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2681489A
公开(公告)日:2021-04-20
申请号:CN202011608936.4
申请日:2020-12-30
IPC分类号: E03F5/02 , E03F5/10 , E03F3/02 , E03F3/04 , C02F3/12 , C02F3/32 , C02F101/16 , C02F101/10
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污水管网溢冒处理系统及方法,该系统包括若干导流管,若干导流管的入口与常发生溢冒现象的污水检查井的出口连接,用于将常发生溢冒现象的污水检查井溢出的污水导流出去;若干生态净化塘,若干生态净化塘的入口与若干导流管的出口连接,用于对导流管导入的污水进行初步净化;若干生态导流渠,若干生态导流渠的入口与若干生态净化塘的出口连接,用于对若干生态净化塘初步净化后的污水再次进行净化并排入河道和/或湖泊水体。该系统在中、强度降雨天气条件下能够有效地将原污水管网系统中滞留的雨污混合水就近导流至生态处理系统,极大地避免了因检查井溢冒对周边水环境带来的不利影响。
-
公开(公告)号:CN118359252A
公开(公告)日:2024-07-19
申请号:CN202410473303.9
申请日:2024-04-19
申请人: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 长三角(义乌)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利用纳米气泡强化藻水分离的方法,包括将纳米气泡发生设备在气浮池原位产生纳米气泡引入藻水气浮过程,同时结合天然高分子聚合物的絮凝除藻材料来提高藻水分离的效率;将纳气泡气浮代替传统的气浮过程,提升传质效果,减少占地面积,同时由于纳米气泡溃灭时能产生大量活性自由基,氧化效果增强,实现同步消减蓝藻破裂产生的二次污染物,且纳米气泡安全无污染,可大大降低能耗和药耗,同时结合生态安全的天然高分子絮凝剂,进一步提高藻水分离的效率,降低藻资源化利用过程中的环境风险。
-
公开(公告)号:CN109574224B
公开(公告)日:2024-02-13
申请号:CN201811503217.9
申请日:2018-12-10
申请人: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 长三角(义乌)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IPC分类号: C02F3/30 , C02F103/20
摘要: 提升了氨氮和COD的脱除效果,大大降低了剩余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畜禽废水处理的系统和 污泥产量、曝气量需求和能耗投入。方法,包括依次连通的厌氧除碳产甲烷单元、缺氧反应单元、厌氧氨氧化单元和好氧反应单元;所述厌氧除碳产甲烷单元包括厌氧反应池A;所述缺氧反应单元包括缺氧反应池、曝气装置A、填料A和沉淀池;所述厌氧氨氧化单元包括厌氧反应池B、曝气装置B和填料B;所述好氧反应单元包括好氧反应池、曝气装置C和填料C。本发明的系统通过填料的设置以及各反应单元在空间上的优化配置,本发明的方法通过溶解氧浓度和活性(56)对比文件王元月等.厌氧氨氧化技术处理高浓度氨氮工业废水的可行性分析.环境科学学报.2013,第33卷(第09期),第2359-2368页.胡超.脱氮工艺在化工污水处理中的应用.石油石化绿色低碳.2018,第3卷(第06期),第31-34页.
-
公开(公告)号:CN116281937A
公开(公告)日:2023-06-23
申请号:CN202211466270.2
申请日:2022-11-22
申请人: 长三角(义乌)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 射阳乐欣农业发展有限公司
摘要: 本说明书提供一种生物炭制备方法及其在土壤温室气体减排中的应用,该生物炭以果蔬废弃物压榨液为原料,并将果蔬废弃物压榨液混凝沉淀,混凝沉淀物经由碳化制成生物炭,制备方法简单。将该生物炭施用于土壤中,既可以实现果蔬废弃物压榨液“碳固定”与“资源化”双重目标,又可以达到温室气体减排效果。
-
公开(公告)号:CN113149339B
公开(公告)日:2023-02-07
申请号:CN202110313565.5
申请日:2021-03-24
申请人: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摘要: 本说明书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提供一种治理蓝藻水华的复合材料及其用途。具体地,所述复合材料包括黏土矿物、絮凝剂和功能微生物;其中,所述功能微生物负载于所述黏土矿物上;所述絮凝剂包裹所述黏土矿物。本说明书的技术方案,通过构建黏土矿物‑絮凝剂‑功能微生物三元复合材料,利用黏土矿物和絮凝剂沉降蓝藻,利用功能微生物抑制蓝藻复苏并降解藻源性污染物;能够在实现高效除藻除浊同时防控蓝藻复苏和藻源性污染物的释放,兼具生态安全性以及长效性,可大规模应用于湖泊等天然水体藻华治理,具有成本低廉的优势。
-
公开(公告)号:CN112501066B
公开(公告)日:2022-07-08
申请号:CN202011424501.4
申请日:2020-12-08
申请人: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 深圳市深水水务咨询有限公司 , 长三角(义乌)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IPC分类号: C12N1/20 , C02F3/34 , C02F101/16 , C12R1/01
摘要: 一种复合菌株、菌剂及其应用,该复合菌株由分离、筛选活性污泥得到的保藏编号为CGMCC No.20581的肠杆菌C1‑3和保藏编号为CGMCC No.20582的泛菌A1组成,还提供了该复合菌株或者含该复合菌株的菌剂在脱氮处理中应用,取得了高效脱氮处理效果。本发明构建的复合菌株脱氮体系在硝酸盐(沼液)脱氮方面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
-
公开(公告)号:CN109678246B
公开(公告)日:2021-10-12
申请号:CN201811286869.1
申请日:2018-10-31
申请人: 深圳地大环境科技有限公司 ,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适用于湖库、缓流型河道治理水华的方法,在治理区域内,构建微生物群落‑水生植物群落,具体为:将复合微生物菌剂喷洒或撒播到治理区域的水面上构建微生物群落,或者将复合微生物菌剂负载于载体上形成复合微生物膜,然后将复合微生物膜放入治理区域的水中构建微生物群落;并在治理区域的水中种植沉水植物构建水生植物群落。本发明通过符合水生态修复原理的技术,快速构建微生物‑水生植物群落系统,通过两大生态系统的协同作用,最终消除水华爆发的机制。
-
公开(公告)号:CN106630509A
公开(公告)日:2017-05-10
申请号:CN201611056231.X
申请日:2016-11-25
申请人: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IPC分类号: C02F11/00 , C02F3/32 , C02F3/34 , C02F101/20 , C02F101/30
CPC分类号: Y02W10/18 , C02F11/004 , C02F3/32 , C02F3/34 , C02F2101/20 , C02F2101/30 , C02F2103/007 , C02F2209/001 , C02F2209/003 , C02F2209/08 , C02F2209/14 , C02F2209/22 , C02F2209/40 , C02F2303/02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消除河流型黑臭水体的方法,尤其是城市河流型水体,包括将流域划分为若干个控制单元;计算各个控制单元的入河负荷量和流域的入河负荷总量;计算各个控制单元的水环境容量和流域的水环境总容量;计算各个控制单元的污染负荷拟定削减量和流域的污染负荷拟定削减总量;以流域的污染负荷拟定削减总量为核心,先对点源、内源进行控制,实现控源减排,然后对面源进行控制,持续过程减排的水陆一体化设计原则,实施5大类工程;通过以上5个步骤实现水体的化学需氧量、氨氮、溶解氧和河流流量的指标达标。本发明通过对各个控制单元和流域的污染负荷拟定削减总量的计算以及工程整体布局,从而控制多项指标,以达到消除黑臭水体的目的。
-
公开(公告)号:CN103820348B
公开(公告)日:2016-03-02
申请号:CN201210461410.7
申请日:2012-11-16
申请人: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CPC分类号: Y02A40/143
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株防治植物病害、促进植物生长的解淀粉芽孢杆菌,及其菌剂的低成本生产方法,属于微生物农药和微生物肥料技术领域。本发明采用的菌株是从水草根际土壤中分离筛选出来的一株高效植物促生菌——解淀粉芽孢杆菌(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A3菌株,该菌株保藏在中国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委员会普通微生物中心,保藏编号为:CGMCC No.6676。本发明利用甘薯淀粉废水作为发酵培养基,大规模培养解淀粉芽孢杆菌,制备具有防治植物病害、促进植物生长的菌剂,该工艺生产成本低廉,操作简单,还可以使甘薯淀粉废水得到资源化利用,减少污染排放。本发明生产的菌剂用于茶叶和蔬菜的生产,不仅可以提高产量,而且可以改善茶园和蔬菜的品质,显示出广阔的应用前景。
-
公开(公告)号:CN105198087A
公开(公告)日:2015-12-30
申请号:CN201510609596.X
申请日:2015-09-22
申请人: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CPC分类号: Y02W10/18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利用绿狐尾藻处理污水厂尾水的方法,包括1)将污水厂尾水输送到尾水受纳区,使该尾水受纳区内的水深为0.2~1.0m,控制尾水在尾水收纳区的水力停留时间为2~10天;2)在尾水中种植占水体面积20%~60%的绿狐尾藻;3)每隔20~30天收割种植于所述尾水受纳区的绿狐尾藻。本发明提供的利用绿狐尾藻处理污水厂尾水的方法可以形成根际微生物净化、水生植物吸收等脱氮除磷模式,实现尾水氮和磷的出水水质稳定达到地表IV类水标准以上,该发明提供了一项深度净化尾水的崭新途径,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