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降低土壤温室气体N2O排放的种植模式

    公开(公告)号:CN109964762A

    公开(公告)日:2019-07-05

    申请号:CN201910344107.0

    申请日:2019-04-26

    IPC分类号: A01G22/20 A01G22/25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降低土壤温室气体N2O排放的种植模式,采用玉米和马铃薯作为间作作物,每2行玉米与2行马铃薯组成一个间作组合带,每个间作组合带中,以玉米或马铃薯为起始行,2行玉米和2行马铃薯依次排列,每行的行距为50厘米;本发明在不采取外在投入的情况下,仅通过种植模式的调整,可兼顾作物产量,同时达到农田土壤温室气体N2O减排目的;通过间作种植模式,可相对于单作提高作物氮肥施用量而降低造成农田土壤温室气体N2O的排放。

    农作物根土复合体固土力学原位测定仪及其应用

    公开(公告)号:CN102944475B

    公开(公告)日:2014-10-22

    申请号:CN201210499212.X

    申请日:2012-11-29

    IPC分类号: G01N3/08

    摘要: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农作物根土复合体固土力学原位测定仪,其包括:剪切箱、压力发生装置、测距装置以及固定装置,所述压力发生装置位于固定装置与剪切箱之间,压力发生装置上具有压力计,压力发生装置用于给剪切箱作用力,并测定该作用力大小,所述测距装置用于测量剪切箱的位移。本发明还提供了其在检测农作物固土能力中的应用。利用本发明农作物根土复合体固土力学原位测定仪可以简便快速地测定作物根系土壤的力学情况,通过对照可以获知作物根系的固土能力,从而为固土作物的选择提供了参考依据。

    具备红壤磷素吸附解吸平衡效应的间作种植模式及其研究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3383686A

    公开(公告)日:2021-09-14

    申请号:CN202110646024.4

    申请日:2021-06-10

    IPC分类号: A01G22/20 A01G22/40 A01C21/00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具备红壤磷素吸附解吸平衡效应的间作种植模式及其研究方法,种植模式采用玉米和大豆作为间作作物,玉米:大豆的种植密度为1:1,玉米、大豆之间的行距为50cm,株距均为25cm,距边25cm,种植模式具有土壤磷缓冲能力,低磷水平下促进磷素大量解吸供植物吸收利用,高磷水平下促进磷素吸附有效减缓磷素的损失;本发明针对西南酸性红壤研究间作与施磷水平对土壤吸附和解吸平衡效应的影响,同时,以揭示间作和施磷水平下影响磷吸附和解吸的内在机制,为优化西南酸性红壤合理施磷,提高磷肥有效性提供科学依据。

    一种柚子专用有机肥配方及制备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3307682A

    公开(公告)日:2021-08-27

    申请号:CN202110646124.7

    申请日:2021-06-10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柚子专用有机肥配方及制备方法,配方按重量份计算,主要由牛粪15‑20份,羊粪10‑30份,甘蔗渣13‑30份,糖滤泥20‑35份,草木灰3‑20份,烟末9‑27份,氨基酸2‑17份,寡糖1‑8份和钙镁磷肥3‑10份制备而成;施用专用有机肥后,土壤有机质得到提升,土壤中氮磷钾养分含量提高;施用专用有机肥后,土壤微生物数量增加,群落结构丰富;施用专用有机肥后,柚果品质显著提高;施用专用有机肥后,不会因施肥而导致有机物料在土壤中二次发酵,影响根系的情况发生;施用专用有机肥后,不会将杂菌带入土壤内,影响土壤微生物。

    一种施用菌根真菌控制蚕豆枯萎病的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3202154A

    公开(公告)日:2013-07-17

    申请号:CN201210595874.7

    申请日:2012-12-25

    IPC分类号: A01G1/00 A01B79/00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控制蚕豆枯萎病的菌根真菌施用方法:菌根真菌菌剂的施用时间:于蚕豆播种时同时施用AM真菌;菌根真菌菌剂的施用方法:AM菌剂施用于土壤5cm深处,施用量为17g AM菌剂/株蚕豆;菌根真菌菌剂的种类:摩西球囊霉(Glomusmosseae,菌种编号:BGCGZ01A),幼套球囊霉(Glomus etunicatum,菌种编号:BGCG03C)。通过施用AM真菌菌剂能改善蚕豆的生长,使蚕豆地上部生物量增加7%-93%,使地下部生物量增加21%-47%,最终减轻蚕豆枯萎病的发生危害,可以降低蚕豆枯萎病发病率50%-70%,降低病情60%-90%。

    一种用于在单作玉米或马铃薯时降低土壤温室气体N2O排放的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6616136A

    公开(公告)日:2023-08-22

    申请号:CN202310690448.X

    申请日:2019-04-26

    IPC分类号: A01G22/20 A01G22/25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在单作玉米或马铃薯时降低土壤温室气体N2O排放的方法,采用玉米和马铃薯作为间作作物,每2行玉米与2行马铃薯组成一个间作组合带,每个间作组合带中,以玉米或马铃薯为起始行,2行玉米和2行马铃薯依次排列,每行的行距为50厘米;本发明在不采取外在投入的情况下,仅通过种植模式的调整,可兼顾作物产量,同时达到农田土壤温室气体N2O减排目的;通过间作种植模式,可相对于单作提高作物氮肥施用量而降低造成农田土壤温室气体N2O的排放。

    一种施用菌根真菌控制蚕豆枯萎病的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3202154B

    公开(公告)日:2015-04-22

    申请号:CN201210595874.7

    申请日:2012-12-25

    IPC分类号: A01G1/00 A01B79/00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控制蚕豆枯萎病的菌根真菌施用方法:菌根真菌菌剂的施用时间:于蚕豆播种时同时施用AM真菌;菌根真菌菌剂的施用方法:AM菌剂施用于土壤5cm深处,施用量为17g AM菌剂/株蚕豆;菌根真菌菌剂的种类:摩西球囊霉(Glomusmosseae,菌种编号:BGCGZ01A),幼套球囊霉(Glomus etunicatum,菌种编号:BGCG03C)。通过施用AM真菌菌剂能改善蚕豆的生长,使蚕豆地上部生物量增加7%-93%,使地下部生物量增加21%-47%,最终减轻蚕豆枯萎病的发生危害,可以降低蚕豆枯萎病发病率50%-70%,降低病情60%-90%。

    一种可降解编织物及其应用

    公开(公告)号:CN102943349A

    公开(公告)日:2013-02-27

    申请号:CN201210497329.4

    申请日:2012-11-29

    摘要: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可降解编织物,其为网状结构,由可编织的植物材料编织而成,可编织的植物材料首先编织或拧成绳状,再编织成网状结构,绳状结构直径为1.2~1.4cm,网状结构的网格大小为4~6cm×4~6cm。本发明还提供了覆盖编织在水土保持中的用途。本发明可降解编织物覆盖不仅能够阻挡雨水直接冲击土壤,防止土壤溅蚀发生,而且还能降低流速,减轻因缓慢径流造成的水蚀和径流造成的冲刷。本发明可降解编织物是一种环保、经济、友好的新型地表覆盖材料,可降解编织物采用作物秸秆作为制作原料,对环境基本没有污染,腐解的秸秆可提高土壤肥力。此外本发明编织物的生产工艺简单,没有严格的技术要求,可充分利用农村的弱势群体,创造额外的家庭收入。

    一种控制蚕豆连作障碍的多样性栽培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2726200A

    公开(公告)日:2012-10-17

    申请号:CN201210249758.X

    申请日:2012-07-19

    IPC分类号: A01G1/00 A01C21/00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控制蚕豆连作障碍的多样性栽培方法,播种时间:10月上旬至中旬,但不能晚于10月15日,小麦与蚕豆同时播种;用小麦与蚕豆间作,按6行小麦和2行蚕豆的比例进行间作,小麦和蚕豆的种植方式和规格为小麦条播,播种量150kg.hm-2,行间距0.2m;蚕豆点播,行距0.3m,株距0.15m。采用小麦与蚕豆间作能改善蚕豆的生长,增加根际微生物(细菌、真菌和放线菌)的数量和微生物代谢功能多样性,减少蚕豆根际病原菌的数量,减少蚕豆根系分泌物中有机酸和氨基酸的含量,减轻蚕豆枯萎病的发生危害,可以降低蚕豆枯萎病发病率9.2-45.5%,降低病情36.2%-48.6%。

    农作物根土复合体固土力学原位测定仪及其应用

    公开(公告)号:CN102944475A

    公开(公告)日:2013-02-27

    申请号:CN201210499212.X

    申请日:2012-11-29

    IPC分类号: G01N3/08

    摘要: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农作物根土复合体固土力学原位测定仪,其包括:剪切箱、压力发生装置、测距装置以及固定装置,所述压力发生装置位于固定装置与剪切箱之间,压力发生装置上具有压力计,压力发生装置用于给剪切箱作用力,并测定该作用力大小,所述测距装置用于测量剪切箱的位移。本发明还提供了其在检测农作物固土能力中的应用。利用本发明农作物根土复合体固土力学原位测定仪可以简便快速地测定作物根系土壤的力学情况,通过对照可以获知作物根系的固土能力,从而为固土作物的选择提供了参考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