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4739223B
公开(公告)日:2025-04-15
申请号:CN202210534441.4
申请日:2022-05-17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
IPC: F28D20/02
Abstract: 本发明为一种基于直接电加热的热管式相变储热供热装置。包括相变储热单元,热管流道,强化传热肋片,电加热片,以及滚动滑轮、支撑柱、连接柱等结构组装配件。热管设置在相变储热单元之间,并在相变储热材料侧增加强化传热肋片结构以强化相变储热侧传热性能,电加热片设置在热管下部的蒸发段,储热装置的外侧与空气直接接触,支撑柱位于装置两侧,滚动滑轮位于支撑柱下方,连接柱位于两个相变储热单元之间。本发明采用模块式设计,将相变储热单元集合成集群系统,方便扩展以及分组管理,实现储热供热能力灵活调节。通过电加热、热管和相变储热装置的耦合设计,实现了无循环管路的室内相变储热供热集成方案,解决建筑侧紧凑型储热供热设备化问题。
-
公开(公告)号:CN115978816A
公开(公告)日:2023-04-18
申请号:CN202211589666.6
申请日:2022-12-12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两段式承重型保温浮顶及制作方法,适用于需要覆土综合利用的跨季节储热水体,属于跨季节储热/供热设计及建造领域。所述两段式承重型浮顶由2类、12种不同结构形式的单元模块以及连接插销组成。结构形式上采用两段式叠加结构,将承重功能区和保温功能区分开。同时采用波浪形嵌合式结构设计,防止单元模块径向受力引起晃动。制作工艺上采用内嵌式冲压一体化成型技术,没有焊缝,极大程度上保证了单元模块的防渗功能。安装工艺上结合防呆式设计思路采用特制销钉转动嵌合,保证单元模块之间紧密相连。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备防渗、保温、承重三大功能,结构简单可靠,制作及安装方便快捷,极大程度上节约了物料成本和施工成本。
-
公开(公告)号:CN113915699A
公开(公告)日:2022-01-11
申请号:CN202111197590.8
申请日:2021-10-14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
Abstract: 本发明为一种紧凑型蓄冷装置。该装置以水为相变蓄冷介质,由外壳腔体、板式肋片蓄冷结构、载冷剂通道、载冷剂分流器、相变蓄冷介质、喷淋装置、温度传感器等组成。本发明采用水为相变蓄冷介质,通过制冷机组或其他供冷装置提供冷源。蓄冷时,可利用低谷电合理调峰,将电能转换为冷能。由供冷装置提供的低温载冷剂进入载冷剂入口,再通过分流器将载冷剂均匀的分配到每个换热通道中,将冷量输送给蓄冷介质。释冷时,通过上方的喷淋装置喷洒高温水,融化蓄冷介质,同时融化后的低温水可直接送入建筑侧用户末端供冷。本发明可有效解决建筑负荷与电网负荷的峰值高度重叠的问题,可构建紧凑型、低成本、高效率的建筑侧蓄冷装置。
-
公开(公告)号:CN112178947A
公开(公告)日:2021-01-05
申请号:CN202011004385.0
申请日:2020-09-22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 , 都城伟业集团有限公司 , 国网河北省电力有限公司
Abstract: 一种塔式太阳能聚光吸热系统,由聚光系统和容积式吸热器组成。与传统塔式聚光吸热系统相比,通过聚光二次反射的方式将聚光器置于地面上或者地面以下土壤中,减少了塔式支撑结构的静荷载,同时减少了室外水管路的长度,降低了管路冻结的风险。将透光盖板置于容积式吸热器的顶部,使得透光盖板基本不承压,因而可以使用较薄的透光盖板,进而提高了太阳辐照的透过率,从而提高吸热效率。在容积式吸热器内部偏下部的位置上放置多孔吸热材料,有助于实现内部流体的对流强化传热,实现内部传热介质的快速升温。该塔式聚光吸热系统在我国北方太阳能资源丰富及较丰富的地区具有广泛的适用性。
-
公开(公告)号:CN102353242B
公开(公告)日:2014-01-08
申请号:CN201110255978.9
申请日:2011-08-31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Y02E10/44
Abstract: 一种基于热传导的平板式太阳能烘干机,包括透光盖板(1)、吸热板(2)、边框(4)、保温层(5)、底板(6)、物品烘干室(7);透光盖板(1)在最上层,其下面依次为吸热板(2)、保温层(5)、底板(6);透光盖板(1)、吸热板(2)、保温层(5)和底板(6)四周边有边框(4),边框(4)固定上述部。吸热板(2)和保温层(5)之间的空间为物品烘干室(7)。当太阳辐射照射到达吸热板(2)时,吸热板(2)通过温差驱动将热量传导给与之紧密接触的被干燥物品,物品内部的水分被加热后蒸发,并逸出烘干机,实现物品的脱水和烘干。
-
公开(公告)号:CN117515927A
公开(公告)日:2024-02-06
申请号:CN202311582850.2
申请日:2023-11-24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
IPC: F24S23/00 , F24S60/30 , F25B27/02 , F24D11/02 , F24D18/00 , F03G6/06 , F03G6/00 , F01K13/00 , F01D15/10 , F24D101/10
Abstract: 一种带有跨季节大容量能量调节的塔式太阳能热发电热电联供系统,由聚光吸热系统、熔融盐储热系统、发电系统、余热回收系统、跨季节储热及供热系统、水处理系统组成。将太阳能塔式热发电系统与跨季节储热系统有机结合起来,实现能量的跨季节使用,最大程度提高太阳能的有效利用率、全年利用时间,进而提高整个系统的经济性,同时实现能量的梯级利用。在我国北方太阳能富集地区具有广泛的适用性。
-
公开(公告)号:CN113432175B
公开(公告)日:2022-11-01
申请号:CN202110687483.7
申请日:2021-06-21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
Abstract: 本发明为一种紧凑型复合建筑储热蓄冷系统。主要包括水/冰可切换储热蓄冷装置、相变储热装置、电加热器、双功能热泵、换热器、水泵、阀门和管道等组成。本发明采用潜热储热蓄冷模式减小建筑侧输热蓄冷系统容积。系统在采暖季以相变储热满足采暖负荷储热需求,水/冰可切换储热蓄冷装置转换为以水储热模式的生活热水储热装置;系统在制冷季,水/冰可切换储热蓄冷装置转换为冰蓄冷系统,以满足建筑制冷蓄冷需求,相变储热装置转换为生活热水储热系统。系统运行模式包括直接供热/供冷、储热/蓄冷及供/储耦合等模式,有效解决建筑负荷与电网负荷的峰值高度重叠的问题,构建紧凑型、低成本、高效率、稳定运行的建筑侧储热/蓄冷和供热制冷新模式。
-
公开(公告)号:CN112978830A
公开(公告)日:2021-06-18
申请号:CN202110407222.5
申请日:2021-04-15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
IPC: C02F1/04 , C02F1/12 , C02F1/14 , C02F103/08
Abstract: 一种双被动太阳能水处理系统,包括太阳能集热棚、烟囱、太阳池、太阳能选择性吸热板和雾化器,所述太阳能集热棚上设置烟囱,并且烟囱底部与太阳能集热棚连通,所述太阳能集热棚下方从外到内依次设置太阳能选择性吸热板、太阳池和雾化器。该系统采用了太阳能烟囱和太阳池的双被动耦合技术,并利用空气热湿过程,实现浓盐水的零排放处理,并通过相关强化换热与耦合技术,实现了被动系统的整体运行效率和太阳能系统的连续性,解决了浓盐水零排放高能耗和高成本问题。
-
公开(公告)号:CN103017397B
公开(公告)日:2015-02-11
申请号:CN201210552896.5
申请日:2012-12-18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
IPC: F25B15/00 , F25B27/00 , F28D20/02 , C02F1/14 , C02F103/08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Y02A20/128 , Y02A20/129 , Y02A20/142 , Y02A20/212 , Y02A30/277 , Y02B30/62 , Y02E60/145 , Y02E70/30 , Y02W10/37
Abstract: 一种中高温太阳能蒸汽-吸收制冷-海水淡化-储能耦合系统,以导热油、水/蒸汽为传热流体,相变金属和水蒸汽为蓄热介质。包括太阳能集热系统、传热工质循环系统、吸收制冷系统和海水淡化系统,由抛物面槽式聚光器(1)、相变金属储能罐(2)、导热油-蒸汽发生器(3)、油源吸收制冷机组(4)、油源海水淡化机组(5)、高温油泵(6)、电动三通调节阀(7)、蒸汽蓄热器(8)、蒸汽源吸收制冷机组(9)、蒸汽源吸收制冷机组(10)、水处理器(12)、菲涅耳平面反光镜(13)、储能式吸收器(14)、冷媒进阀门(16)、冷媒出口阀门(15)、淡水出口阀(18)、海水进口阀(19)等组成。本发明可获得中高温导热油及蒸汽,适用于大规模海水淡化及吸收制冷耦合。
-
公开(公告)号:CN114739223A
公开(公告)日:2022-07-12
申请号:CN202210534441.4
申请日:2022-05-17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
IPC: F28D20/02
Abstract: 本发明为一种基于直接电加热的热管式相变储热供热装置。包括相变储热单元,热管流道,强化传热肋片,电加热片,以及滚动滑轮、支撑柱、连接柱等结构组装配件。热管设置在相变储热单元之间,并在相变储热材料侧增加强化传热肋片结构以强化相变储热侧传热性能,电加热片设置在热管下部的蒸发段,储热装置的外侧与空气直接接触,支撑柱位于装置两侧,滚动滑轮位于支撑柱下方,连接柱位于两个相变储热单元之间。本发明采用模块式设计,将相变储热单元集合成集群系统,方便扩展以及分组管理,实现储热供热能力灵活调节。通过电加热、热管和相变储热装置的耦合设计,实现了无循环管路的室内相变储热供热集成方案,解决建筑侧紧凑型储热供热设备化问题。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