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8460810A
公开(公告)日:2024-08-09
申请号:CN202310134381.1
申请日:2023-02-09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 , 鞍钢股份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铁矿造粒固结‑流化床低碳直接还原的方法。所述方法主要包括铁矿经破碎球磨、混合造粒和焙烧固结后,与高温氢气进行逆流操作,依次进行预还原和终还原得到还原铁粉后进行压块生产直接还原铁块产品,烟气经除尘、换热、脱水、增压和补充氢气及电加热后循环用于还原。通过铁矿磨细造粒和焙烧固结实现原料粒度和结构的调控,大幅提高流化床直接还原工艺原料适应性和还原效率,并有效抑制还原过程粘结;还原粉尘返回混合造粒,部分杂质通过固结过程外排综合利用;通过热态固结料直接送还原,终还原预热氢气采用电加热升温、还原烟气经氢气等离子补热,实现能量绿色高效供给。本发明具有原料适应性广、生产效率高、易规模化等优点。
-
公开(公告)号:CN118460842A
公开(公告)日:2024-08-09
申请号:CN202310147476.7
申请日:2023-02-09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 , 鞍钢股份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流化床直接还原用铁矿原料改性处理的方法。所述方法主要包括破碎球磨、混合润磨、挤压造粒、低温焙烧、高温固结和除尘等工序,具体为:铁矿石原料破碎球磨得到细铁矿粉后,配加添加剂和水进行混合润磨,接着采用挤压造粒一步获得目标粒级范围的造粒料,进行低温焙烧和高温固结得到高温铁矿改性颗粒,直接用于流化床直接还原。通过磨细和造粒实现铁矿原料粒度和结构的调控,大幅提高流化床直接还原工艺原料适应性和还原效率;通过低温焙烧实现造粒料中低价铁的氧化、结晶水和有机物的脱除,强化其高温固结过程获得性能优异的改性颗粒。本发明具有原料适应性广、效率高、产品性能良好、易于规模化应用的优点。
-
公开(公告)号:CN117867206A
公开(公告)日:2024-04-12
申请号:CN202311787534.9
申请日:2023-12-25
Applicant: 鞍钢股份有限公司 , 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抑制流化床直接还原炼铁粘结失流的方法,将铁精矿与粘结剂混合均匀后,以粒度范围0.2~5mm为目标制粒,经干燥、筛分后进行500~1300℃,5~40min高温焙烧,获得固结颗粒料,通过喷涂包覆液的方式在焙烧后的固结颗粒料表面包覆涂层,包覆液喷涂量为固结颗粒料的5%~10%,涂层颗粒的包覆层厚度为0.01~0.1mm,将涂层颗粒料用于流化床还原系统进行还原,流化床反应温度控制在500~800℃,反应时间控制在30~60min,反应压力控制在300~700kPa,获得金属化率不低于90%的还原产品。本发明将铁精矿制得具有良好流化性能和还原性能的流化床还原炼铁原料,有效抑制流化床还原过程中粘结失流问题,从而解决铁精矿难以直接用于流化床还原的问题,有助于推动流态化气基直接还原炼铁技术的大规模应用。
-
公开(公告)号:CN117867205A
公开(公告)日:2024-04-12
申请号:CN202311787512.2
申请日:2023-12-25
Applicant: 鞍钢股份有限公司 , 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
Abstract: 本发明提出一种流化床还原炼铁的方法,本发明流化床还原炼铁原料具有内核与包覆层结构,内核由铁精矿、粘结剂构成,按质量百分比计,铁精矿95%~99.5%、粘结剂0.5%~5%;所述包覆层由包覆液制得,包覆液由以下组分构成,其质量百分比为包覆剂30%~50%、添加剂3%~5%,其余为水。本发明所述的一种流化床还原炼铁的方法,包括配料混匀、颗粒料制备、流化床包覆干燥、氧化焙烧工序。本发明提供的一种流化床还原炼铁的方法,通过将常规铁精矿原料进行颗粒化成型及表面包覆等一系列处理,再进行流化床还原时能够抑制或避免发生粘结失流问题,从而能够大规模使用流化床还原处理铁精矿,有助于推动流态化直接还原炼铁技术的广泛应用。
-
公开(公告)号:CN118460809A
公开(公告)日:2024-08-09
申请号:CN202310117524.8
申请日:2023-02-09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 , 鞍钢股份有限公司
IPC: C21B13/0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烧结球团粉料流化床直接还原铁的方法。所述方法主要是将烧结、球团矿破碎筛分得到细粉和粗粉,细粉采用一级还原,粗粉采用两级还原,细粉还原和粗粉终还原烟气用于粗粉预还原,其烟气经与粗粉换热后进行除尘、换热、脱水、增压和补充氢气及加热后循环用于还原,还原铁粉经压块得到铁压块产品。通过细粉一级还原和粗粉两级还原,实现烧结球团矿的全粒级利用;细粉还原和粗粉终还原烟气用于粗粉预还原,有效提高气体单程转化率和还原效率;粗粉还原产生的粉尘送细粉还原流化床,粗粉预还原烟气与粗粉高效换热和循环氢气换热实现梯级热量回收,实现物质能量高效利用。本发明具有原料适应性广、生产效率高、易于规模化生产等优点。
-
公开(公告)号:CN118460841A
公开(公告)日:2024-08-09
申请号:CN202310132850.6
申请日:2023-02-09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 , 鞍钢股份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流化床直接还原用铁矿原料造粒固结的方法。所述方法主要包括混合、造球、高速整粒、干燥分级、焙烧固结、冷却和除尘等工序,具体为:铁矿粉原料配加添加剂进行混合,造球后采用高速剪切进行整粒得到近球形的造粒料,经干燥分级、焙烧固结和冷却后得到流化床直接还原工艺用的铁矿固结料。通过铁矿粉造粒固结实现原料粒度和结构的调控,大幅提高流化床直接还原工艺原料适应性和还原效率,并有效抑制还原过程粘结;通过造球‑高速整粒有效降低粘结剂用量和提高成品率;干燥分级和焙烧固结产生粗粒及细粉循环返回混合,冷却余热返回干燥,实现物质能量高效利用。本发明具有原料适应性广、造粒固结效率高、易于规模化应用的优点。
-
公开(公告)号:CN118460811A
公开(公告)日:2024-08-09
申请号:CN202310143062.7
申请日:2023-02-09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 , 鞍钢股份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铁矿粉预处理‑高效低碳直接还原的方法。所述方法主要为铁矿粉经混合造粒、焙烧固结和冷却得到铁矿固结料后,与热氢气进行逆流操作,依次进行换热升温、预还原和终还原得到还原铁粉后进行压块生产直接还原铁块产品,烟气经除尘、换热、脱水、增压和补充氢气及加热后循环用于还原。通过铁矿粉混合造粒和焙烧固结实现原料粒度和结构的调控,大幅提高流化床直接还原工艺原料适应性和还原效率,并有效抑制还原过程粘结;还原收尘产生的细粉返回混合造粒,有害杂质通过焙烧固结外排,实现铁原料高效利用;终还原烟气经氢气和纯氧燃烧补热,提高供热效率和气体单程转化率。本发明具有原料适应性广、生产效率高、易规模化等优点。
-
公开(公告)号:CN117867269A
公开(公告)日:2024-04-12
申请号:CN202311787533.4
申请日:2023-12-25
Applicant: 鞍钢股份有限公司 , 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适用于流化床还原炼铁的原料及制备方法,所述原料为粒度0.2~5mm的近球形颗粒料,所述颗粒料具有内核与包覆层结构,其包覆层厚度为0.01~0.1mm;所述内核由铁精矿、粘结剂构成;所述包覆层由包覆剂和粘结剂构成。制备方法包括按内核与包覆层原料的各自配比进行混匀备料,将内核混合粉料进行预制粒,对颗粒进行整粒及表面包覆预处理形成包覆薄层,并进行高温焙烧固结,焙烧后的颗粒料强度得到保障,能够满足流化床反应器中的强度要求,包覆层与颗粒内层结合紧密,能够有效阻止颗粒还原过程中表面形成大量金属铁发生铁连晶等,从根本上破坏颗粒之间发生粘结的基础条件,有效避免还原过程中颗粒粘结导致的失流问题。
-
公开(公告)号:CN113644304A
公开(公告)日:2021-11-12
申请号:CN202111199668.X
申请日:2021-10-14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
IPC: H01M8/18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全钒液流电池电解液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所述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1)将钒的氧化物与硫酸进行混合,得到混合物;(2)将步骤(1)所得混合物进行活化,得到活化物;(3)将步骤(2)所得活化物进行溶解,得到含五价钒溶液;(4)向步骤(3)所得含五价钒溶液中通入氢气并加入催化剂,进行还原反应,得到所述全钒液流电池电解液。本发明采用水热还原法将五价钒氧化物还原制备低价态钒电解液,通过加热活化、对还原气体及反应条件调控,增加了五价钒溶解度,简化了制备工艺,降低生产成本。所述方法工艺简单,原料便宜,条件温和,环境友好、避免杂质引入、设备要求低等优势,适合用于全钒液流电池电解液的制备。
-
公开(公告)号:CN119125225A
公开(公告)日:2024-12-13
申请号:CN202411209137.8
申请日:2024-08-30
Applicant: 鞍钢股份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喷吹用混合煤粉着火点的测算方法,包括:1)确定混合煤粉与着火点相关的评价参数;2)分组设定各个评价参数对于着火点测算的贡献值;3)分别设定各组评价参数对于混合煤粉着火点测算的相关系数;4)建立由各组评价参数组成的混合煤粉着火点计算公式,并设定误差补偿系数。本发明在充分考虑与混合煤粉着火点相关的煤粉组分基础上,准确测算具有不同组分的喷吹用混合煤粉的着火点,从而为高炉喷煤工艺所涉及的制粉安全、煤种选择和搭配,以及高炉喷煤工艺优化提供可靠的依据。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