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2836367B
公开(公告)日:2023-03-07
申请号:CN202110121911.X
申请日:2021-01-28
申请人: 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 , 中铁大桥勘测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IPC分类号: G06F30/20 , G06F30/13 , E21D9/06 , G06F111/10 , G06F119/14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盾构法施工隧道穿越复合地层的地层损失率确定法,包括如下步骤:划分盾构隧道施工引起的地层损失;包括盾前地层失、盾中地层损失和盾尾地层损失三部分;加权累积计算盾构隧道穿越合地层时引起的盾前地层损失率:考虑盾壳与管片之间存在必要的建筑隙情况下,计算盾构隧道穿越复合地层时引起的盾尾地层损失;计算盾隧道穿越复合地层时引起的总地层损失率;本发明可快速获取盾构法施隧道穿越复合地层引起的地层损失率,方法简便且适用性较强;考虑多因素获取盾构法施工隧道穿越复合地层引起的地层损失率,提高了地表降的预测准确度。
-
公开(公告)号:CN112989265A
公开(公告)日:2021-06-18
申请号:CN202110172331.3
申请日:2021-02-08
申请人: 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 , 十堰海胜建设有限公司 , 郧西海嘉建设有限公司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光纤传感的桩体水平位移计算方法,包括如下步骤:步骤1:通过在桩体布设两条平行且设置多个等距节点的光纤传感器测线,在每个等距节点处设置光纤传感器,获取桩体不同等距节点处的轴向应变实测数据;步骤2:依据差分与导数的关系,获取轴向应变和桩体水平位移的矩阵关系式;步骤3:依据围护桩底部的受力情况,明确边界条件;步骤4:将步骤3中得到的边界条件应用于步骤2中得到的轴向应变和桩体水平位移的矩阵关系式,并通过逆变换将轴向应变换算成水平位移;本发明用通过该方法可快速获取桩体位移值,便于工程人员判别桩体变形程度,采用了与实际相符的假设条件,实施过程简单易行,可操作性强保证工程安全施工。
-
公开(公告)号:CN112906114B
公开(公告)日:2022-04-26
申请号:CN202110202021.1
申请日:2021-02-23
申请人: 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 , 郧西海嘉建设有限公司 , 十堰海胜建设有限公司
IPC分类号: G06F30/13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地质体与结构体的自洽整合建模方法,包括按体—面—线—点的格式批量输入待整合的地质体与结构体几何数据;采用包围盒法初步寻找包围盒重叠的地质体—结构体对;对每一个包围盒重叠的地质体—结构体对进行面—面之间的重叠与相交的布尔运算;针对所有面,建立有向面—有向环—有向线段—顶点的几何拓扑关系;针对所有体,建立有向体—有向壳—有向面的几何拓扑关系;针对每一个包围盒重叠的地质体—结构体对,给出其真实重叠状态;输出得到整合后的地质—结构一体化模型,本发明可以方便快速的将天然的地质体与设计的结构体整合在一起,高效的为岩土工程分析提供地质—结构一体化模型,实现地质体与结构体的自洽整合。
-
公开(公告)号:CN113216126A
公开(公告)日:2021-08-06
申请号:CN202110419919.4
申请日:2021-04-19
申请人: 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
IPC分类号: E02D1/00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高填方边坡多维度深部变形监测方法;包括:明确原始地层和填筑体分界线;在高填方边坡上,布设两个深度相同的孔,一个钻孔用于监测填筑体分层沉降,另外一个钻孔用于监测填筑体水平位移,并分别在两个孔中沿深度方向均匀布设数量为倍数关系的传感器;每隔时间间隔Δt,对分层沉降和土体固定式测斜监测数据进行采集;分层沉降和土体固定式测斜两个监测项目的集成和数据传输;通过该方法可实现高填方边坡多维度深部变形监测,获取填筑体沿钻孔每点的二维变形,包括该点的水平位移和竖向位移;将不同监测项目的监测相结合,得到高填方边坡的多维度深部变形,可准确把握边坡稳定性,方法简便且适用性较强,便于实施。
-
公开(公告)号:CN112834319A
公开(公告)日:2021-05-25
申请号:CN202110096647.9
申请日:2021-01-25
申请人: 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 , 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 武汉市市政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软土小应变硬化模型力学参数确定方法,包括:明确小应变硬化模型力学参数数量,并划分力学参数种类:依靠室内试验获取为第一类力学参数,通过经验式取值获取为第二类力学参数,通过室内试验和经验式相结合的方式获取为第三类力学参数;现场钻孔取样,开展土体三轴固结排水剪切试验、三轴固结排水加载‑卸载‑再加载试验以及标准固结试验获取第一类力学参数;采用经验公式获取第二类力学参数;结合室内试验和经验公式获取第三类力学参数;本发明用室内试验方法,并结合经验取值方法,实现了软土地区小应变硬化模型力学参数的合理高效取值,便于工程应用。
-
公开(公告)号:CN113267411B
公开(公告)日:2024-07-12
申请号:CN202110279836.X
申请日:2021-03-16
申请人: 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 , 十堰海胜建设有限公司 , 郧西海嘉建设有限公司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土石混合体循环剪切渗流试验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水平加载系统,垂直加载系统,剪切盒,渗透水压加载系统及数据采集处理系统;所述的水平加载系统包括左边水平加载系统和右边水平加载系统;所述垂直加载系统设置于上剪切盒上方,包括滚轴排、传力板、竖向位移传感器、垂直荷载传感器及垂直方向千斤顶,所述剪切盒包括下剪切盒及位于下剪切盒上方的上剪切盒;所述渗透水压加载系统包括水压压力泵、量杯、进水管路及出水管路,所述的数据采集处理系统包含数据采集装置和数据处理装置;本发明还公开对应试验方法;通过左、右水平加载系统,可以实现土石混合体的循环加载,可实现的试验种类较多,为工程实践提供指导。
-
公开(公告)号:CN112906114A
公开(公告)日:2021-06-04
申请号:CN202110202021.1
申请日:2021-02-23
申请人: 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 , 郧西海嘉建设有限公司 , 十堰海胜建设有限公司
IPC分类号: G06F30/13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地质体与结构体的自洽整合建模方法,包括按体—面—线—点的格式批量输入待整合的地质体与结构体几何数据;采用包围盒法初步寻找包围盒重叠的地质体—结构体对;对每一个包围盒重叠的地质体—结构体对进行面—面之间的重叠与相交的布尔运算;针对所有面,建立有向面—有向环—有向线段—顶点的几何拓扑关系;针对所有体,建立有向体—有向壳—有向面的几何拓扑关系;针对每一个包围盒重叠的地质体—结构体对,给出其真实重叠状态;输出得到整合后的地质—结构一体化模型,本发明可以方便快速的将天然的地质体与设计的结构体整合在一起,高效的为岩土工程分析提供地质—结构一体化模型,实现地质体与结构体的自洽整合。
-
公开(公告)号:CN112857988A
公开(公告)日:2021-05-28
申请号:CN202110130357.1
申请日:2021-01-29
申请人: 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管片足尺试验非对称荷载加载试验系统,包括试验加载系统、数据量测与采集系统及数据处理与分析系统;所述试验加载系统包括纵向加载装置和径向加载装置;所述数据量测与采集系统包括光纤传感器、箔式应变计、应变片、光纤光栅传感器及静态数据采集仪;所述数据处理与分析系统接收静态数据采集仪中数据,并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本发明还公开对应管片荷载加载试验方法;通过调整不同部位的荷载施加值,实现不同荷载模式组合,能够灵活模拟地铁建养期间各种不同场景下的实际荷载工况,建立融合传统监测技术与光纤传感监测技术的管片变形数据量测与采集系统,能够保证试验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
公开(公告)号:CN113269886B
公开(公告)日:2022-10-18
申请号:CN202110473010.7
申请日:2021-04-29
申请人: 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
IPC分类号: G06T17/20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多源数据融合的边坡三维数字孪生模型建立方法,包括:采用倾斜摄影方法获得边坡地表模型;采用空间插值算法生成三维多层数字高程模型;生成地表地形等高线;采用空间插值算法重构地形面;利用重构的地形面网格替代多层DEM的地表层网格,形成修正的三维多层DEM,基于网格地层分析生成三维地层体元模型;生成边坡表面模型,生成结构体模型;将三维地层体元模型、边坡表面模型与结构体模型整合形成边坡三维数字孪生模型;按统一拓扑关系产生边坡三维数字孪生模型数据;在实现多源数据的有效融合,建立边坡三维数字孪生模型;可以为岩土工程计算分析提供仿真模型,采用多种几何拓扑描述方式,数据形式适应性强。
-
公开(公告)号:CN113128028B
公开(公告)日:2022-08-16
申请号:CN202110321871.3
申请日:2021-03-25
申请人: 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
IPC分类号: G06F30/20 , G06F111/10 , G06F119/14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岩土结构耦联体系的数字孪生模型构建方法,包括:输入岩土地层面的几何与地层属性参数、模型边界范围;设定工程结构体模型及其材料属性;建立岩土结构体系的三维几何模型;对岩土地层体与工程结构体进行面—面重叠处理;建立岩土结构一体化模型;输入单元网格划分的尺寸等参数;建立岩土结构体系的可计算模型;判定岩土地层体与结构体的重叠状态,形成岩土结构耦联体系;通过数值模拟得到耦联体系的应力场、位移场等;实现了岩土结构耦联体系从可视化模型到可计算模型的数据转化,提高了岩土结构分析效率,为施工设计一体化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