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边滑坡稳定状态识别方法
    3.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5511850A

    公开(公告)日:2022-12-23

    申请号:CN202211216792.7

    申请日:2022-09-30

    IPC分类号: G06T7/00 G06T7/13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边滑坡稳定状态识别方法,包括:通过无人机摄影测量对边滑坡进行固定时间间隔航拍,建立DOM模型、DSM模型和三维点云模型,开展边滑坡边界识别,识别裂缝发展及位置分布;通过修正重力方向的iCSF法对点云数据进行滤波,获取边滑坡可视化位移场;采用裂缝监测装置,对裂缝发展状况进行测量、记录;对边滑坡区域,边滑坡前缘、边滑坡后缘及边滑坡中部关键位置监测点和裂缝发展开展动态连续监测,记录和识别边滑坡裂缝发展和变形状况,对边滑坡发展阶段进行初步识别;综合得到的边滑坡裂缝发展状况和得到的变形状况对边滑坡所处状态进行进一步识别;能够及时、准确捕捉边滑坡裂缝、变形发展趋势,对地形复杂区域适应性强。

    一种穿越大型无充填溶洞隧道的卸载拱回填结构的构筑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0219671B

    公开(公告)日:2024-07-19

    申请号:CN201910245035.4

    申请日:2019-03-28

    IPC分类号: E21D11/10

    摘要: 一种穿越大型无充填溶洞隧道的卸载拱回填结构的构筑方法,以大幅减小直接作用于隧道衬砌结构拱顶的回填料重量,确保隧道衬砌不至于过厚而降低经济性。卸载拱回填结构包括填充于隧道衬砌结构与溶洞壁之间大型空腔内作为落石缓冲层的轻质回填料。大型空腔内沿竖向间隔设置卸载拱,将大型空腔分隔形成上部空腔、层间空腔和下部空腔。各卸载拱横向两端的拱脚部嵌固于在溶洞壁上开挖的卸载拱嵌固槽内,支撑于稳定岩石上;所述轻质回填料由上而下依次吹填于上部空腔、层间空腔和下部空腔内。

    一种同步铺设防水膜的隧道掘进机及隧道施工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8374665B

    公开(公告)日:2024-05-28

    申请号:CN201810038516.3

    申请日:2018-01-16

    IPC分类号: E21D9/06 E21D11/38

    摘要: 一种同步铺设防水膜的隧道掘进机及隧道施工方法,以在隧道掘进机掘进作业的同时同步在隧道衬砌外壁上铺设环形防水膜,将地下水与隧道完全隔绝,彻底解决隧道渗漏水这一技术难题。包括隧道掘进机,所述隧道掘进机的尾部于外层钢壳体以内设置与其同轴的内层钢壳体,外层钢壳体的内周壁与内层钢壳体的外周壁之间形成环形防水膜的释放通道,内层钢壳体由支撑装置固定安装于包括隧道掘进机内的纵梁上。所述释放通道的前端于内层钢壳体上可拆卸设置环形防水膜存放装置,于释放通道的末端设置用于张紧环形防水膜的夹持装置和阻止地下水进入释放通道内的密封装置。所述内层钢壳体的末段在内周壁上沿轴线间隔设置阻止间隙填充材料进入隧道掘进机内的环形密封刷。

    一种可防渗漏的隧道排水结构
    8.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7514337A

    公开(公告)日:2024-02-06

    申请号:CN202311491515.1

    申请日:2023-11-09

    IPC分类号: E21F16/02 E21F17/00

    摘要: 一种可防渗漏的隧道排水结构,以有效避免隧道内混凝土排水沟开裂、地下水下渗导致而导致隧道衬砌劣化。包括在隧道衬砌背后沿线路方向间隔设置的环向盲管、沿线路方向延伸的中心制品型管道、侧制品型管道,中心制品型管道埋设在仰拱填充结构内,侧制品型管道设置在隧道衬砌两侧拱脚位置,主体埋入仰拱填充结构内的横向制品型管道对应于环向盲管设置。各环向盲管的两侧端部穿过隧道衬砌,通过管接头接入同侧侧制品型管道,横向制品型管道的两端通过管接头分别接入中心制品型管道、侧制品型管道;在横向制品型管道接入中心制品型管道处,于仰拱填充结构内设置中心检查井,在中心检查井上端口设置检查井盖板。

    适应于正线隧道标高调整后的横洞坑道改造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7189155A

    公开(公告)日:2023-12-08

    申请号:CN202310964059.1

    申请日:2023-08-02

    IPC分类号: E21D9/14 E21F16/02

    摘要: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适应于正线隧道标高调整后的横洞坑道改造方法,以解决因正洞线位调整后仍须采用横洞坑道形式发挥排水及运输功能的问题,避免造成已施工横洞成为“废弃工程”。包括以下步骤:根据不良地质分布特征,以避免穿越或尽量短距离穿越的形式调整正洞线位;确定调整线位后横洞与正洞交叉点位置,进而确定交叉点处横洞坑底高程H;根据调整后正洞与横洞交叉点处横洞坑底高程H,判断其处于如下何种范围,再针对性选择改造技术方案:若H处于极限降低范围H0~H1,则选用横洞降坡型小坡度改造技术方案;若H处于合理范围H1~H2,则选用横洞坡度适应性改造技术方案;若H处于极限抬高范围H2~H3,则选用横洞盘旋型大坡度改造技术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