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变倍增器
    2.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02252595A

    公开(公告)日:2011-11-23

    申请号:CN201110093801.3

    申请日:2011-04-14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应变倍增器,该应变倍增器包括弓形结构(1)、弹性体(4)、两个支臂(2)和两个安装脚(3),所述弓形结构(1)包括两个侧部(11)和将该两个侧部(11)的一端相连接的连接部(12),所述两个支臂(2)的一端分别设置在所述弓形结构(1)的两个侧部(11)上,所述两个安装脚(3)分别设置在所述两个支臂(2)的下方,所述弹性体(4)设置在所述两个侧部(11)之间以使得所述弓形结构(1)处于预压力状态,其中,所述支臂(2)的拉伸刚度与所述弓形结构(1)的抗弯刚度的比值为35-45。通过上述技术方案,能够既保证应变倍增器的放大倍数,又能够使弓形结构的开口处的橡胶弹性体处于良好的受压状态。

    应变倍增器的标定方法和用于该方法的试件

    公开(公告)号:CN102252596A

    公开(公告)日:2011-11-23

    申请号:CN201110093809.X

    申请日:2011-04-14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应变倍增器的标定方法,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步骤a:将应变倍增器安装到试件上;步骤b:对试件加载力,使得试件产生应变;步骤c:获得应变倍增器的应变值εb和试件的应变值εs;以及步骤d:根据应变倍增器的应变值εb和试件的应变值εs确定应变倍增器的放大倍数;其中,所述试件为杆形,所述试件的横截面形状为多边形,在所述步骤a中,将多个应变倍增器和多个第一应变片分别安装到所述试件的不同侧面上。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利用所述试件的多个侧面可以方便地安装多个应变倍增器和多个应变片。

    应变倍增器的标定方法
    5.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02252598A

    公开(公告)日:2011-11-23

    申请号:CN201110093819.3

    申请日:2011-04-14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应变倍增器的标定方法,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步骤a:将应变倍增器安装到试件上;步骤b:对试件加载力,使得试件产生应变;步骤c:获得应变倍增器的应变值εb和试件的应变值εs;以及步骤d:根据应变倍增器的应变值εb和试件的应变值εs确定应变倍增器的放大倍数;其中,在所述步骤a中,还在所述应变倍增器上安装第二应变片;并且在所述步骤c中,通过测量所述第二应变片的应变值获得所述应变倍增器的应变值εb。通过上述技术方案,该方法能够较准确地获得应变倍增器的应变值εb,得到的应变倍增器的放大倍数比较准确,从而提高了应变倍增器的使用效果。

    应变倍增器的标定方法
    6.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02252597A

    公开(公告)日:2011-11-23

    申请号:CN201110093818.9

    申请日:2011-04-14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应变倍增器的标定方法,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步骤a:将应变倍增器安装到试件上;步骤b:对试件加载力,使得试件产生应变;步骤c:获得应变倍增器的应变值εb和试件的应变值εs;以及步骤d:根据应变倍增器的应变值εb和试件的应变值εs确定应变倍增器的放大倍数;其中,在所述步骤a中,还在所述试件上安装第一应变片;并且在所述步骤c中,通过测量所述第一应变片的应变值获得所述试件的应变值εs。通过上述技术方案,由于试件的应变值εs通过直接测量安装在试件上的第一应变片的应变值得到,因此几乎不存在偏差,得到的应变倍增器的放大倍数比较准确,从而提高了应变倍增器的使用效果。

    应变倍增器
    8.
    实用新型

    公开(公告)号:CN202013175U

    公开(公告)日:2011-10-19

    申请号:CN201120109623.4

    申请日:2011-04-14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应变倍增器,该应变倍增器包括弓形结构(1)、弹性体(4)、两个水平支臂(2)和两个安装脚(3),所述弓形结构(1)包括两个侧部(11)和将该两个侧部(11)的一端相连接的连接部(12),所述两个水平支臂(2)的一端分别设置在所述弓形结构(1)的两个侧部(11)上,所述两个安装脚(3)分别设置在所述两个水平支臂(2)的下方,所述弹性体(4)设置在所述两个侧部(11)之间以使得所述弓形结构(1)处于预压力状态,其中,所述两个侧部(11)之间的间距(b)与所述弹性体(4)的厚度(w)的比值为0.94至0.98。通过上述技术方案,能够很好地保证在使用过程中弹性体处于预压力状态,而又不超出弓形结构的弹性范围。

    应变倍增器
    9.
    实用新型

    公开(公告)号:CN201983756U

    公开(公告)日:2011-09-21

    申请号:CN201120109648.4

    申请日:2011-04-14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应变倍增器,包括弓形结构(1)、弹性体(4)、两个水平支臂(2)和两个安装脚(3),所述弓形结构(1)包括两个侧部(11)和将该两个侧部(11)的一端相连接的连接部(12),所述两个水平支臂(2)的一端分别设置在所述弓形结构(1)的两个侧部(11)上,所述两个安装脚(3)分别设置在所述两个水平支臂(2)的下方,所述弹性体(4)设置在所述两个侧部(11)之间以使得所述弓形结构(1)处于预压力状态,其中,所述水平支臂(2)的所述一端的整个端面与所述侧部(11)接触。通过上述技术方案,支臂与弓形结构的侧部之间不存在凹槽,从而在支臂与弓形结构之间不容易产生应力集中,可以延长应变倍增器的寿命。

    应变倍增器
    10.
    实用新型

    公开(公告)号:CN201983754U

    公开(公告)日:2011-09-21

    申请号:CN201120109603.7

    申请日:2011-04-14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应变倍增器,该应变倍增器包括弓形结构(1)、弹性体(4)、两个水平支臂(2)和两个安装脚(3),所述弓形结构(1)包括两个侧部(11)和将该两个侧部(11)的一端相连接的连接部(12),所述两个水平支臂(2)的一端分别设置在所述弓形结构(1)的两个侧部(11)上,所述两个安装脚(3)分别设置在所述两个水平支臂(2)的下方,所述弹性体(4)设置在所述两个侧部(11)之间以使得所述弓形结构(1)处于预压力状态,其中,所述安装脚(3)的高度(a)为5mm至9mm。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增高了安装脚的高度,从而便于导线与弹性体底部的应变片连接。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