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6515326B
公开(公告)日:2024-03-26
申请号:CN202211569199.0
申请日:2022-12-08
申请人: 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 , 安徽工业技术创新研究院六安院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Al2O3‑TiO2‑B2O3复合氧化物阻氢涂层的制备方法,是首先将Al、Ti、B的可溶性盐通过溶胶凝胶法结合低温氧化烧结制备成高活性复合氧化物前驱体粉体,经过喷雾干燥在目标样件表面形成一定厚度涂层,再通过低温热处理,利用B2O3低熔点特性促进Al2O3及TiO2烧结,形成复合氧化物阻氢涂层。本发明利用溶胶凝胶形成的高活性前驱体,加以B2O3的低熔点特性,有效降低Al‑Ti‑O烧结温度,在较低温度下实现致密阻氢涂层的制备,且改善了涂层与基体间的结合效果;本发明的方法具有成本低、操作简单及阻氢效果优异等效果。
-
公开(公告)号:CN117026161A
公开(公告)日:2023-11-10
申请号:CN202311194369.6
申请日:2023-09-15
申请人: 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
IPC分类号: C23C14/08 , C23C14/18 , C23C14/16 , C23C14/02 , C23C14/34 , C23C14/35 , B82Y30/00 , B82Y40/00
摘要: 本发明属于表面工程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铬铝氧化物基梯度纳米多层涂层及其制备方法。该多层涂层包括在基底层上依次设置的Cr层、CrOx层和[Cr2O3/(yCr2O3+Al2O3)]n层,[Cr2O3/(yCr2O3+Al2O3)]n层是由Cr2O3层和(yCr2O3+Al2O3)层交替叠加n次形成的纳米多层,其中(yCr2O3+Al2O3)层为Cr2O3与Al2O3复合形成的纳米复合结构,Cr2O3与Al2O3的摩尔比0.4≤y≤0.6。该涂层在真空环境下,先在基底层上溅射Cr层和CrOx层,再在CrOx层上交替溅射Cr2O3层和(yCr2O3+Al2O3)层得到。本发明涂层具有高结合强度、高硬度、高阻氢因子和高太阳能吸收率、低太阳能发射率的特点,性能优异,能够极大改善基层材料因氢渗透导致的性能恶化问题。
-
公开(公告)号:CN117026157A
公开(公告)日:2023-11-10
申请号:CN202311194389.3
申请日:2023-09-15
申请人: 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
摘要: 本发明属于表面工程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氧化物基梯度多相纳米复合涂层及其制备方法。该复合涂层包括依次设置的Cr‑Al‑Si层、Cr‑Al‑Si‑N层和xAl2O3‑yCr2O3‑zSiO2‑kY2O3‑iEr2O3层,所述xAl2O3‑yCr2O3‑zSiO2‑kY2O3‑iEr2O3层是由Al2O3,Cr2O3,SiO2,Y2O3,Er2O3相组成的纳米多相复合层,各相之间的摩尔比为x:y:z:k:i,其中0
-
公开(公告)号:CN112391591B
公开(公告)日:2023-08-18
申请号:CN202011252080.1
申请日:2020-11-11
申请人: 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 , 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WCrSiN超硬涂层及其制备方法,涉及表面涂层技术领域,包括依次沉积在基体表面的WCrSi打底层和WCrSiN主体层。本发明提出了一种WCrSiN超硬涂层,该四元纳米复合超硬薄膜涂层中,(W,Cr)2N、(W,Cr)N、SiNx三相复合,基于固溶强化、多相强化以及纳米复合结构的组合,实现不同尺度的协同强化作用,从而最大程度上提高了薄膜的硬度,其硬度可达45GPa以上。此外,在溅射WCrSiN主体层前先在基体表面溅射一层WCrSi打底层,能够提高薄膜涂层与基体之间的结合力,改善膜裂等缺陷。本发明制备方法操作简单、沉积速率快、易于批量生产,有很好的推广价值。
-
公开(公告)号:CN115710663A
公开(公告)日:2023-02-24
申请号:CN202211377574.1
申请日:2022-11-04
申请人: 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 , 安徽工业技术创新研究院六安院
摘要: 本发明属于表面涂层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锰铜基阻尼涂层及其制备方法。该阻尼涂层由以下质量百分比的粉末原料混合组成:Cu 20~75%,Ni 1~2%,Al 0~1.5%,La 0~0.5%,其余为Mn,阻尼涂层厚度为50~100μm。该阻尼涂层的制备方法包括S1.制备Mn‑Cu复合粉体;S2.在基体上喷涂Mn‑Cu复合粉体;S3.将喷涂有Mn‑Cu复合粉体的基体进行热处理后真空冷却,得到所需的锰铜基阻尼涂层。本发明通过在机械构件表面制备锰铜合金涂层,可以在保持基体强度的同时发挥Mn‑Cu的阻尼减振性能,达到材料强度和减振性能的协同提升,实现结构‑功能一体化的终极目标。
-
公开(公告)号:CN114951675A
公开(公告)日:2022-08-30
申请号:CN202210601373.9
申请日:2022-05-30
申请人: 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
摘要: 本发明属于纳米材料制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超细钨‑钽纳米晶合金粉体及其制备方法。本发明采用原位生长方法在常温常压条件下制得W‑Ta MOF,工艺简单,耗时短耗能低,重复性可靠,可实现工业化生产;再采用焦耳热冲击W‑Ta MOF,在数秒内即可实现W‑Ta MOF向W‑Ta纳米晶合金粉体的转化;W‑Ta纳米晶合金粉体的粒径可控在10‑20nm之间,可实现纳米晶的均匀分散。构建出晶粒尺寸为纳米尺度的钨钽合金,大幅度提升材料的抗辐照性能。
-
公开(公告)号:CN113791111A
公开(公告)日:2021-12-14
申请号:CN202110903688.4
申请日:2021-08-06
申请人: 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
IPC分类号: G01N25/14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利用金属材料内耗测定再结晶温度的方法,涉及金属材料无损检测技术领域,包括以下步骤:将冷变形金属材料试样安装到内耗测量仪上;将试样以恒定升温速率连续升温再随炉冷却,测试不同频率下的内耗值,绘制温度内耗曲线,得到再结晶内耗峰峰温;改变恒定升温速率,重复上述步骤,获得不同恒定升温速率下的再结晶内耗峰峰温;利用Kissinger方程对恒定升温速率及其对应的再结晶内耗峰峰温拟合分析,确定再结晶动力学参数;通过再结晶过程中,恒定升温速率与退火时间的等效关系,并结合前述确定的再结晶动力学参数,利用Kissinger方程得到传统等温退火的再结晶温度。本发明只需少量样品即可测定金属材料的再结晶温度,测试更简便、快速、可靠。
-
公开(公告)号:CN104388789A
公开(公告)日:2015-03-04
申请号:CN201410553021.6
申请日:2014-10-17
申请人: 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纳米结构钨-碳化锆合金,合金中各组分的重量百分比为:金属钨 98~99.8%,粒径为5-300nm的碳化锆0.2~2.0%,碳化锆颗粒大多均匀分布在钨晶粒内部。本发明还公开了该一种合金的制造方法。本发明制备的合金的力学性能和高温稳定性能好,碳化锆纳米颗粒可均匀分布到钨晶粒的内部,避免了粗大颗粒在钨晶粒处产生的应力集中和脆化,既能够通过钉扎位错、提高强度和高温性能,同时又保证了韧性。
-
公开(公告)号:CN103128310A
公开(公告)日:2013-06-05
申请号:CN201110388421.2
申请日:2011-11-29
申请人: 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
IPC分类号: B22F9/26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钨-铜复合粉末的制备方法。它先将水、硝酸铜、酒石酸、仲钨酸铵和柠檬酸按照摩尔比为440~460∶0.9~1.1∶2∶0.067~0.261∶1.620~6.264的比例混合后,于50~60℃下搅拌至少5h,得到混合液,再向混合液中加入聚乙二醇,并于60~70℃下搅拌至其形成凝胶,其中,聚乙二醇与混合液中的硝酸铜之间的摩尔比为0.0022~0.0026∶0.9~1.1,之后,先将凝胶置于100~120℃下干燥至少12h,得到干凝胶,再将干凝胶依次置于290~310℃下3.5~4.5h、540~560℃下4.5~5.5h,得到中间产物,接着,将中间产物置于还原气体气氛中,于760~800℃下还原至少3h,制得颗粒状钨-铜复合粉末,其中,钨和铜之间的重量百分比为70~90wt%∶10~30wt%,两者的粒径均为100nm~1μm。它可用作核聚变面对等离子体材料。
-
公开(公告)号:CN115961168B
公开(公告)日:2024-07-02
申请号:CN202211714308.3
申请日:2022-12-29
申请人: 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
IPC分类号: C22C1/04 , B22F9/22 , B22F1/17 , B22F1/054 , B22F3/105 , B22F3/14 , B22F3/15 , B82Y30/00 , B82Y40/00 , C22C9/00 , H01B1/02 , H01B13/00
摘要: 本发明属于合金材料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高强高热导层级纳米结构铜钨(Cu‑W)合金及其制备方法,本发明通过溶胶‑凝胶反应制备凝胶,随后通过干燥、煅烧、分段低温氢气还原制备出一种纳米钨颗粒在Cu中均匀分布的W@Cu核壳结构复合粉体,再经过致密化烧结,得到一种高性能的纳米W颗粒增强Cu合金。合金中W颗粒的尺寸为3‑10nm且均匀分布于超细晶Cu基体中,大幅提高Cu合金的强度和耐高温性能,其室温抗拉强度可达700MPa、热导率达370Wm‑1K‑1,300℃的抗拉强度可达到638MPa,而且在800℃退火1小时后能够保持晶粒尺寸和力学性能稳定,具有优异的高温稳定性,在核聚变堆高热负荷部件、电子元器件、焊接电极等领域具有很好应用前景。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