洪情况下的溢流设施参数,形成溢流设施参数集。提高了溢流设施构建的质量和效率。
-
公开(公告)号:CN119939168A
公开(公告)日:2025-05-06
申请号:CN202510417953.6
申请日:2025-04-03
Applicant: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IPC: G06F18/20 , G06F18/15 , G06F18/2113 , G06F18/2131 , G06F18/25 , G06F18/22 , G06F18/231 , G06F18/2431 , G06F18/214 , G06F18/21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基于多尺度融合的无资料山区流域生态流量智能估算方法,包括:采集研究区域的基础数据并进行预处理得到有效数据集;根据有效数据集提取水文特征集和过程特征集;基于水文特征集和过程特征集生成动态响应单元,并进行多维水文过程分解得到多尺度特征矩阵;对多尺度特征矩阵进行生态水文序列匹配得到流量模式集,并进行层级不确定性传递分析生成不确定性指标集;根据流量模式集和不确定性指标集构建集成模型,并进行多约束优化得到生态流量估算结果。本发明通过引入地形复杂度指数和水文相似性指标,有效解决了山区降雨时空异质性导致的参数不确定性问题,提高了生态流量估算的准确性。
-
公开(公告)号:CN115758534A
公开(公告)日:2023-03-07
申请号:CN202211469255.3
申请日:2022-11-22
Applicant: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IPC: G06F30/13 , G06F30/20 , G06F113/08 , G06F113/1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3D打印技术的海绵城市溢流设施构建方法,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S1、采用溢流量计算公式量化海绵城市中不同溢流设施的溢流量;S2、基于溢流量量化结果,利用3D建模对溢流设施进行设计和定制;S3、基于3D打印制作设计出的溢流设施;S4、用上述溢流设施替换海绵城市传统的溢流雨水口和溢流雨水井。本发明提出的溢流设施构建方法,充分发挥了3D打印技术的优越性,通过合理的溢流设施分布,使得海绵城市溢流设施充满设计和定制化,克服了传统海绵溢流设施的不美观、容易堵塞的缺点,实现了3D打印技术与城市水文领域的交叉,能够通过溢流量的计算合理规划溢流设施的布局,减轻洪涝积水的影响。
-
公开(公告)号:CN118607251A
公开(公告)日:2024-09-06
申请号:CN202410823110.1
申请日:2024-06-25
Applicant: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IPC: G06F30/20 , G06Q50/26 , G06F111/1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高精度雨洪模拟的海绵城市溢流设施构建方法及系统,包括如下步骤:确定城市区域范围,采集基础数据并预处理;提取水文气象数据,调用预构建的雨洪模拟模型分析积水情况,并根据积水情况初步提取和筛选溢流区域,构建溢流区域集合;形成具有连通信息的溢流区域集合,并生成至少两种溢流区域规划方案;针对具有连通信息的溢流区域集合中的每一溢流区域规划方案,采用雨洪模拟模型进行精细化模拟,并给出典型雨洪情况下的溢流设施参数,形成溢流设施参数集。提高了溢流设施构建的质量和效率。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