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8063122A
公开(公告)日:2024-05-24
申请号:CN202311675180.9
申请日:2023-12-07
Applicant: 中煤科工集团北京土地整治与生态修复科技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中煤科工生态环境科技有限公司 , 天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申请提出一种煤矸石浆体充填材料及其配比的优化方法和应用,其中煤矸石浆体充填材料包括以下质量百分数的各组分:水25‑40%,固体组分60‑75%;所述固体组分包括以下质量百分数的各组分:粒径4.75‑1.18mm的煤矸石15‑40%,粒径1.18‑0.425mm的煤矸石20‑50%,粒径0.425‑0.075mm的煤矸石5‑15%,粒径小于0.075mm的煤矸石10‑25%。本申请的煤矸石浆体充填材料,采用合理的煤矸石级配设置和液固比,可提高材料的流动性,便于长距离输送。
-
公开(公告)号:CN113553704A
公开(公告)日:2021-10-26
申请号:CN202110792440.5
申请日:2021-07-13
Applicant: 中煤科工集团北京土地整治与生态修复科技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中煤科工生态环境科技有限公司
IPC: G06F30/20 , G06F119/02 , G06F119/14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露天采坑治理完成后巷道稳定性的判断方法,所述露天采坑治理完成后巷道稳定性的判断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步骤1:获取露天采坑回填前巷道顶板上方的覆岩的厚度H;步骤2:获取巷道的极限承载高度Hb;步骤3:获取露天采坑回填后回填体和矿坑蓄水对覆岩内的M点施加的附加重力应力G,获取回填体和矿坑蓄水对M点施加的竖向附加应力σz,当σz与G的比值为预设值时,M点所对应的深度Z为回填体和矿坑蓄水对巷道的影响深度Ha;步骤4:当H≥Ha+Hb时,巷道与M点对应的位置稳定;当H<Ha+Hb时,巷道与M点对应的位置失稳。本发明实施例的露天采坑治理完成后巷道稳定性的判断方法具有方便判断巷道是否失稳等优点。
-
公开(公告)号:CN112213464A
公开(公告)日:2021-01-12
申请号:CN202010983261.5
申请日:2020-09-17
Applicant: 中煤科工集团北京土地整治与生态修复科技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中煤科工生态环境科技有限公司
IPC: G01N33/24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相似材料模拟实验装置及其实验方法。其中,该实验装置应用于露天矿端帮煤开采领域,该实验装置包括:二维三维一体模拟实验台架、三维模拟实验区四周约束装置、二维模拟实验区四周约束装置和巷硐施工装置。通过将二维和三维相似材料模拟实验台进行组合,进一步拓宽了相似材料模拟实验装置的功能,实现了“一物多用”,不但节省了设备占用空间和实验成本,而且提高了工作效率。另外,可以实现二维和三维模型实验同时进行,不但解决了二维模型实验无法完全揭示采矿及岩土工程领域三维地质体变形破坏的问题,而且弥补了三维模型实验边坡岩土体内部破坏过程不可视的缺陷,在同等条件下同时进行,实现了两者的相互补充和验证。
-
公开(公告)号:CN119574303A
公开(公告)日:2025-03-07
申请号:CN202411719327.4
申请日:2024-11-28
Applicant: 中煤科工生态环境科技有限公司 , 中煤科工集团北京土地整治与生态修复科技研究院有限公司 , 煤炭科学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岩石动态力学特性实验装置及方法,涉及煤层上覆岩力学检测技术领域,本发明包括监测装置,用于提供试样动态图像;传输装置,与所述监测装置电性连接;加载组件,固定在工作台上,用于对试样加载;其中,所述加载组件包括支架,所述支架上端固定有控制盒,所述控制盒上安装有控制面板,所述控制盒内部中间位置固定有施压缸体,所述控制盒内部至少对称布设有两个调节电机,所述支架上固定有底板,所述底板上与控制盒之间对称布设有多个立柱,所述试样放置在底板上,多个所述立柱上滑动设置有施压组件,所述施压组件由施压缸体驱动。
-
公开(公告)号:CN117829654A
公开(公告)日:2024-04-05
申请号:CN202311824205.7
申请日:2023-12-27
Applicant: 中煤科工集团北京土地整治与生态修复科技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中煤科工生态环境科技有限公司
IPC: G06Q10/0639 , G06F18/241 , G06F18/2113 , G06Q50/02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地基稳定性评价方法、装置、存储介质及电子设备,涉及地基稳定性评价领域。具体实现方案为:获取第一稳定性评价指标;获取预设的评价类别;计算第一稳定性评价指标与评价类别之间的灰色关联度值;基于第一稳定性评价指标各自对应的灰色关联度值,确定第二稳定性评价指标;基于预设的隶属度函数,计算第二稳定性评价指标各自的隶属度值;基于第二稳定性评价指标的隶属度值,确定第二稳定性评价指标的权重向量;获取第二稳定性评价指标的指标值;基于第二稳定性评价指标的权重向量,确定第二稳定性评价指标各自的稳定性评价结果。本申请可以通过稳定性评价指标的权重获得更加准确的稳定性评价结果,提高了稳定性评价的质量。
-
公开(公告)号:CN117616942A
公开(公告)日:2024-03-01
申请号:CN202311774530.7
申请日:2023-12-21
Applicant: 中煤科工集团北京土地整治与生态修复科技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中煤科工生态环境科技有限公司 , 煤炭科学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矿区生态修复用草籽播撒装置,所述矿区生态修复用草籽播撒装置包括车体、存储箱和钻杆组件,车体包括车身和车架,车身设在车架上,存储箱设在车身上,存储箱的底部设有沿上下方向贯穿存储箱的出料孔,存储箱用于存储物料,钻杆组件设在车身的下方,且钻杆组件与存储箱沿车体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钻杆组件设有沿上下方向贯穿钻杆组件的通孔,钻杆组件相对于车体沿上下方向可移动,且钻杆组件相对于车体沿车体的长度方向可移动。本发明的矿区生态修复用草籽播撒装置具有使用更加方便,播撒草种效率高等优点。
-
公开(公告)号:CN112400623A
公开(公告)日:2021-02-26
申请号:CN202011248587.X
申请日:2020-11-10
Applicant: 中煤科工集团北京土地整治与生态修复科技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中煤科工生态环境科技有限公司 , 煤炭科学研究总院
Abstract: 本发明提出一种缺乏客土的生态脆弱区域的矿区生态修复方法和分层结构,其中,方法包括:将矿区中的待恢复区域进行划分,得到复绿造景区域和渣石覆盖造景区域;采用可用土壤基质对复绿造景区域进行覆土施工;根据矿区的地理位置确定待播种的草本植物,并将草本植物的草籽撒播在复绿造景区域;在渣石覆盖造景区域的底部填充第一类渣石,填充高度为第一高度;在填充第一类渣石后的渣石覆盖造景区域上覆盖设定粒径的第二类渣石,覆盖厚度为第二高度;第一类渣石和第二类渣石是将矿区渣石按照材料性质进行分类得到的,第一类渣石的风化速度快于第二类渣石,设定粒径的取值大于5cm。由此,可实现提升草本植物的存活率,提升复绿造景区域的复绿工程效果。
-
公开(公告)号:CN112400623B
公开(公告)日:2022-09-13
申请号:CN202011248587.X
申请日:2020-11-10
Applicant: 中煤科工集团北京土地整治与生态修复科技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中煤科工生态环境科技有限公司 , 煤炭科学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提出一种缺乏客土的生态脆弱区域的矿区生态修复方法和分层结构,其中,方法包括:将矿区中的待恢复区域进行划分,得到复绿造景区域和渣石覆盖造景区域;采用可用土壤基质对复绿造景区域进行覆土施工;根据矿区的地理位置确定待播种的草本植物,并将草本植物的草籽撒播在复绿造景区域;在渣石覆盖造景区域的底部填充第一类渣石,填充高度为第一高度;在填充第一类渣石后的渣石覆盖造景区域上覆盖设定粒径的第二类渣石,覆盖厚度为第二高度;第一类渣石和第二类渣石是将矿区渣石按照材料性质进行分类得到的,第一类渣石的风化速度快于第二类渣石,设定粒径的取值大于5cm。由此,可实现提升草本植物的存活率,提升复绿造景区域的复绿工程效果。
-
公开(公告)号:CN113494095A
公开(公告)日:2021-10-12
申请号:CN202110772915.4
申请日:2021-07-08
Applicant: 中煤科工集团北京土地整治与生态修复科技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中煤科工生态环境科技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地质地貌工程修复方法,所述地质地貌工程修复方法包括测量采坑的边界,计算所述采坑的回填标高,将渣土回填到所述采坑内,将土壤回填到所述采坑内,且所述土壤覆盖在所述渣土的上方。通过本发明的地质地貌工程修复方法,使得采坑与周围地形地貌相协调,坡度满足植被复绿要求,基本消除地质灾害。
-
公开(公告)号:CN113494094A
公开(公告)日:2021-10-12
申请号:CN202110772088.9
申请日:2021-07-08
Applicant: 中煤科工集团北京土地整治与生态修复科技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中煤科工生态环境科技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采坑生态治理方法,所述采坑生态治理方法包括测量采坑的边界,计算所述采坑的回填标高,将渣土回填到所述采坑内,将土壤回填到所述采坑内,且所述土壤覆盖在所述渣土的上方,在所述采坑的边界处设置排水沟。通过本发明的采坑生态治理方法能够构建近自然、免维护、可持续的高寒高海拔矿区生态,修复被破坏的生态环境,实现该区域人与自然的和谐和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