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回收可变形式发射吊舱

    公开(公告)号:CN112623179A

    公开(公告)日:2021-04-09

    申请号:CN202011536840.1

    申请日:2020-12-23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吊舱设备技术领域,基于现有浮空器吊舱的不足,本发明专利提出了一种可回收可变形式发射吊舱,吊挂飞行器吊挂于电气载荷舱的吊钩上,随形固定框通过一个中心固定架和两个边固定架固定于电气载荷舱的底部,吊挂飞行器设置于随形固定框的随形支撑孔内,同步减震器安装于电气载荷舱的底部相应位置,绳驱动系统安装于电气载荷舱内,绳驱动系统的四根钢丝绳通过多组定滑轮导入同步减震器内,并固定于底框的相应位置,通过四根钢丝绳收放。该吊舱可利用机体变形来实现浮空飞行吊挂、临空发射投放、安全缓冲着陆、隐身屏蔽以及可重复性多次回收投放等功能集成。同时其多个缓冲器可以实现同步缓冲。

    一种可用于高升温速率扩散焊接的实验装置

    公开(公告)号:CN106378526B

    公开(公告)日:2018-12-21

    申请号:CN201610685316.8

    申请日:2016-08-18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可用于高升温速率扩散焊接的实验装置,至少包括:热源、高温夹具;所述热源为温度可控的金属液恒温热源;所述高温夹具包括两个半圆筒壁、两个螺母、一个螺栓和高温弹簧,所述半圆筒壁一端设有端盖,内壁和两端的外壁均加工有螺纹,两个半圆筒壁扣合在一起并通过两端的所述螺母旋合箍紧,整个筒壁一端封闭,另一端开口,内部旋入所述螺栓,所述高温弹簧被所述螺栓压缩于筒壁内,所述高温夹具能够保证组合之后的密封性。本发明加热快速、温度可控、同时避免氧化和温度过冲;可方便装卸试样且高温工况下压力可控。

    局部热时效和振动辅助局部热时效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2146504A

    公开(公告)日:2011-08-10

    申请号:CN201110060558.5

    申请日:2011-03-14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Y02P10/212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局部热时效和振动辅助局部热时效方法,该方法主要根据零件材质、结构几何、前期加工和处理工艺等参数,通过经验判断或计算机建模虚拟制造技术对需要进行时效处理的零部件内部弹性能、残余应力分布进行分析,确定其应力分布集中区域等工艺参数;然后根据上述参数对零件进行热时效或热时效与振动时效结合的时效处理。本发明通过局部热时效和振动辅助局部热时效方法,达到去除残余应力和均化组织的目的。相对于传统的热时效和振动时效工艺,该方法不但可以使热能得到有效的利用,节约能源,提高时效效果,而且在局部加热后零部件固有频率的降低使得振动时效噪音大幅减小。

    评价热障涂层体系可靠性的方法和装置

    公开(公告)号:CN101694432A

    公开(公告)日:2010-04-14

    申请号:CN200910236412.4

    申请日:2009-10-21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评价热障涂层体系可靠性的方法和装置,该装置包括平板试样、试验槽、可控热源,平板试样一面上具有多条带筋冷却槽道,其相对面上设置有热障涂层,平板试样具有冷却槽道的一面密封、固定在试验槽上,其冷却槽道容置在试验槽中,沿冷却槽道方向的试验槽两端设置有进、出液管,可控热源对平板试样的热障涂层表面加热,并通过热电偶测温系统和高温应变片测试系统检测平板试样的温度和应变。本发明的评价热障涂层体系的装置和方法,把热障涂层和基体结构作为一个体系,通过考虑结构效应对热障涂层及界面变形、应力的影响来综合评价热障涂层体系的可靠性。

    涂层-基体界面激光预处理质量的无损检测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1403685A

    公开(公告)日:2009-04-08

    申请号:CN200810226408.5

    申请日:2008-11-1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涂层-基体界面激光预处理质量的无损检测方法,其具体步骤为:用激光束对基体表面进行微熔处理,建立指定激光工艺条件下的基体表面微熔状态的标准图谱以及基体表面微熔区宽度与激光硬化区深度之关系,不同工件激光处理效果及其一致性通过与标准图谱的实时对比加以控制,基体最大激光硬化深度则通过测定表面微熔区宽度并根据其与激光硬化区深度的关系予以确定。本发明涂层基体界面激光预处理质量无损检测方法,可以通过对表面激光预处理状态的控制和测量及其与标准图谱的对比,直接评价基体激光预处理效果和质量,无需破坏工件对激光处理区域进行解剖和制作金相试样。

    压弯激光复合成形方法
    6.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01140449A

    公开(公告)日:2008-03-12

    申请号:CN200710062910.2

    申请日:2007-01-19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压弯激光复合成形方法为:1)首先通过计算平台对坯件进行模拟加工,对难于成形的局部区域进行预判断;2)根据步骤1)中得到激光加工参数;3)在机械式加工时,根据步骤2)中的参数通过计算机控制系统控制激光进行复合加工;4)在步骤(3)加工的同时,用于测量坯件状态的传感器向控制系统反馈应力、应变等实时监控数据;5)对于精调工作方案,根据1)、2)、3)、4)确定精调方案,然后由计算机控制并完成加工。本发明通过在传统机械成形大型件的过程中采用激光进行压弯激光复合成形,可以对在机械成形过程中出现的难以变形的地方进行很好地处理,因此克服了机械成形可能带来成形件损伤更甚至破坏的缺点。

    一种可回收可变形式发射吊舱

    公开(公告)号:CN112623179B

    公开(公告)日:2022-11-22

    申请号:CN202011536840.1

    申请日:2020-12-23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吊舱设备技术领域,基于现有浮空器吊舱的不足,本发明专利提出了一种可回收可变形式发射吊舱,吊挂飞行器吊挂于电气载荷舱的吊钩上,随形固定框通过一个中心固定架和两个边固定架固定于电气载荷舱的底部,吊挂飞行器设置于随形固定框的随形支撑孔内,同步减震器安装于电气载荷舱的底部相应位置,绳驱动系统安装于电气载荷舱内,绳驱动系统的四根钢丝绳通过多组定滑轮导入同步减震器内,并固定于底框的相应位置,通过四根钢丝绳收放。该吊舱可利用机体变形来实现浮空飞行吊挂、临空发射投放、安全缓冲着陆、隐身屏蔽以及可重复性多次回收投放等功能集成。同时其多个缓冲器可以实现同步缓冲。

    一种微量风洞天平
    8.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06768791A

    公开(公告)日:2017-05-31

    申请号:CN201611023820.8

    申请日:2016-11-17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G01M9/02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微量风洞天平,包括:一个变截面异形梁、一个底座,所述变截面异形梁为L型,分为水平横梁和立梁,水平横梁端部具有模型安装定位端面及尖状突起,用来安装固定气动力测试模型,水平横梁和立梁上开有若干槽口作为应变测量区域;所述异形梁的立梁底端固定于所述底座上。本发明针对稀薄气体风洞环境的微力测量,设计了一种微量风洞天平以及测试原理。该天平主体弹性元件由变截面异形梁构成,采用高灵敏度应变测试技术,可以测量弹性元件若干区域的应变;通过反演计算可获得mN量级的气动阻力、升力和偏航力,及相应量级的俯仰力矩、偏航力矩和滚转力矩,共计六个分量。

    肋条薄壁一体化金属工件激光辅助增量成形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2248048A

    公开(公告)日:2011-11-23

    申请号:CN201110060545.8

    申请日:2011-03-14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系列肋条薄壁一体化金属工件激光辅助增量成形方法,1、激光增量措施:即在不改变预加挠度的情况下,通过用激光束对工件弹性内能集中区域多次扫描增加其成形量的一种激光辅助增量成形方法。2、应力增量措施:即在前一次激光辅助成形工艺完成之后,对工件再次施加弯曲载荷,使其达到弹性极限挠度并重复激光辅助成形过程,以此增加工件的成形量。3、激光应力复合增量措施:即在每一个极限弹性挠度条件下,都用激光对一体化工件的弹性内能集中区域进行不超过三次的激光扫描。

    涂镀层-基体界面结合性能的弹丸冲击测试法

    公开(公告)号:CN101441163A

    公开(公告)日:2009-05-27

    申请号:CN200810226407.0

    申请日:2008-11-1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涂镀层-基体界面结合性能的弹丸冲击测试法,包括如下步骤:制备涂有待测涂镀层的试样,该试样界面与基体自由面成一夹角;制备前端面有辅助涂层的弹丸,弹丸基体由声阻抗较低的材料制成;用发射装置发射弹丸,使弹丸以覆有涂层端垂直冲击试样的基体自由面;测量弹丸与试样接触时的初速度,并通过已知的数值计算和理论分析,求得试样涂镀层-基体界面应力历史;测量试样上的涂镀层-基体界面剥离特征尺寸,建立涂镀层-基体界面应力历史与涂镀层-基体界面剥离特征尺寸的关系,以评价涂镀层-基体界面结合性能。本发明原理简单、模型清晰;能测试不同加载比例下强结合涂镀层-基体界面结合性能及动态涂镀层-基体界面结合性能,可操作性强。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