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1722296A
公开(公告)日:2020-09-29
申请号:CN202010407113.9
申请日:2020-05-14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
IPC: G01V8/1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目标空间谱分布最优盲匹配的探测阵列优化方法,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能对远程位置目标进行实时探测,尤其对于运动目标,难以快速进行信息采集与图像重构的技术问题。本发明实现了对远程位置目标(或非合作目标)的高分辨率观测,并可实时调整探测阵列,根据探测阵列的特性来与目标空间谱做最优匹配,通过不断探测并反馈达到提升对远程目标的实时探测效率。本发明结合了信号探测与迭代由低频向高频迭代运算的这一特点,在迭代的过程中实时与系统级联MTF、探测阵列冗余度等信息融合,在图像最终重构前做出图像质量的及时判断,并调整探测阵列的形态来匹配目标空间谱分布,提升探测效率。
-
公开(公告)号:CN111352127A
公开(公告)日:2020-06-30
申请号:CN202010218603.4
申请日:2020-03-25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 , 中国人民解放军91245部队
IPC: G01S17/89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抑制大气湍流效应的复合散斑场相干成像方法及装置,目的是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散斑回波信息不随时间变化导致不能动态地传输目标空间谱信息、分束后的激光频率漂移且矫正效果不足以及不能获得目标的深度信息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抑制大气湍流效应的复合散斑场相干二维成像方法,还提供了一种抑制大气湍流效应的复合散斑场相干三维成像方法,基于上述的两种成像方法,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抑制大气湍流效应的复合散斑场相干成像装置。本发明采用同源激光束组剪切和声光移频调制相结合的方式照明目标,使其表面形成有一定剪切量且随时间变化的相干复合散斑场,该发射方式提升了目标回波信号的远程传输效率。
-
公开(公告)号:CN115932722A
公开(公告)日:2023-04-07
申请号:CN202211690532.3
申请日:2022-12-27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
Abstract: 本发明为解决现有多目标实时交会测量方法,无法兼顾高精度和实时性的难题,而提供了一种基于时空最优关联匹配的多目标实时交会测量方法。本发明充分考虑系统测角误差和测站误差,设定帧间自适应关联阈值,建立了多目标时空帧间关联最优化模型,利用任意多帧目标运动信息进行多目标像点关联,提高了多目标帧间关联准确性;同时还设定站间自适应匹配阈值,建立了多目标时空站间匹配最优化模型,保证了多目标交会测量的高精度和实时性。本发明先对二维目标像点进行匹配,再利用匹配结果计算目标三维轨迹,此方法计算量小,实现了输入数据出现断帧的异常情况处理,提高了算法的鲁棒性,且算法输入的约束条件少,算法普适性强。
-
公开(公告)号:CN107978209A
公开(公告)日:2018-05-01
申请号:CN201711290702.8
申请日:2017-12-08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
Abstract: 为克服现有傅里叶望远镜成像演示系统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一种远程傅里叶望远镜成像演示系统,能进行外场实验研究,验证傅里叶望远镜研究中关键技术及在等效整层大气湍流效应路径中高分辨率成像能力。本发明包括通过依次设置的光纤激光器、光纤分束器、由多个声光调制器构成的声光调制器组件、激光发射装置、目标、接收主镜、光电探测器和计算机;激光发射装置与目标间水平路径长度L由式 确定, 为大气折射率结构参数,为高度h的函数;C为当地水平传输路径大气折射率常数,H为大气层距离地面高度;还包括用于监控提取目标上光斑偏移量的CCD光斑监控相机;计算机根据光斑偏移量控制激光发射装置,还对光电探测器输出信号进行处理重构复原目标图像。
-
公开(公告)号:CN118311602A
公开(公告)日:2024-07-09
申请号:CN202410352222.3
申请日:2024-03-26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
IPC: G01S17/89 , G01S7/481 , G01S7/48 , G06F17/14 , G06T3/4053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空间目标信息获取系统和方法,具体涉及一种集定位与成像于一体的空间目标信息获取系统和方法。解决了现有系统无法同时实现空间目标实时高精度定位与高分辨率成像的技术问题。本发明系统包括两个运动平台、控制系统、处理系统、激光发射装置、探测器阵列和两套光电跟踪与测量设备。两个光电跟踪与测量设备分别对待测目标进行瞄准跟踪测量,得到两个角轨迹;激光发射装置发射照射待测目标的三束同源相干激光,返回的散射回波信号被探测器阵列接收;通过处理系统得到空间距离R1以及重构出目标图像;通过控制系统控制激光发射装置和探测器阵列的同步、探测器阵列接收信号的起始和终止时刻。
-
公开(公告)号:CN116309740A
公开(公告)日:2023-06-23
申请号:CN202310306038.0
申请日:2023-03-27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多波段变焦光电经纬仪图像配准方法,以解决现有红外和可见光多波段图像配准方法存在红外图像和可见光图像的配准不准确且配准效率较低的问题。本发明提供的图像配准方法先选定基准图像,再根据其他图像与基准图像之间的放大倍率对其他图像进行尺度变化,之后根据对应探测器的光轴投影位置信息获取图像之间的方位关系,再根据方位关系获取像素水平偏移量和像素垂直偏移量,最后进行配准,该方法相比现有配准方法大大提高了配准效率和配准精度。
-
公开(公告)号:CN115877393A
公开(公告)日:2023-03-31
申请号:CN202211659467.8
申请日:2022-12-22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条纹管激光雷达宽光束高速率激光测距方法及测距系统;解决现有STIL系统为了保证较高精度,成像次数多,花费时间长、成像速度低,后续需要处理的数据量大,限制了STIL的应用以及由于光束抖动导致重构结果不准确的问题;方法通过将皮秒脉冲激光器出射的激光转化为宽光束对目标物进行第一次扫描,然后重构获得回波距离,然后调整扫描区域且当前扫描区域与上一次扫描区域存在部分重合,再次采集、重构获得回波距离,通过前后两次测得的重合区域的回波距离误差,计算并记录消除光束漂移后的回波距离,重复多次,直到获得目标物表面的全部距离信息;本发明还提出了基于上述方法的系统。
-
公开(公告)号:CN118348610A
公开(公告)日:2024-07-16
申请号:CN202410476685.0
申请日:2024-04-19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
IPC: G01W1/00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模拟晴空湍流试验,为解决现有试验耗费的人力、物力及经济成本较高,以及试验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不能满足晴空湍流的发生条件等问题,而提出一种晴空湍流的发生装置及发生方法,包括晴空湍流发生舱、温度控制系统、气压调控系统、风速调控系统和激光雷达监测控制系统;晴空湍流发生舱内设置有气溶胶等效发生装置和大气分子等效发生装置;其下端设置有多个送风孔,其左右两侧面上相对应的位置处设置有激光透射窗口,温度控制系统包括分别设置在晴空湍流发生舱上端和下端的上层温度控制系统和下层温度控制系统,用于调控晴空湍流发生舱上端和下端的温度,风速调控系统用于通过送风孔向晴空湍流发生舱内送入不同强度的垂直风。
-
公开(公告)号:CN118294981A
公开(公告)日:2024-07-05
申请号:CN202410476683.1
申请日:2024-04-19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晴空湍流探测技术,为解决现有探测方法准确度低、测量距离有限,湍流信息探测不足等问题,而提出基于四边缘鉴频通道的机载激光雷达晴空湍流探测系统及方法,包括计算机控制与信号处理系统、机载激光雷达探测系统和四边缘鉴频通道系统;机载激光雷达探测系统用于向大气层发射激光脉冲,获取探测区域内携带大气背景环境信息的大气后向散射光;然后送入四边缘鉴频通道系统中,计算机控制与信号处理系统存储处理四边缘鉴频通道系统传输的信号,通过调整四边缘鉴频通道系统的参数,使得大气后向散射光中的气溶胶后向散射光的总透射强度与总反射强度相等,同时,大气后向散射光中的分子后向散射光的总透射强度与总反射强度之间的差值最大。
-
公开(公告)号:CN110261874B
公开(公告)日:2020-12-25
申请号:CN201910470308.5
申请日:2019-05-31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晴空湍流的预报和探测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基于相干激光的实时晴空颠簸探测方法及系统,能够实时探测航线上晴空湍流强度,达到探测晴空颠簸的目的,在测试过程中,首先发射两束经过频率调制的同源紫外激光,控制光束的发射角度,对距离为R的区域进行探测,探测时对探测区域采用路径积分的形式,即探测光束汇聚区有一定的厚度ΔR,使两光束汇聚点在远处不同距离进行竖直平面内的一维或二维扫描,利用反向思维,不用直接测量空气密度和风速等大气参数,而是利用大气湍流导致的激光散射信号强度起伏这一特征,来确定飞机前方是否存在晴空湍流,避免了大气参数间复杂关系对晴空湍流探测准确性的影响。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