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4859276B
公开(公告)日:2024-08-02
申请号:CN202210352549.1
申请日:2022-04-05
Applicant: 北京工业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脉冲磁化条件下磁滞特性多参数测量方法与装置,在U型电磁铁的激励线圈中通入正、负极性脉冲电流,提供脉冲磁场相继对铁磁性材料进行磁化,再在激励线圈中施加正极性直流电压对铁磁性材料进行反向磁化。磁化过程中,U型电磁铁末端的霍尔元件输出电压波形反映了磁场强度变化信息,与激励线圈串联的电阻两端的电压波形反映了励磁电流的变化规律。从两种电压波形中提取多项特征参数,可间接反映铁磁性材料的磁滞特性。本发明可以对不同铁磁性材料的磁滞特性进行多参数评价,利用磁滞特性多参数测量结果,可以间接对材料的微观结构或残余应力状态进行无损检测。
-
公开(公告)号:CN118191624A
公开(公告)日:2024-06-14
申请号:CN202410337855.7
申请日:2024-03-24
Applicant: 北京工业大学
IPC: G01R31/378 , G01R31/36 , G01R31/382 , G01R31/392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梯次电池健康超声检测系统及检测方法,包括FPGA芯片、数模转换模块、模数转换模块、程控放大模块、滤波模块、多路复用模块、多组激励通道与多组接收采集通道;软件部分包括控制该检测系统的上位机;同时包括电池超声检测设备的夹持工装。每个检测通道的激励端传感器与方形铝壳电池双电极旁侧大面积平面相连,每个检测通道的接收端传感器与方形铝壳电池激励段对侧相连,这样就会形成点阵一激一收或一激多收结构。本发明电池检测设备及方法,通过超声体波观察局部参数表征电池的健康状态情况,从而实现新能源汽车退役后电池包的梯次回收再利用,大大提高了能源利用率,尽可能发挥锂电池的性能。
-
公开(公告)号:CN114813942B
公开(公告)日:2024-06-04
申请号:CN202210384930.6
申请日:2022-04-13
Applicant: 北京工业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多用途模块化多通道超声波检测系统,包括数据调理与通信电路、多路低频激励采集单元电路、多路高频激励采集单元电路、电源稳压电路、上位机软件、计算机、传感器阵列。在上位机中配置激励采集参数,通过与计算机连接的数据线发送至数据调理与通信电路,参数指令被转发至各低频激励采集单元电路或各高频激励采集单元电路,各激励采集单元根据指令产生激励信号进行超声激励,同时采集超声回波信号并传输至数据调理与通信电路存储,再通过数据通信接口传输至上位机,在上位机中应用数据处理算法处理数据,产生检测结果。本发明能够针对阵列式传感器和不同的检测形式进行模块化调整配置,激励采集通道数多,激励信号频带范围宽。
-
公开(公告)号:CN114740081B
公开(公告)日:2024-05-28
申请号:CN202210352566.5
申请日:2022-04-05
Applicant: 北京工业大学
IPC: G01N27/82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应力沿深度分布的微磁检测方法,利用不同微磁参量的敏感深度随励磁频率变化的特性,结合微磁参量的敏感深度归类和应力的逐层反演方法,实现应力沿深度分布的微磁测量。首先,通过实验构建不同检测深度和微磁参量及其励磁频率的关系曲面,依据敏感深度不同,将不同励磁频率条件下的微磁参量进行归类,形成适用于不同敏感深度的独立微磁参量集;其次,标定不同励磁频率条件下各微磁参量和拉、压应力的关系曲线;最后,利用实测的微磁参量数值,基于两类实验标定结果,实现应力的逐层反演,得到应力沿深度的分布结果。本发明可以为铁磁性零部件表面的残余应力沿深度分布的测量提供一种有效的微磁检测手段。
-
公开(公告)号:CN112798687B
公开(公告)日:2024-05-03
申请号:CN202011106072.6
申请日:2020-10-16
Applicant: 北京工业大学 , 中国特种设备检测研究院
IPC: G01N29/07 , G01N29/265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制氢炉管内壁蠕变裂纹超声透射原位检测方法,将两压电换能器按特定角度设置成一激一收方式构成一组,周向设置三组并固定于距制氢炉管外壁一定位置处,利用压电换能器扩散角内的声束及检测环的旋转实现制氢炉管检测区域内管道内壁全覆盖;采用电子扫查方式同时激励每组检测结构中发射压电换能器,使其向耦合剂中辐射超声波并以一定的角度进入管道内壁,在穿过检测区域后回波信号同样以一定角度辐射出管道,进入耦合剂被接收换能器接收,通过对回波信号特征的识别,从而定量管道蠕变裂纹。本发明通过三组一激一收检测环旋转方式对制氢炉管进行检测,实现了非人工扫查方式的风机主轴表面缺陷的原位检测。
-
公开(公告)号:CN117150771A
公开(公告)日:2023-12-01
申请号:CN202311116408.0
申请日:2023-08-31
Applicant: 北京工业大学
IPC: G06F30/20 , G06F17/16 , G06F17/11 , H01M10/42 , G06F119/14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声波在锂离子电池中传播的反射系数和透射系数计算方法,步骤1,将堆叠或者卷绕而成的锂离子电池的电芯分成多个薄层,并将每一层薄层看作是均匀的多孔介质层,根据应力应变的表达式推导出固液双相多孔介质中声波传播的广义特征值方程;步骤2,根据勒让德级数展开法,将位移的解以勒让德级数的形式进行展开,并结合勒让德级数额递推形式;步骤3,根据边界条件,借助全局矩阵的表达形式,获得声波在锂离子电池中传播的反射系数和透射系数的求解矩阵。本发明能够计算声波在锂离子电池不同荷电状态下的反射系数和透射系数,用来研究声波在锂离子电池中的传播特性。
-
公开(公告)号:CN111459324B
公开(公告)日:2023-06-30
申请号:CN202010233693.4
申请日:2020-03-30
Applicant: 北京工业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超声兰姆波触控屏,触控介质对超声兰姆波声场的扰动作用随触控介质位置而变化,通过预先标定触控介质的超声兰姆波声指纹库,在实际应用时,利用智能算法将实测信号与预先标定的声指纹库进行匹配,实现触控介质在屏板的定位。超声兰姆波触控屏主要由主控系统、超声激励接收模块、感知屏和显示屏模块构成。ARM用于内置算法程序实现声指纹识别确定触控介质在感知屏的位置坐标,转换成控制指令通过MIPI接口与显示屏进行通讯,在识别的位置坐标处实现程序触控。本发明公布的超声兰姆波触控屏可对非导电触控介质进行定位识别,并可借鉴用于机器人触觉系统设计等。
-
公开(公告)号:CN111257407B
公开(公告)日:2023-04-14
申请号:CN202010154673.8
申请日:2020-03-08
Applicant: 北京工业大学
IPC: G01N27/83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铁磁性材料性能的一阶反转磁化响应矩阵表征方法,利用铁磁性材料一阶反转磁化过程中宏、微观磁响应,构建由多维磁参量组成的基准磁矩阵,用于对不同深度材料的微观组分、宏观力学性能等目标指标的定量表征。利用2个电感线圈分别测试主磁通量变化和接收磁巴克豪森噪声信号;其次,以切向磁场强度响应为横轴、反转磁场强度响应为纵轴建立二维基准空间,从主磁通量变化和磁巴克豪森噪声信号中提取出对应基准空间的多维磁参量,构建基准磁矩阵;最后,针对具有不同目标指标的材料进行基准磁矩阵测试,通过分析基准矩阵中特征磁参量对目标性能指标的表征能力,确定有效的一阶反转磁化响应空间,并实现铁磁性材料性能的最优磁表征。
-
公开(公告)号:CN114624241A
公开(公告)日:2022-06-14
申请号:CN202210239799.4
申请日:2022-03-12
Applicant: 北京工业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改进的全聚焦算法的风机主轴裂纹成像方法,涉及无损检测领域。本发明首先利用圆形纵波声源固体介质中指向性函数对常规幅值全聚焦算法进行补偿;其次,利用极性一致因子对补偿后的全聚焦算法进行加权,得到改进后的复合全聚焦算法;在主轴端面布置传感器阵列,通过上位机软件控制多通道超声激励接收设备,以全矩阵采集的方式,即一激全收的方式,采集全聚焦数据;分别利用幅值全聚焦算法和本发明所改进的全聚焦算法对数据进行可视化,实现主轴表面开口裂纹及内部倾斜裂纹的成像以及精确量化。本发明能够从直观上判断裂纹的分布情况,同时,全聚焦技术具有检测精度高的优点,基于全聚焦图像对裂纹进行量化的结果更精确。
-
公开(公告)号:CN113325086A
公开(公告)日:2021-08-31
申请号:CN202110557909.7
申请日:2021-05-21
Applicant: 北京工业大学
IPC: G01N29/3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电磁铁式电磁声换能器检测系统,应用于电磁铁式电磁声换能器的检测实验。该系统包括双通道任意信号激励电路,高功率高性噪比的放大电路和双通道信号高增益的采集电路,实现对电磁铁式电磁声传感器的激励以及超声信号和磁信号的接收。设计可以产生任意波形,输出信号的频率、周期、幅值和重复频率等可以通过程序进行调节,通过功率放大电路实现EMAT激励信号的放大输出,输出最高瞬时电流可达32A,电压可达800Vpp。采用两级程控放大的高增益信号采集电路实现对毫伏级的超声信号进行采集,设计带衰减电路的采集电路采集磁信号。通过激励电路测试、功放电路测试和系统实验验证,证明了该系统的可行性。
-
-
-
-
-
-
-
-
-